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财政社会保障支出现状分析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3-02-14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的经济发展存在着严重的“二元制”现象,即存在城市和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贫富差距大、城乡收入差距大等问题。而在社会保障支出方面,也同样存在着二元结构问题,一方面城市经济增长快却不断加大社会保障投入,另一方面农村收入低却基本被排除在社会保障支出之外,只有救济性的社会保障如“五保户”等。
长期以来,社会保障制度仅覆盖城市劳动者,而不包括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村劳动者。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例,目前经过政府的努力,特别是中央财政的介入,城市“低保”制度实施效果较好,基本上做到了“应保尽保”。“低保”经费由1996年的3亿元上升到2004年的173亿元,享受“低保”的人数由1996年的85万人上升到2004年的2201万人。但与此同时,由于中央财政在农村“低保”中的“缺位”,东中西部地区的地方政府在实施此项制度过程中,限于各地财力状况不同,“低保”制度在农村推进非常不平衡。截止到2003年,全国只有400万左右农村绝对贫困群体纳入“低保”范围,大部分农村贫困群体只能享受不定期的救济。
社会保障支出应该保障低收入人群的基本生活,占据绝大多数的农村人口应成为社会保障支出的主体对象,现阶段的社会保障支出有些“本末倒置”,未将资源应用到最需要的领域,是实现了优化城市人口的“福利”而忽略了保障农村低收入人群的基本“生活”。
1.4 增值困难、安全隐患
现在除少数地方成立了专门的社会保障事业管理机构外,大多数地区没有统一的社会保障管理机构。一些政府部门和行业认为有利可图,为争夺社会保险管理权而成立各自的保险机构,政出多门,交叉管理,不仅互相掣肘,而且造成管理成本增加和社会资源的浪费。社保资金增值困难甚至出现减值的情况时有发生,如果能够保证社保资金规范管理、保值增值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同时,各地社保案件频出,社保安全令人堪忧。做到社保资金透明运作、杜绝出现违规拆解、挪用需要建立健全社保资金专业管理机构。
2 重新认识社会保障支出的重要性
当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之所以仍旧存在很多问题是因为对社会保障支出与政府、社会公平、效率之间的定位关系不清造成的。要解决之一问题,首先要重新认识和定位社会保障支出在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
2.1 政府财政中社会保障支出的意义
首先,社会保障支出作为一种转移性支出,有着收入再分配的作用,可以调节社会财富分布,用高收入者的部分收入给予低收入者基本的生活保障,实现其生存权。实现相对公平。
其次,社会保障支出有一定的生产性。消费同出口与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社会保障支出有助于刺激居民的消费,从而带动国内经济的增长,用100亿的政府财政支出制造远超过100亿的经济增长,有助于社会财富的积累。
最后,社会保障支出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工具。政府通过社会保障支出保障社会的公平团结、维护社会稳定,而稳定的社会环境又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基础和保障。如此,形成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的良性循环。2.2 效率与公平的重新定位
我国曾提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方针,但时过境迁,我国现已进入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此方针已不再完全适用于今天的国情。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出现了国富与民生的失衡,应将公平与效率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而实现公平,就需要依靠政府的社会保障支出。
3 结语
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中国的社会保障支出却存在着支出总量不足、增长缓慢、地区分配不均、强制力度差等情况。稳定的社会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社会保障现阶段所存在的问题必将阻碍经济的持续发展。应通过加大财政的社会保障支出、处理好农村与城市社保分配及加强立法及执行力度等方式来改变现状,促进社会团结稳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