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新时期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建设的思考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3-02-14

  论文摘要:作者针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特别是农村人口的老龄化问题与老年人口养老问题。根据我国基本国情,对农村社区的养老,提出了实行多元化养老制度建设、区分发达和欠发达地区农村养老建设的思路。

  论文关键词:农村;多元化;养老

  我国正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社会转型期。社会转型期农村旧的养老方式矛盾曰益凸现,新的养老方式又面临许多挑战,农民养老问题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因此,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时期,研究社会转型期中国农村养老问题,对加快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社会转型期农村养老问题的困境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农村养老在探索中也暴露出许多问题。

  (一)农村社会老龄化加快:养老问题凸现国家统计局的资料显示,我国在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中65岁及以上人口8811万中城镇有2873万人,而农村有5938万人,是城市地区的2倍多。同时65岁及以上的人口占农村人口的比重高达7.35%(城镇比重为6.30%),说明在中国人口整体老龄化的背后,农村人口早已迈入了老年型人口行列。

  人口专家预计,到2020年,全国老年人口会增加到2.3亿~2.4亿,占总人口16%;到2050年达到老龄化高峰期时,老年人口将接近4亿,占总人口25%。而我国差不多有3/4的老年人生活在农村,因此农村人口老龄化形势将更为严峻。
然而,在农村大多数老年农民的问题,由于经济来源和生活照顾完全依靠子女,加之积蓄量少,绝大多数人没有退休金和医疗保险,社会保障也只是处于萌芽阶段。但随着农村大量青壮年农民流入城市,显然对家庭养老功能是一种冲击。因此,寻求一种新的养老途径,解决农民老有所养的问题已成为我国农村面临的一个重大社会课题。

  (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范围小、保障水平低建国以来,各级政府在农村社会保障方面,主要以社会救济、优待抚恤和对农村“三无’,老年人的“五保”为主体。这些措施也曾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农村人口占全国70%,加上农村老年人口不断增多,实践证明,这些社会福利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养老问题。有资料显示,截至2006年底,全国农村参加养老保险的人数为5374万人,积累基金354亿元。中国拥有世界上数量最多的老年人口,其中75%在农村,与目前现实相比很显然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范围小,保障水平低。

  (三)家庭结构目益小型化,家庭养老难度增大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发展和计划生育政策的广泛实施,农村家庭规模已由原来的大家庭或较大家庭转向小型化家庭。1990年“四普”为3.96人,而“五普”又将为3.44人,l8年减少近一人。显然,大家庭减少和小家庭增多的必然后果是未来家庭的保障负担特别是养老负担将使家庭不堪重负,农村家庭子女数量和家庭结构的变化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农村家庭的养老保障的能力。

  (四)土地对农民来说,仍然是重要的生产资料,但土地养老功能不断弱化、现行的土地政策在充当农业家庭经营中最重要的生产要素的同肘,也成为农民最基本的保障依托,从而形成了以土地为基础、以家庭保障为核心的农村保障体系。

  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土地对农村的社会保障功能正在弱化,主要表现在:一是土地保障向社会保障的转化。随着改革的深化和经济的发展,农村逐步向农业规模化、农村城镇化的方向发展,相当一部分农民摆脱了土地的束缚而成为非农劳动力,原有的“土地保障”逐渐消失。二是土地保障的“虚化”即土地收益在农民收入中所占比重降低,从而对农民生活保障的实际能力呈逐步下降。从1978年到1998年,全国农民平均来自第一产业的收入比重由91.5%下降到了57.2%,其中纯农业收入仅占总收入的42.9%。由此可见,来自土地的农业收入已难以保证农民的基本生活,养老更是奢望。三是农村社区保障的发展为社区农民提供相应的保障将促使农民放弃土地。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及一些大城市周边的农村,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过多年的积累,为农民提供了一定的社区保障,社区保障的发展将直接弱化了农民对土地的依赖关系。所以,土地养老功能不断弱化,农民完全依靠土地养老的选择性出现异变。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