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缔结中国经济新支点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潘建成 时间:2013-02-14

     在前不久召开的达沃斯论坛上,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指出,中国发展中存在两种失衡,一种是过分依靠出口的外部失衡,一种是经济结构严重不合理的内部失衡。他认为,“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对于中国的意义尤为重要。”
  不得不说,中国现有经济的增长模式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迫切需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牵引和带动。
  纵观全球经济发展历史中的经验表明,新兴产业是新兴科技和金融、工业、商业的深度融合,既代表着科技创新的方向,也代表着产业发展的方向。
  2010年9月8日,国务院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正式明确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战略新兴产业带来的吸引力,正如博鳌亚洲论坛前秘书长龙永图所言,“一批又一批新兴产业在重大经济危机的过程中孕育和成长,并以其特有的生命力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经过20多年的发展,以核心区海淀为代表,以战略新兴产业为支撑,中关村已经成为年收入超万亿的世界一流科技园区,在经济转轨的发展中国家探索出一条“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高技术产业发展模式与道路,成为我国新经济发展的典型代表。
  
  中关村新兴产业政策体系
  日臻完善
  国家十分看好新兴产业所带来的市场机遇,但是,如何对已有政策进行梳理并加紧制定新的产业政策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近年来,国家和北京市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中关村及核心区发展的政策、法规。去年底,国务院同意中关村开展“1+6”系列新政策试点;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条例》。
  加强战略规划,统筹部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布局。中关村已经形成了“一区十园”复合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布局。核心区海淀也根据自身状况,制定了本区域的《发展规划纲要》。从现在开始的10年内,海淀将实施“南优北拓、双轮驱动”的空间拓展部署,加速北部研发服务和高技术产业聚集区建设,构筑“南北互动、资源共享、双轮驱动、协同发展”的空间发展新格局。我们着重考虑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划和部署。比如,在产业格局上,在北部地区打造“北部研发服务和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发展“软件与信息服务、新材料、新能源与环保、信息通信、生物工程与新医药”五大产业板块。
  由于存在高风险和收益的不确定等特征,中小型战略性新兴产业获得商业银行贷款支持的难度相对较大,因此新兴产业领域企业发展的融资难问题非常突出。围绕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和企业做强做大,海淀园针对创业期、成长期、规模化企业的不同需求特征,努力建立和完善科技金融的对接服务机制,形成政府资金与社会资金、创业投资与产业投资、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有机结合的“组合拳”。
  在中关村大力聚集天使投资、创业投资、股权投资、商业银行专营机构、小额贷款机构、科技保险机构、证券公司等各类金融服务机构。针对创新创业型企业,深入开展信用贷款、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认股权贷款、并购贷款等特色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创新。在运用科技金融创新方面,中关村的政策十分灵活。
  此外,中关村以及海淀区还在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组织承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部市会商联合支持重大项目、支持创新型企业做强做大、实施关键技术示范工程和政府采购、支持知识产权创造和保护、完善政府管理和服务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有益探索,为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战略新兴产业集聚优势
  开始显现
  中关村经过20多年的创新和发展,聚集了大量的高端创新要素。仅在中关村核心区海淀区就集聚了30多所国家重点高等院校、超过150家国家骨干科研院所、60多家国家重点实验室、60多家国家工程中心和100多家跨国公司研发机构。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