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城市化进程中体现人本精神的有效途径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3-02-14
2.推进新老市民共享。对待新市民,城市要有宽容的态度,做到无偏见、不歧视;要帮扶新市民,让他们有机会通过相关培训,提高就业技能,实现就业和创业;要创造环境,让新市民能进城、能安居、能就业、能发展,子女能就学、有病能就医、养老无后顾之忧。
3.推进新老城区共享。要加快老城区改造进程,着力破解老城区居民反映突出的行路难、停车难、住房难、清洁卫生难、环境保护难以及上学难、就业难、看病难、健身难等诸多难题。
三、不断提升城市建设品质
一个城市是否有魅力、有特色,在于它融自然生态、历史文化和时代气息为一体,并以此造就独特的人文景观和建筑精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确立以人为本、彰显特色、集约发展、产业支撑的城市建设理念,不断提升城市建设品质。
1.完善城市功能。完善城市道路交通网络体系,全面整治小街小巷,方便市民出行;高标准建设污水处理厂,扩展供水管网、污水管网、燃气管网;兴建文化、教育、卫生、体育设施,满足市民物质文化需求;拓展商业服务和专业市场,既完善城市功能、改善投资环境,又提升公共服务功能,满足民生需求。
2.坚持绿色环保。要把城建的重点从环境整治转向环境建设,积极稳妥地推进老城区企业“退二进三”、“退城进园”,关停城区燃煤小锅炉,控制汽车尾气排放,加快电厂脱硫工程建设,改善城区空气质量,让市民生活在蓝天白云、绿树碧水的美好家园里。
3.彰显人文特色。要从实际出发,展现城市的独特神韵和核心竞争力。依托城市的丰厚文化底蕴,推进古城的保护与利用、改造与复兴,保护历史街区,解读文化名城,修缮名园胜景;推进城市文明建设工程,倡导文明行为,树立文明形象,弘扬文明新风,营造文明环境,不断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展现城市历史文化的深厚底蕴,让散落于城市的历史珍贝重放异彩,民间工艺推陈出新。
4.提升生活质量。生活质量应主导城市发展。当前,要高度重视城市居民的住房问题,继续完善廉租住房、公共租赁房和经济适用房的保障制度,切实解决中低收入家庭、农民工等其他城市住房困难群体的住房问题,满足不同群体的居住要求,基本实现“居者有其屋”;高度重视改善群众的居住环境,整治背街小巷,加强城市管理,让市民生活更加舒适有序。
四、着力推进管理体制创新
一个市民安居乐业的城市,必定是城市管理既科学严谨同时又充满人性色彩的城市,只有这样的城市才能称得上是“以人为本”的城市。其实,市民判断城市的优劣,最终的标准是城市的宜居程度,其中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等等。而要实现这样的目标,政府部门、城市管理者需要有长远眼光和现代化管理理念,更多关注居民生活舒适度,必须创新城市管理体制,提高城市管理水平。一要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推进城市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创新,提高城市的管理水平,提升城市管理的效率。推进城市管理全覆盖,健全城市管理责任机制,强化部门协同和快速反应机制。全面推行和完善党组织、居委会、工作站和服务中心“四位一体”社区治理模式,积极推进就业、救助、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进社区。二要按照充分就业的要求,把加快城镇化与产业结构调整、新兴产业的培育紧密结合起来。要根据自身实际,搞好产业定位,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把新兴产业的培育和传统产业的转移扩散有机结合起来。要引导乡镇企业向城镇集聚,推动中小城镇发展。要积极发展低能耗、少污染的劳动密集型加工企业,推动文化、服务、信息、娱乐、宾馆餐饮等服务业发展。三要按照法治建设的要求,通过在市场准入、投融资、土地使用等方面创造平等竞争的条件,依法保障各类市场经济主体的财产权益,激发其自主创业和增加财富的积极性,推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通过立法、执法和司法,引导和保障全社会形成符合时代发展的文化意识、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引导和保障社会公民具有较高的法律意识与法律素质,弘扬遵纪守法、热心公益的社会风尚,保证良好的城市文化发展氛围;通过法治建设实现对利益的科学调整,实现对公权力的监督制约,实现对私权力冲突的缓冲调节,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强制规范,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前提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