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增长的源泉与产业/企业整合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3-02-14
一、问题的提出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走上了工业化、市场化和国际化三位一体发展的道路,经济增长明显加快。1978-2000年,中国GDP年平均增长9.7%,其中有一半年份的年增长速度超过10%。与世界其他国家或地区相比,中国经济增长的成就举世瞩目。 截止到2010年,中国的GDP达到了5.8786万亿美元,而日本为5.4742万亿美元,中国正式超越日本成为第二经济大国。
在中国的GDP总量位居世界第二的同时,人均GDP的情况却不容乐观。据《中国统计年鉴》显示,截止到目前,中国的人均GDP为3744美元,位列世界人均GDP排名的第95位。人均GDP居首位的卢森堡人均GDP数量是中国的28倍,美国则是中国的12倍多,此次GDP总量被超越的日本,2009年人均GDP是中国的10倍多。在“金砖四国”中,巴西和俄罗斯的人均GDP均为中国的两倍多。如果按照每人每天1美元的联合国标准计算,中国仍有1.5亿贫困人口。
在这样一种情况下,人们不禁纷纷发出疑虑:中国的高增长还能持续多久?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源泉究竟何在?
二、配置效率与生产效率
关于这些问题,理论界和学术界也一直都存在许多不同的观点。其中相对简洁且得到普遍认可的一个观点是:经济增长存在着两个来源:配置效率和生产效率。
(一)配置效率和生产效率的概念
配置效率(allocative efficiency)是指以投入要素的最佳组合来生产出“最优的”产品数量组合。在投入不变的条件下,通过资源的优化组合和有效配置,效率就会提高,产出就会增加。
生产效率(production efficiency)是指固定投入量下,制程的实际产出与最大产出两者间的比率。可反映出达成最大产出、预定目标或是最佳营运服务的程度。亦可衡量经济个体在产出量、成本、收入,或是利润等目标下的绩效。
(二)中国过去的经济增长主要来自配置效率
中国过去30多年经济的高速增长主要来自于配置效率的提高,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体制改革导致的资源流动;
(2)企业家资源的利用;
(3)农民进入工业;
(4)产业结构调整;
(5)国内市场和区域分工;
(6)利用国际市场;
(7)利用国际资本。
(三)中国未来的经济增长要靠生产效率的提高
1、 配置效率的潜力越来越小
就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来看,配置效率的潜力仍然存在,特别是企业家资源,制造业的梯度转移,城市化等,但配置效率的潜力却越来越小。可以思考一下,发达国家创造的技术还能利用多久?我们的“后发优势”还能支撑多久?
历史和多国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后进赶先进容易,先进想要更先进是很困难的。中国经济的增长如果再像前30年一样主要靠配置效率的提高来实现,那么高速增长势必不保。所以,中国未来增长的主要源泉一定是生产效率的改善提高。
2、基于生产效率的增长
在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随着资本的大量投入,出现了边际效率递减的现象。同时工资成本的增长将使得成本优势丧失:中国现在的工资大约是美国的1/40,劳动生产率大约是1/6;如果工资增长到美国的1/6,成本优势可能荡然无存可见。
由此可见,基于生产效率的增长,关键是知识积累和技术进步。中国必须进行自主创新,没有原创性技术是不可行的。
三、产业整合
在从配置效率到生产效率的转变过程中,产业、企业的整合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产业整合的概念
所谓产业整合是指为了谋求长远的竞争优势,按产业发展规律,以企业为整合对象,跨空间、地域、行业和所有制重新配置生产要素,调整和构筑新的资本组织,从而形成以大企业和企业集团为核心的优势主导产业和相应产业结构的过程。
产业整合包括横向整合、纵向整合和混合整合。产业的横向整合是指产业链条中某一环节上多个企业的合并重组;产业纵向整合是指处在产业链中,上、中、下游环节的企业合并与重组,包括前纵向整合和后纵向整合。
上一篇:中国经济转型远未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