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合作研究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3-02-14
3 区域经济合作在非经济领域的成效
Richard N.Cooper、Charles P. Kindleberger、Susan Strange、Robert Gilpin、等则从国际政治经济学的视角采用自由主义的国际机制研究方法、现实主义的大国关系研究方法和国内政治研究方法及建构主义的社会化研究方法,分析了地区主义和新地区主义,认为区域经济合作稳定了邻国之间关系,潜在的缓解了紧张局面,降低了邻国间移民、流血冲突发生的可能性,并改善了成员国之间的外交关系,提高其国内安全系数。国内学者卢光盛、王逸舟、庞中英等从地缘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区域经济合作在非经济领域产生的成效,研究显示区域经济合作产生的非经济收益主要体现在区域政治、安全、文化融合、公共产品合作及外交等方面。李向阳(2005)分析认为区域经济合作的深化,使各国间的相互依赖度不断加深,从而促进了区域范围内公共产品,如环境保护、能源合作、打击跨境犯罪等方面合作的逐渐增加。张骥、闫磊(2004),朱显平、李天籽(2006)等分别对东盟、南方共同体、欧盟等主要区域经济合作组织的非经济成效进行了分析。
除上述在非经济领域产生的成效外,部分学者还对区域经济合作产生的非传统收益进行了分析。Patterson(1966)分析认为区域合作可以使成员国“更好的抵御其它区域集团的歧视性影响”,从而提高自身在国际规则制定中的讨价还价能力和影响力,实现谈判国家利益的最大化。Fernandez, R.J.Portes认为一国加入区域合作组织有助于向外界发出清晰而可靠的信号,以吸引投资者。李向阳(2003)认为区域经济合作使小国有机会通过让步获得了大国给予的“保险”以获得进入大国市场的保障和免除发达国家歧视性的反倾销行动。刘玉贵、张雯(2006)认为区域经济合作促使各国保持其政策的连贯性、可信性,并不断建立起协调一致的机制,从而锁定改革进程,不断完善政治体制、社会制度,逐步提高政府信誉。
4 对国内外研究区域经济合作文献的述评
纵观国内外学者对区域经济合作研究的文献,首先,研究成果卓著,尤其发达国家的研究较深入,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多数研究都以欧洲经济发展状况为研究对象,而忽略了世界其他地区经济发展的特殊性。其次,较多的区域经济合作研究立足于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框架,这是基于发达国家之间的区域经济合作研究,并不代表发展中国家之间也有同样的效果。最后,我国研究的区域经济合作文献多数从政府、组织和企业的立场出发,鲜有从纯粹学术研究的角度分析,使得最终的结果不免带有一定的色彩。随着时代经济的发展,区域经济合作研究应该着眼更长远,才能具有前瞻性和指导性。
参考文献
[1] Corden, W. W. Economic of scale and customs union theory[M]. 1972
[2] Gordon H.Chang, Friends and Enemies, the United States, China, and the Soviet Union, 1948-1972[M].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
[3] Meade, J.E. The theory of Customs Unions[M]. Amsterdam: North0Holland, 1955
[4] Paul. R. Krugman & Maurice Obstfeld. International Economics(6th ed) [M]. 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 2003
[5]刘力,宋少华.发展中国家经济一体化新论[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6]叶自成.地缘政治与中国外交[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10-11
[7]朱阳明.亚太安全战略论[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0,(37).
[8]孙海燕.区域经济合作研究综述[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2007,(1)
[9]华晓红等.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理论与实践[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
[10]保建云.国际区域合作的经济学分析——理论模型与经验证据[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11]程永林.区域合作、利益冲突与制度分析——以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为例[J].改革与战略,2008,(10)
[12] 王再文,李刚.区域合作的协调机制.多层治理理论与欧盟经验[J].当代经济管理,2009,(9)
下一篇:浅析CPI指数的上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