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回顾与反思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3-02-14
四、要注意消除小生产思想的影响,代之以求实、创新、效益、开放的现代化思想、观念和习惯
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我国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改来改去都没能突破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模式,我认为,小生产的思想的影响是重要原因。小生产的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就是小生产思想的母体。小生产的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发展到能进行个体劳动,但水平仍然很低的一种分散、独立的小规模生产。“在这种生产方式中,耕者不管是自由的土地所有者,还是一个隶属农民,总是独立地作为独立的劳动者,同他的家人一起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用一句形象的话来表示,就是:“一小块土地,一个农民和一个家庭;旁边则是另一小块土地,另一个农民和另一个家庭。”这种家庭基本上就是“全能”的经济单位。人们在自己拥有的那一小块土地上进行生产和生活,彼此不相干。这样,经过几千年的训练,一代一代的潜移默化,在人们的头脑中形成了一种牢固的“麻雀虽小,肝胆齐全”的小生产思想。
我国计划体制追求的“大而全”、“小而全”和强调自成体系,就是小生产方式希望“全能”生产和“麻雀虽小肝胆齐全”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这种“大而全”、“小而全”的经济体制,实际上不过是放大和充实了的小生产家庭经济而已。
小生产的交换方式受生产力的限制,十分简单,几乎没有什么交换。“他们取得生活资料多半是靠与自然交换,而不是靠与社会交换。”“不依赖于市场和它以外那部分社会的生产运动和历史运动,而形成几乎完全自给自足的生活。”因此,小生产的社会联系是很少的,甚至可以说:“各个小农彼此间只存在有地域的联系。”在这种条件下,他们无法理解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客观必然性。新中国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限制、否定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正好实现了小生产者希望实现而又无法实现的愿望。
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在分配上“吃大锅饭”,搞平均主义,这也是小生产者的愿望。传统体制下一度流行的“共产风”,全民职工中实行大体平均的“八级工资”制,农村中实行大寨工分制等,实质上都是平均主义的作法,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72.
2、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75.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72.
4、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M].人民出版社,1984.
5、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75.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72.
下一篇:挑战世界头号强国的中国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