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企业走向欧盟市场研究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3-02-14

  Ki = GDPj/Dij ,式中GDPj 为东道国经济总量,Dij 为两国间的地理距离。
  在假设投资不受其他因素影响的前提下,两个变量对投资的贡献是不一样的,这就涉及两个变量的权数问题。根据综合评价理论,考虑到上面两因素属于异量纲数据,不能进行直接的加权平均,要将其标准化,采用直线无量纲化方法。标准化公式选为:
   ,式中i=1,2,3……25(即目前欧盟国家数目),j=1,2;xij是指标实际值,Yij为指标评价值, j为第j组样本平均值,sj为第j组样本标准差:
  , , n为欧盟国家总数,目前为25。
  然后采用变异系数为权的计算方法来确定权数:
  ,j=1,2
  权数 ,j=1,2;m=2。
  将欧盟各国的GDP(可取将要投资年份前3~5年该国GDP的算术平均值)及与中国的距离D(考虑到对外直接投资的特点:机器,设备等运输更多的是通过海运来完成的,本文采用两国间的海运距离更具有现实的经济意义,该数据可通过中的‘距离计算器’来完成)代入Ki = GDPj/Dij 即可求得投资引力系数Ki 并可用本节理论推算出GDP与距离D分别对投资的贡献权数w,程惠芳,阮翔在上文中推算出wGDP =0.78,wD=0.22。
  综上所述,中国企业进入欧盟市场在选择切入地时,可按照自己所属产业并参考投资引力系数来综合考虑,引力系数越大的国家越是适合直接投资。
  二.市场进入模式
  2003年,着名咨询公司罗兰•贝格的研究报告显示,48%的中国企业进行海外经营时主要采取新建的方式进入;其次是战略联盟方式,占39%;收购兼并排在最后,仅为13%。
  中国企业海外市场进入方式上偏重于新建的合资方式,这是因为相对资本运作,中国企业对生产经营的管理能力更有把握。而国外企业较多运用的收购兼并等资本运营手段虽然已经出现,但总体来看还较少被中国领先企业采用。尽管并购的方式有利于企业加快其海外经营的进程,但是对中国领先企业来说,要一次拿出巨额的并购资金并非易事,加之目前国内金融市场融资渠道还不十分畅通,利用外部资金实现并购较为困难。此外,获得收购外资许可的漫长审批过程也是制约因素之一。

  从深层次的原因来看,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与欧盟各发达国家是有区别的。欧盟各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是资本过剩的产物,是资本输出的一种形式。它是一种“资本过剩型跨国投资”。而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是在经济发展的起步阶段开始的,不仅不存在资本过剩的问题,而且国内建设资金短缺。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整体产业素质仍然偏低,产业结构改造的任务还很艰巨。所以,我国目前的这种“非资本过剩型的跨国投资”除了为企业自身利润增长之外,还在于通过技术传递和市场扩展来重组和优化国内的产业结构。
  鉴于中国“非资本过剩型的跨国投资”情况,与东道国以合资方式建厂是一种可行的方式,其优势体现在可以缩短项目建设周期,减少资本支出,迅速扩大企业生产和经营规模;可以直接占有被兼并企业原有市场,并利用其销售系统;可以获得企业发展所需技术专利等无形资产等。但在资金允许的情况下,中国企业应在“合资”的基础上强调“控股”。“控股”方式可以掌握关键技术并使新成立的合资企业以我国的品牌进行生产和销售,以保证该品牌的质量及其产品信誉。在既能掌握关键技术以保证产品的品牌质量下,通过产生规模经济效应,使品牌与规模经济的互动效应显现出来。
  比如海尔集团的海外子公司所采取的投资方式就是“合资与控股结合”。在合作过程中,海尔始终强调合资必须以我为主,海尔集团必须占大部分股权。新成立的合资企业生产的是海尔产品,技术是海尔的技术,那么,如果海尔集团不是采取控股的形式,一旦生产产品的质量或者服务出现问题,海尔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声誉就会受到影响。
 我国企业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批跨国企业,但是与发达国家和新型工业国家的跨国公司相比,我国跨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和交流还显得势单力薄,在国外投资规模小、营业额不大、活动范围有限,还缺乏挤占国际市场的能力。克服这一障碍的思路是进行海外融资,充分发挥财务杠杆的作用,除了获得金融机构贷款外,最主要的筹资手段是利用国外资本市场筹资,包括发行股票、债券以及利用融资租赁手段筹集资金。特别是在企业跨国并购中以股票方式支付并购资金已日益普遍,这其实质是利用被并购方企业所在国的资本市场筹集并购资金。面对发达的欧洲金融市场,海外融资将是中国跨国企业最为有效的资本获得方式。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