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对陕西省农民增收问题的思考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杨丽丽 时间:2013-02-14
  二、增加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
  (一)促进农业集约化生产,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2005年1月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布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为集约化经营提供了政策依据。目前陕西省农村大部分地方仍然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劳动生产率较低,应该通过多种方式鼓励集约经营,让土地通过转包、出租、互换、转让等形式流转到具有经营经验和经营能力的大户手中。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规模经济效益,提高农业生产率,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另一方面也可以把一部分劳动力进一步从农村解放出来,使他们从事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近年来,很多地区以专业合作组织、农产品加工企业或专业生产大户为主体,推动农业规模经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陕西省长安区农民还创造了“土地托管”这一新时期农业发展的新模式,为发展多种形式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实现农业社会化经营提供了新的思路。

  在土地经营权流转过程中,应明确土地承包权、经营权和使用权的关系,明确规定土地流转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在依法保护广大农民土地承包权的同时,鼓励各种形式的土地流转,并逐步规范各种土地流转方式的利益分配制度。在土地规模经营模式上,要鼓励农村能人、农业专业大户、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多种主体参与土地流转,吸纳流转农户的剩余劳动力继续从事农业生产,实现土地、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有效配置,提高土地利用率和规模经营水平。
  目前,由于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还没有达到一定水平,各方面的条件还没有完全具备,因此土地经营还不能立刻达到很高的水平,只能随着农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和规模经营条件的逐步完善而逐步推进。各级政府应加大服务力度,为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提供必要条件。可以建立农村土地流转信息网络,以村组为单位,对土地承包情况、流转情况、劳动力情况等进行全面统计,逐步实现联网管理,实现信息资源共享。要培育以市场化方式运作的农村土地流转中介服务组织,培育为规模经营主体提供全方位服务的专业性机构。
  (二)依靠科学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土地规模经营为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创造了条件,要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在制度创新的基础上还需要依靠科学技术。在种植业方面,陕西省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业生产条件较差、种植规模小、科技应用率低。过去,农民缺少利用农业先进技术的内在动力,往往以劳动力的投入来替代资金和技术的投入,凭经验、靠传统技术进行粗放经营。由于经营手段粗放,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不高,不能满足城乡居民对农产品的消费需求,导致农产品供给与需求脱节,出现农产品价格下跌现象。近年来,先进、实用的农业技术的开发和推广,极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农业部部长孙政才2009年在全国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工作会议上公布的数据显示,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已从“一五”时期的19.9%提高到目前的51%。因此,要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实现农民增收需要积极调整耕作制度,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加快科技进步步伐,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和产出水平。
  近年来,陕西省进行了通过提高技术水平促进农业发展的实践创新,取得了较好效果。例如,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探索以大学为依托的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建成了新的推广通道。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陕西主导产业中心地带建立了一批试验示范站和示范基地,培育了一批龙头企业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引进、示范、推广农业先进实用技术160多项,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促进了农民增收。
  三、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我国在改革城市社会保障制度的同时,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积极探索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新途径。尽管这些年政府在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但是从整体情况来看,目前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还存在覆盖面窄、保障水平低、资金严重不足等问题,这势必影响农民的增收和农村的发展。以陕西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为例,这个制度的基本原则是“以个人缴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给予政策扶持”。按照这个原则,农民领取的养老保险金源于个人基金账户的积累。但是,目前陕西省农民交纳的年养老保险金过低,养老保险金不会有较大增值空间,农民领取的养老保险金数额较小,而且参保对象仅为少数经济能力较强的农民,所以这种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基本上起不到保障作用。因此,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农村养老方式由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过渡,将有效改变城乡社会保障不公平的状况,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缩小城乡差距。
  现阶段,农村人口日益分化,一部分农村人口事实上已经实现了非农化。陕西省在进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设计时,需要考虑农村人口中不同人群对社会保障的不同需求。农民群体目前已经分化为传统的农民和产业工人。而农民工又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类是已经市民化的农民工,他们的职业身份已经完全改变;第二类是农闲时出来打工的季节工;第三类是占农民工大多数的流动打工者,他们常年流动性地在外务工。针对农民中不同人群,应采取不同的社会保障措施,应有所侧重。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