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国防工业转型问题的经济学分析
)[摘要]国防工业是国家的战略性产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它面临着又一次如何转型的问题。从我国国防工业转型过程的历史变迁及其经验教训来看,构建一定的经济机制平台对顺利推进新时期的国防工业转型提供了出路,其中包括构建供求机制平台、产权机制平台、竞争机制平台、监督机制平台以及激励机制平台等。
[关键词]国防工业;转型;机制平台
一、我国国防工业转型过程的历史回顾
新中国的国防工业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经过50多年的艰苦奋斗,我国国防工业逐步发展壮大。在这个过程中,国防工业经历了多次转型。这一过程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初创阶段,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这一阶段,国防工业转型过程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从旧中国企业体制及我军在根据地和解放区形成的军工企业体制,转向建立全新的社会主义的国防工业体制。
二是军民结合,构建国防工业基础。三是借助外援,从仿制起步,逐步转向自行研制、自主开发。四是正确处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面对美国的核威胁,集中力量发展以原子弹、导弹为主要内容的国防尖端技术。
形成巩固阶段,从20世纪60年代初到70年代中期。这一阶段,针对西方的封锁和中苏交恶的严峻环境,进行了史称“三线建设”的国防工业布局的第一次大的调整。经过这次调整,一方面巩固了原有的国防工业所取得的成就,另一方面也进一步形成了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国防工业的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这一阶段,国防工业转型过程的基本特点是:第一,通过“三线”战略的实施,国防工业发展的区域重点转移到“三线”。第二,国防工业体制和机制转入准战争状态,计划手段被运用到极致。第三,刚开始的“军民结合”发展国防工业的势头几乎中断,民用资源大量地被转为军用。
调整转型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开始了全面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化建设,国防工业的发展也随之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在这一阶段,国防工业贯彻邓小平提出的“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军品优先、以民养军”的十六字方针,充分认识到国防工业调整转型的必要性和基本思路,逐步迈开了军民分工与协作的步伐。
全面发展和转型阶段,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
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国防经济部门进行了重大改革,构建了新的体制,改善了经营机制,有力地促进了国防工业的发展。此外,为适应信息化战争的需要,国家还采取调整、投资等措施,大力压缩传统国防工业规模,加强技术改造,提高了高技术产业的比重,为建设信息化军队和打赢信息化战争奠定了比较坚固的工业基础。
二、我国国防工业转型的经验教训回顾
我国国防工业的转型发展过程,不仅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其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且对于新世纪、新阶段国防工业新的转型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从经济学的角度思考,我国国防工业转型的经验教训,大致可以概括如下:第一,国防工业的转型不是靠行政命令或政府动员就可以解决的,它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这个过程中,任何一个内外部因素的变化都可能引起系统整体的反应,尤其是其中某些关键因素的变化,更可能导致整个系统的整体转型或者转型中断,打乱原有的国防工业生产布局。因此,面对新时期国防工业的转型,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系统的方法,参照经济最优原则行事,不断观察和调适;要注意转型过程中各方面机制的配套,分清轻重缓急,使整个国防工业的转型过程尽可能平衡有序;要树立大国防工业观念,坚持大力协同,逐步形成推动国防建设的社会大协作体系。
第二,国防工业的转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国防工业的转型需要一定的资源特别是经济资源的支撑,而国家在相当时期内还处于发展阶段,不可能有巨大的投入;其次,国防工业自身传统体制的惯性的改变需要一个过程;最后,与整个国家渐进改革相适应,国防工业的转型也将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
因此,国防工业在转型过程中必须注意处理好一系列的关系,必须搞好总量控制和综合平衡,在项目安排和经费分配上形成比较合理的配置结构,处理好国防工业发展中需求与可能的关系,同时也要求我们在发展国防工业—39—有所为,有所不为。
第三,国防工业是国家国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经济体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其运行和转型不能脱离整个国家经济的运行和转型,而必须与之有机地融为一体。也就是要使国防工业的运行和发展走上一条与整个国家经济的运行和发展有机融合的道路,而不仅仅是借用市场经济的某些方法或手段。
三、构建国防工业转型过程的有效机制
平台国防工业的顺利转型离不开一定的体制和机制平台。因此,按照国防工业发展的客观规律,遵从资源合理配置、整个国家经济体系生产力最大化和国防生产力最大化三个基本价值目标取向,构建国防工业转型过程的有效机制平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