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城市的城市化进程不是高房价的元凶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3-02-14
关键词:城市化 高房价 一线城市
一、城市化是中国发展的必然
城市化是我国在市场经济改革与产业结构升级中的一个必要过程。在市场经济改革中,城市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而农村及相对较小的城市中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在这样的大局下,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成为一种必然结果。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入改革,以及中国加入WTO组织以后,中国政府通过分析国内外市场和总结改革初期的经验教训,中国政府于"十一五"期间提出了产业结构升级的计划。目前,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服务业)成为社会的主旋律。众所周知,发展第三产业比改革初期时大力发展第二产业(工业)所需要的劳动力更大。因此,在"十二五"期间会有更多的农民以及相对而言较小的城市居民涌入大城市。
总之,城市化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转移、农村地区逐步演变成城市地区、城市人口不断增长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不断提高,同时城市文化和城市价值观念成为主体,并不断向农村扩散。
2007 年中国城市化率已达到 44.9%。根据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发展的经验,中国城市化仍处于加速发展阶段,城市化的进程还会在以后的10-20年中继续进行;但农民进入城市为主导的阶段即将结束,未来人口流动将依次进入以三线城市、四线城市进入一线城市为主导的阶段、以大城市郊区化为主导阶段和以都市圈为主导阶段。目前的成渝经济圈、长湘潭经济圈、环渤海经济圈就是很好的证据,以后这样的经济圈将会会越来越多。
传统意义上,一线城市指的是在全国政治、经济等社会活动中处于重要地位并具有主导作用和辐射带动能力的大都市。在我国,一线城市有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同时,中国目前大力组建城市经济圈,优化组合小城市,加速发展大城市。经济圈的出现,也是城市化加剧的一种结果。
截止到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中国的城镇人口达到49.68%,农村人口为50.32%。随着经济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中国的城镇人口将进一步的增加。根据发达国家的相关发展经验,在市场成熟的条件下,城镇人口或许达到总人口的70%。中国在未来几十年里的城镇率依然为大幅增加。
二、城市化的结果
城市化的一个显著结果就是城市的面积增加,城市的主导作用和辐射带动能力加强。以上海为例,上海在1949年时,城市面积为636.18万平方公里;1958年时,城市面积为5910.01万平方公里;到了2011年时,城市面积为6340.5万平方公里。在60多年的时间内,上海市的面积增加了近9倍。上海已经成为华东地区的领头羊,带动杭州、苏州等周边城市快速发展。在全国范围内,北京、深圳、天津、重庆等等都出现了城市面积的大幅增加,主导作用和辐射力增强。除了一线城市,像郑州、武汉、成都这样的二线城市的面积也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城市化在经济社会中的具体表现为国家的工业化。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中国在全球经济中充当着世界工厂的角色。大量的生产性企业在中国的各级城市中纷纷成立,生产性企业的运作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为城市中的企业的运转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中国市场经济的改革,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的催化剂,加快了人口的流动性。同时促进了中国的城市化建设。北京就是在改革大潮中,人口增加迅猛的城市之一。在1978年,刚刚改革开放之初,北京的全市人口872万;而现在北京的人口已经达到1755万。近30年的发展,北京的人口增加了1倍多,成为中国大陆人口密度第三。
在城市化过程中涌入城市的主要有三类人。一类是农民工,他们是在中国早期改革中进入城市的"先民"。中国一线城市的基础建设,基本上是靠这一代农民工完成的。他们对城市的依赖和感情是很强的,因此,他们有及其强烈的感情要求留在城市里,成为城市化人口增加的主力军之一。
第二类是高校学生。在2000年之后的高考扩招中,大量的学生进入了大学。中国教育部认可的大学都在城市里。高考的扩招,为城市的人口增加提供了另外一种方式。2003年大学生应届毕业生为212万;到了2010年,大学生应届毕业生猛增到631万,比2003年增加了419万。在人数众多的大学生中,近66.5%的大学毕业生选择经济发达的地区。大学生受到高等教育,有着远大的抱负和理想。另外,大学生有大量的知识和技能。一方面为他们能留在城市里提供了基础,另一方面他们有能力为城市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以上两类人在短期内并没有完成财富积累,他们虽然在城市里工作、生活,并且有在城市里购房的需要和欲望,但是面对高房价,他们并没购房的能力。因此,以上两类人的数量在城市中的增加,并没有对楼市的需求进行根本性的提升,换句话说这两类人对高房价没有影响。
第三类是外籍来华务工人员。据有关部门统计,在沪的外国常住人口2008年为15.21万人,比2007年增加1.88万人 (2007年为13.33万人)。 来华务工的外籍人员同样有着住房的要求,并且大部分的来华务工的外籍的收入相对于中国本地的工人的工资要高出一部分。他们有很强的消费能力。
然而外籍来华务工人员长期在华工作,一般他们并没有在华购买住房。他们只是中国城市化的"过客"。这一类人在华对房价影响极其微小。
三、城市化不是高房价的主因
与城市人口大量增加相比,各地的商品房的供给显得增幅并不小。2009年上海市人口增加1.74%,达到1921.3万;然而2009年的商品房销售的面积增加了48.9%,为2928.04万平方米。而且上海的人均住房面积由1978年的4.5平方米增加到2009年的17.2平方米。也就是说,2009年上海市住房面积的需求增长了29.93%,同时住房面积的供给增加了48.9%。与上海一样,北京2009年的人口增加了3.54%,但是北京市销售商品住宅1880.4万平方米,同比增长82.3%。以此同时北京的人均居住面积为28.81平方米,比2007年的27.07平方米增加了1.74平方米。
其他一线城市均出现了上述的类似情。2008年广州市人口增加了1.38%,达到784.2万;2009年1-11月,广州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增长47.49%。当然在2008年广州的商品房的销售面积同比减少,是因为2008年的金融危机导致企业所需资金大量空缺,企业运作出现问题,从而商品房的供给减少。广州的人均居住面积有由2005年的18.7平方米增加到2010年的25平方米。2009年深圳市人口为891.2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4.40万人,增长1.6%。2009年的深圳市商品房销售面积637.44万中国论文联盟www.Lwlm.com平方米,同比08年上涨56.58%。
上一篇:对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制度变革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