经济学视角下的中国零售产业市场结构研究
摘要:基于2000—2008年中国零售产业的市场数据,利用产业组织理论和微观经济学理论对我国零售业市场结构进行了考察。研究发现,中国零售业的市场结构接近于垄断竞争市场。
关键词:零售业;市场结构;市场集中度
零售业是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零售产业的快速发展对国家产业升级、经济结构调整、解决就业等问题等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我国的零售业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但同时却存在着诸多与零售产业市场结构有关的问题。这些问题阻碍了零售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具体表现为:零售市场规模快速扩张而零售企业规模却普遍较小、资源利用效率低下、企业间恶意竞争现象较普遍,产业平均利润率偏低等。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态势,深入研究我国零售的市场结构形态以推动我国零售产业快速、健康、规范地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根据产业组织理论关于SCP范式的阐释,市场结构是指对产业内企业间的竞争程度及价格形成等产生重要影响的市场组织特征。考察市场结构问题,本质上是要考察市场中企业之间的竞争和垄断关系。零售产业的市场结构是指市场中零售企业在数量、市场规模、市场份额等方面的关系,以及由此而决定的竞争形式。影响零售业市场结构的主要因素包括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异度及市场壁垒等,本文主要以上述3个指标来考察我国零售业的市场结构。
一、中国零售产业的市场集中度
市场集中度是指在一个市场中各家企业的市场份额的集中程度。市场集中度是用于表示在具体某个产业或市场中,卖者或买者具有什么样的相对的规模结构的指标。衡量市场集中度的指标有很多种,一般较多采用的是绝对集中度指标CRn,它用产业中最大的几个企业所占市场份额的累计数占整个产业市场的比例来表示。其计算公式为:CRn=∑ni=1Xi/∑Ni=1Xi其中CRn为X产业中规模最大的前n位企业的市场集中度;Xi为X产业第i位企业的销售额;N为X产业的全部企业数;表示n位企业销售额之和。本文采用CR4和CR8来分析我国零售业的市场集中度。
通过计算得出中国零售业市场集中度2000—2008年的变化情况,见表1。
表1 我国零售业2000—2008年市场集中度年份市场集中度(% )CR4比上年增长CR8比上年增长2000 1·29 35·79 2·11 37·012001 1·51 17·05 2·66 26·072002 1·84 21·85 2·88 8·272003 2·14 16·30 3·13 8·682004 2·53 18·22 3·63 15·972005 3·41 11·80 5·03 38·562006 3·50 2·64 4·90 -2·582007 3·65 4·29 5·14 25·312008 3·37 -7·67 4·84 -5·84资料来源:根据历年《中国贸易年鉴》、中国商业联合会网站有关数据整理、计算。
从以上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第一,中国零售业市场集中度总体来说偏低,强势零售企业品牌远未形成,零售企业之间竞争激烈。第二,从动态的角度看,我国零售业市场集中度呈总体持续上升的趋势,但2008年CR4和CR8都出现了负增长。
二、中国零售产业的产品差异度
产业组织理论认为,厂商的市场力量主要来自于产品的差异化。[1]对于零售产业而言,不同业态的利润空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零售业态的差异化不仅可以使企业扩大客户群,而且还可以提高企业的总体利润率。我们选取中国零售企业品牌的业态情况作为衡量零售业产品差异度的指标。
根据中国联合商会公布的全国零售企业品牌前100名统计资料, 2004年百强企业中多业态经营的企业为39家,实现销售额2, 729亿元,占百强销售额的比重为49·6%; 2005年多业态经营的企业数量为42家,实现销售额3, 829·5亿元,占百强销售额的比重为51·7%,而到了2006年,多业态经营的企业上升到45家,完成销售额4, 443·3亿元,占百强企业销售额的50·82%。混合业态的商业企业平均完成销售额要高于单一业态企业,优势比较明显。在单一业态中,家电专业店发展势头突出。2008年国美、苏宁这两家家电专业店位列百强榜前两名,合计完成销售额2069亿元,占百强销售额的17·1%。
除了家电专业店发展态势良好外,其他类型的专业店发展也非常乐观。2004年百强中6家专业店全部是家电专业店,而到了2005年有两家食品专业店入围百强,而到了2008年, 11家专业店中除了家电专业店外,还有通讯专业店、医药专业店、建材家居专业店和电脑专业店。
从以上资料可以看出,中国零售产业的产品或服务存在较大的差异度。目前,零售产业具有多种业态,各种业态的数量及规模也各不相同。多种业态的共存,为消费者提供了具有差别性的产品,可以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产品需求。
三、中国零售产业的市场壁垒
市场壁垒包括了进入壁垒和退出壁垒两项。
进入壁垒是指进入某一市场所遇到的各种障碍的总和。贝恩把进入壁垒定义为“和潜在的进入者相比,市场中现有企业所享有的优势。这些优势是通过现有企业可以持久地维持高于竞争水平的价格而没有导致新企业的进入反映出来”。[1]施蒂格勒则把进入壁垒定义为“新厂商比老厂商多承担的成本”。[2]根据贝恩的观点,构成进入壁垒的因素很多,包括绝对成本优势、规模经济、产品差异化、政策法律制度和阻止进入的策略行为等等。但是,施蒂格勒认为,规模经济、资本需要量、产品差异化等在贝恩看来是进入壁垒的因素不构成壁垒。
施蒂格勒十分强调政府管制(进入控制)产生的壁垒。
从进入市场的条件来看,零售业市场的进入壁垒相对较低。首先,规模经济壁垒较低。在中国,由于市场容量较大,而且增长迅猛,零售产业少量形成规模经济的企业尚且未能完全充斥整个市场,大量的远没有达到起始规模经济的企业仍然可以获得超额利润,从而抵消了规模经济所造成的进入壁垒,使得我国零售产业的规模经济进入壁垒相对较小;其次,技术壁垒较低。虽然有部分零售企业已经开始使用电子商务、信息系统等对技术要求较高的支持及运营手段,但从总体上来看,零售产业对技术的需求程度远低于其他产业。最后,政策壁·2·垒较低。除了法律规定的部分特殊情况之外,我国的相关政策对进入零售产业基本上没有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