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危机下的中国经济现状的五点忧思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3-02-14
四、拉动国内消费缺乏动力的忧思
拉动“内需消费”讲了近十年,一直都突破不了,而且国内的最终消费率不断下降。这次中央政府投入4万亿元,有一部分民生工程的启动会给广大民众带来直接利益。但拉动内需的动力仍然不足,有人乐观断言中国将有十亿消费者被“刺激”跃起,恐怕并不现实。我们现在来摆一摆,算一算:(一)繁荣了多年的房地产,将要用今后几十年的内需来慢慢“疗养”。那些节衣缩食的房奴,在还清房贷前还有多大的购买力?虽说拉动内需急需要启动楼市,但房地产商死杠房市不降价,又要无购买力的老百姓如何启动?(二)不少白领的“高薪”又多被股市吸走。我国股市一年狂泄70%,被深度套牢的千万白领多年积蓄灰飞湮灭;而不法的既得利益者和大鳄们用一双双“看不见的手”,则通过A股市场高溢价发行所制造的新老大小非等“措施”,卷走惊人财富。(三)长期以来,农民一直无任何社会保障,基本上南北游走,到处“裸奔”:16大后农民虽然有了一些补贴和医疗保障,但被快速上涨的农资价格和医疗费用所抵消。农民虽然有了去城里打工淘金的自由,但十几年的血汗积累,却大都坠落进高校扩招后子女上学的窟窿。让农民去充当拉动内需的潜在动力,可行度有多大?(四)在富裕的人群中,包括一些热衷于飘洋过海的官员,还有一些明星和富人在内,不断地为移民国外“几欲先走”,加上一些官员搞“公费出国考察”、“公费出国旅游”等等,又使得内需变外需。(五)两极分化难以遏制,富翁和穷人都是“内需有限”。约占人口70%左右的“弱势群体”,本来就没有多少存款,升息和降息对他们都谈不是什么“刺激”;占人口大约5%的富有人群(据统计,中国超过一亿资产的富豪有3200多人)该消费的早都消费了,刺激不刺激对他们也没多大影响。处于二者中间的“中产阶级”,可能是中国的“消费主力”了。但是经过股市、房地产和昂贵子女教育(孩子毕业又失业)之后,他们还有多少闲钱一受“刺激”就跳起来去“开心消费,愉快购物”呢?……
五、投资工程中出现偏靶和腐败的忧思
对于救市极其关键的是数万亿钱的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及怎样用好?笔者还是有以下的深切忧虑:(一)以基础设施为代表的过度公共投资挤压了公共福利的开支空间,在二次分配中又会不会没有缩小贫富分化,反而加大了分化?(二)基建工程的过度投资是否超过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实际需求?比如,高速公路上利用率已经很低,造成了事实上的资金、劳动力、原材料等的浪费与闲置,不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三)基建工程的超常规投入造成了钢铁、水泥等高能耗、高污染行业可能出现高增长,极可能使本已相当脆弱的生态环境更加恶化。当前西方各国纷纷建立低碳经济,它们一个国家往往只有两到三家钢铁企业,而中国的大中小钢铁、水泥企业遍地开花。(四)不少基础设施项目都是通过银行贷款,这极大占用了银行资金,挤压了其他行业的发展空间,使众多民营制造业资金链条更加紧张。(五)政府大规模投资往往要举借债款,那么日后会不会加重企业的税赋?经济学中“李嘉图一巴罗等价定理”,就指出政府借债投资最终是要偿还的,今天的国债其实就是明天的税赋。同时,特别揪心的是在大搞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决策失误和“豆腐渣”工程。比如,1998年那次扩需,政府用2000亿元投资基础设施,共上了72个项目。不成想,财政部与审计署半年后联检,发现竟有三分之一项目资金被挪用。朱总理在次年政府报告中痛心疾首地说:“财政债券资金是人民群众的血汗钱,一定要花好用好。”如此语重心长,可有些官员就是不听,最典型的“豆腐渣工程”是九江防洪工程,1999年一场不大的洪水就将它冲垮了。一直以来,就存在着“工程上马、干部落马”的现象,工程与腐败“难舍难分”。只要数一数全国有多少交通厅局长倒在高速公路建设工程中,就难以保证不再出现“干部落马”现象。
下一篇:中国经济国际化现状评估与路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