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青岛市农民非农业收入影响因素分析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崔英健 高强 时间:2013-02-14
    3、青岛农村第三产业发展状况和小城镇的发展状况。第三产业作为第一、二产业的后续服务职能日益凸显出来,其在安置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协调产业发展、完善城镇功能和统筹城乡发展等方向均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青岛农村工业化的发展,小城镇聚集了一些工业及其他非农企业,资金、技术和人力逐渐相对集中,商业、贸易、运输及其他服务行业随之发展起来,形成作为农村工业中心、经济信息中心、交通运输中心的城镇,并对周边农村产业较强的辐射作用,带动了农村经济发展。目前,青岛市城镇化率年均提高了3个百分点,去年达到64.7%,初步形成了以中心城区为核心,以县级市为重点,以小城镇为基础的城镇体系。但现阶段仍需进一步将星星点点的小城镇连接起来,并且其中仍存在着相当一部分乡镇企业规模小、效益低,乡镇企业依靠政府招商引资比较多,自筹资金,整合资源能力不强,资金渠道狭窄等问题。
    三、促进青岛市农民非农业收入的相关措施
     1、加强政策规划,培养全民意识。在任何情况下都离不开政府的适度宏观调控,以及出台各项促进农民非农业收入的政策。统筹规划树立培养整个社会及农民的致富新思路。
    2、广泛拓展农民就业、创业渠道。“跳出三农抓三农,减少农民才能致富农民。”积极拓宽农民就业、创业途径,降低就业门槛,提供更多适合农民工的工作岗位。
    3、加快小城镇、乡镇集群建设。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县域经济,商业、金融、服务、通信、卫生、文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尤其以服务业为主。
    4、加快农村户籍制度改革、完善农村养老医疗保障制度。
    二元户籍制度大大加深了对农民的歧视,无形中提高了农民的就业、创业难度,也增加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困难,应逐步取消“农村”、“城市”户口之分,加大“农转非”力度。完善养老保险制度使农民无后顾之忧,而医疗保障制度的完善更是使农民逐渐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等老大难问题,这也无形中使农民省下了看病钱,相对增加了收入。
    5、加大农民教育培训力度。加大农民教育培训力度,可以全面提高农民各项素质,使其更好地就业、创业,尤其增加工资性收入,抗外部环境风险能力明显增强。
    6、家庭经营非农产业是农村非农业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
    青岛市现在的名牌产业有很多是涉农产业,例如胶州大白菜、马家沟芹菜、大泽山葡萄等。而农民可以在依托这些优势产业的基础上,自己经营些非农产业,如仰口的海水浴场发展为农家旅游,崂山旅游的餐饮行业等。
    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参考文献:[1]刘斌,张兆刚,霍功.中国三农问题报告.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383—396.
    [2]郑卫星,王东翔,李树超.青岛市着力改善农村民生.中国国情国力,2009,(9):62—64.
    [3]孙久文,彭薇.推进农村工业化演变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农村金融研究,2009,(9):60—65.
    [5]冷静.山东沿海地区农村留守人口问题的调查分析——以青岛为个案.山东经济,2010,(8).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