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近年来FDI迅猛增长的原因与动因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3-02-14

     摘要:近年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FDI)以异乎寻常的速度迅猛增长,这不仅令世界各国瞩目,也给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风险。为此,需要对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和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进行深入分析,从而为制定这方面的科学政策提供依据
  关键词:中国;FDI;原因;动因

  从2004年开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急剧扩大。2004年对外直接投资额达55.3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93%;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和2009年则分别上升到122.6亿美元、176亿美元、265.1亿美元、406.5亿美元和433亿美元,同比增长率分别达123%、43.8%、50.6%、63.6%和65%。截至2009年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累计达2 200亿美元,中国境外企业已超过3万家,投资区域基本遍及全球各国,一跃成为发展中国家中对外投资最多的国家。
  一、中国FDI的增长态势
  从1979年至今,中国开展对外直接投资已经走过了30年。与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的突出特征是增长迅速但起伏很大。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出现在改革开放之初。在起步阶段的头几年,投资规模很小,年均投资流量不到4 000万美元。但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对外直接投资规模迅速增长,1985―1990年的增长阶段,年均投资流量已上升到7.11亿美元,即使在1991―2003年间的调整阶段,增长速度减缓,年均投资流量也达26亿美元左右,几乎是增长阶段的4倍,而到了推进阶段,仅2004―2007年间的年均投资流量就达154.75亿美元,差不多又是调整阶段的6倍。可见,在总体发展趋势上,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呈加速发展状态。但如果从不同的发展阶段看,规模增长的起伏又相当大,尤其是从2004年以来发展势头非常迅猛。这从图1中可以得到清楚的反映。
  二、中国近年来FDI迅猛增长的原因
  近年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迅猛增长的原因何在?从理论和实践角度看,中国在短期内FDI迅速增长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
  (一)国内经济发展水平大幅提高
  邓宁(Dunning)曾提出投资发展周期理论,用以解释一国在国际投资中的地位变化与其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动态关系。该理论认为,随着人均GNP水平的提高,一国对外直接投资呈现出规律性的周期变化。①
  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经济处于较低发展水平,人均GNP只有200多美元。与此相应,中国引进外资流量很少,对外直接投资则更少。进入90年代后,人均GNP出现大幅增加,同时外资流入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额均快速上涨。具体情况可由表1得到反映。
  根据表1中中国净对外直接投资的变化可以看出:20世纪80年代净FDI流量为负数且差额很小,按照投资发展周期理论,这一时期中国处于投资发展周期的第一阶段;从90年代初开始,FDI流入增幅高出FDI流出增幅,净FDI流量绝对值不断增大,表明中国处于投资发展周期第二阶段;而从2006年开始,FDI流出增幅超过FDI流入增幅,净FDI流量绝对值逐渐减小,表明中国正在转入投资发展周期的第三阶段。在第三阶段,对外直接投资将迅速增加。
  我国学者梁军和谢康①以中国净FDI流量作为被解释变量,以中国人均GNP作为解释变量,提出如下计量模型:
  Yt=b0 + b1PGNP + b2(PGNP)2 + Ut(1)
  式中, Yt代表中国净FDI流量,PGNP代表中国人均GNP,采用中国1982—2006年的相关数据,经拟合得到如下结果:
  Yt =246.4071-0.9797PGNP+0.000261(PGNP)2 (2)
  P值=(0.0000)(0.0000)(0.0001)
  R2=0.935 3 校正R2=0.929 4
  F=158.862 5P(F)=(0.0000)
  回归结果显示,模型的拟合优度超过0.93,校正的拟合优度也接近0.93。表明中国人均GNP水平提高与中国净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的变化高度相关。从系数的符号看,人均GNP一次方的系数(b1)符号为负,人均GNP二次方的系数(b2)符号为正,既与投资发展周期理论所揭示的规律吻合,也与中国净对外直接投资流量随经济发展水平(GNP)的提高现降后升的特征相符。从中国发展实际情况看,2006年人均GNP按接近2 000美元,而净FDI流量开始减少。根据上述模型的分析结果可以推断,在2006年前,中国的国际投资结构处于投资发展周期的第一、二阶段,而2006年后则开始转入第三阶段。这一推断与投资周期理论中的经验数值②也是大体相符的。
  (二)人民币持续升值
  自从2005年7月人民币实行汇率改革以来,升值成为其汇率变动的基本趋势。汇改前的2005年6月,1美元折合人民币8.276 5元,2005年底到8.07 02元,2006年底为7.808 7元,2007年底进一步升到了7.409 4元,2008年甚至一度“破七”。人民币的持续升值,一方面会提高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实力和潜力(以美元计)。另一方面也不断提高中国国内各种要素和商品的国际价格进而增加出口成本,由此而产生的替代效应也会推动对外直接投资的扩大、历史的经验表明。与一国本币升值相伴随的往往是该国大规模的对外直接投资。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日元升值期间,日本大规模对外投资就是例证。
  (三)鼓励性政策扶持
  自2001年底中国加入WTO以来,中国对外经济投资体制逐步与国际接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对外投资的政策法规。大量鼓励性政策对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国内学者张为、付曾以1995—2006年的统计资料,就影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 。结果表明政府政策的支持力度每增加1%,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即增加1.5%左右,两者呈正向关系。这无疑从实证角度进一步论证这一点,而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出台的一些整顿性政策往往导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大幅波动,则从反面说明了政策因素的重要性。
  三、中国企业参与FDI的动因
  主流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认为,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必须具有垄断性的竞争优势。按照这种论断,中国的绝大多数企业都不可能对外直接投资。但事实上,中国的许多企业都走上了跨国经营道路,不少企业还打入了发达国家市场。这种现实使我们有必要来重新审视居于主导地位的垄断优势理论。
  我们认为,传统的垄断优势理论至少忽视了两点:一是企业跨国竞争的优势具有相对性,而非绝对性;二是跨国企业的优势具有动态性,跨国经营的发展过程将使企业获得和增加新的优势。我们认为,现阶段中国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与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是不同的: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是凭借自身的优势,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来谋求全球利润最大化;而对中国企业来说,主要是利用自身的某种相对优势,积极向国外寻求有利的经营条件,以增加和发挥其竞争优势,这才是目前许多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动因。从中国的现实情况看,经过二十多年的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许多中国企业通过对引进的技术和管理的消化吸收已形成了相对优势。而国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且国内传统体制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存在着多种不稳定因素,经营环境不尽如人意,这就促使这部分企业走出国门去寻求有利的经营环境和机会。根据不同的具体情况,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有以下几种典型的动因类型:
(一)市场寻求型
  克鲁格曼所倡导的新贸易理论认为,在一个不完全竞争的世界,贸易和投资由源于聚集效应的外部经济和源于内部能力的内部经济所驱动。所谓外部经济就取决于市场规模的大小。因此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寻求和占有更广阔的国外市场,同样也是中国企业跨国发展最基本和最普遍的动因。目前,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来开拓和占领国外市场的,主要是如下四类企业。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