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资本逃离实业挫伤中国经济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3-02-14
美著名经济史学家查尔斯·P·金德尔伯格在《世界经济霸权1500-1990》一书中指出,国家经济最重要的就是“生产性”,历史上的经济霸权大多经历了从“生产性”到“非生产性”的转变,这就使得霸权国家有了生命周期性质,从而无法逃脱由盛到衰的宿命。实际上,这种“生产性”不仅是霸权国家盛衰的重要基础,也是一般国家经济繁荣与衰退的基础。可以看出,今天的美国正在重蹈20世纪初英国的覆辙。如果制造业继续下降,外贸逆差持续增加,美元持续贬值,债务持续增加,那么,美国在世界金融服务业的中心地位也总有一天会发生动摇。那将是其“产业空心化”的最严重的恶果。
2008年的金融危机让人们认识到了经济过度脱离制造业实体的危险。尝到“产业空心化”苦头的美国,在奥巴马执政后,正试图汲取金融危机带来的各种教训,努力推动美国经济向实体产业和制造业的回归。美国总统首席经济顾问萨默斯则强调美国经济要将依赖消费转变为依赖出口,而出口增加的基础则主要在于制造业,也就是实行制造业的“逆空心化”。奥巴马则在不同场合强调,要以创新来建设新能源产业集群,为美国经济重塑新的增长点,为未来的经济发展奠定基石。
对于经济发达国家来说,与经济全球化相一致的“产业空心化”可以通过增加进口价格更为低廉的商品而阻止通货膨胀,但其经济基础和实力也会由于实体产业移出本国而被削弱。在某种意义上说,美国发生的资产泡沫化和金融危机、外贸逆差持续增加、国内国外债台高筑、货币贬值等情况,有其资本逐利本性上的必然性。日本经济在20世纪80—90年代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产业空心化,而近期欧洲一些国家所发生的债务危机,也与欧洲那些国家的“产业空心化”有一定的联系。西班牙和葡萄牙的经济比较典型。目前,西班牙、葡萄牙已经基本形成了以服务业为主、制造业贡献较低的“空心化”经济发展格局。由于经济增长的主动性和可控性较差,极易受到金融危机等外部冲击的影响。2008年的金融危机严重影响了这两国的居民消费,导致经济下滑。此外,欧元的货币高估也使得他们的出口始终较差,而没有灵活的货币政策,政府不得不依靠大量投资和消费拉动经济,导致赤字不断累积。
谨防全局性“产业空心化”
在日本遭遇产业空心化带来的“失去的十年”,美国因实业与虚拟经济失衡引爆金融危机之后,中国亦应对此保持警惕并汲取教训。
我国目前正处于贯彻经济发展方式调整和经济结构调整战略的关键时期。不仅要改变长期以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附加值的传统经济增长方式,也要着手进行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这二者是相互结合、密不可分的。针对我国目前的经济结构调整策略,较为普遍的共识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因为我国的第三产业不仅发展薄弱,在经济结构布局上处于落后状态,而且第三产业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的,可以大量吸纳社会的劳动力资源。就业问题是我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长期巨大压力,从这个角度看,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是完全正确的。但是,我们不能片面理解这个问题,不能为了发展第三产业而丢掉制造加工业。因为,第三产业正是以第一、二产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的,而第二产业才是真正的国民经济的基础,所以,一旦出现产业空心化,服务业也迟早会走向萎缩。为此,我们在实施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时,应该努力避免整体经济出现产业空心化的现象。
一些地方官员片面理解结构转型,导致全国各地兴起一股“高科技园热”。他们宣称,工业发展要打破常规,合理跨越,放弃传统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产业,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在思想认识片面化和追求政绩的官员们看来,只有高新技术才是朝阳工业,经济结构调整就是搞高新技术产业。殊不知,各地都这样搞,哪有那么多人才、技术、市场和其他相关条件呢?这种认识和做法与计划经济时代全国一窝蜂地大炼钢铁,又有多大差别呢?
上一篇:罗奇:看好中国经济的十个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