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调整与就业演变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余子鹏 时间:2013-02-14
    【摘要】 产业结构演变是经济增长和效率变化的结果。伴随产业结构的变化,经济总量、各产业的产出比例、资本效率和资本就业吸纳能力会发生相应变化,并且对就业产生影响。本文借助数理模型,探讨了各因素的变化规律,分析了各因素对就业的影响,提出了增加就业和提高投资效率的启示。
  【关键词】 产业结构 产出比例 资本效率 就业变化
  —、引言
  自从英国经济学家费希尔提出“三次产业”思想以来,经济学家克拉克完善和应用三次产业理论分析了产业间劳动力就业由第一产业逐渐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直至第三产业就业占绝大比例。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钱纳里等运用该理论分析了产业间相对国民收入和要素效率的变化规律。当前,我国经济增长方式正处于由粗放规模扩张型向集约效益提高型转变的过程,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
  在经济中,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是分工深化、资源配置优化的结果,分工促进技术进步和生产要素配置优化。亚当•斯密(1776)认为劳动生产力上的最大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在一定的经济体中,伴随产业结构调整,由于市场机制和政府的配置作用,生产要素在产业间的流动取决于各产业投入的资本和劳动生产效率的高低。我国每年面临2500万农村劳动力就业,还有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增加就业是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问题。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总量增长和产业结构升级中就业和资本效率发生怎样变化?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深化,不同产业之间的资本存量和产出效率会对就业产生什么影响?探索这些经济规律有助于制定合理的就业和投资政策,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本文借助数理模型研究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变化、资本产出效率和资本吸收就业的能力对就业的效应,并对湖北省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对就业影响进行实证分析。
  二、相关理论
  本文研究需要运用资本存量核算理论和三次产业划分规定。
  1、三次产业的规定
  三次产业的划分是世界上较为常用的产业结构分类,但各国的划分不尽一致。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我国的三次产业划分是:第一产业是指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和农林牧渔服务业;第二产业是指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及建筑业;第三产业是指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
  2、资本存量计算理论
  各期资本存量的计算涉及到基期资本存量、各期资本投入增量、投入资产价格指数和资本折旧率取值等数据。国内基期资本存量的数据借用张军、张元(2003)研究结果,并分配到各个地区中;根据蔡晓成(2009)研究,本文拟采用各地固定资产形成总额作为各期资本投入增量;资产价格指数和折旧率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和相关年鉴数据。各期资本存量的计算公式如下:
  Kt=+k (1-m)
  Kt+1= +Kt(1-t+1)
  利用上述公式,可以计算不同产业的资本存量。
  三、研究思路
  为了研究经济增长、经济结构演变、资本产出效率和资本吸纳就业能力等因素对就业变化的影响,构造如下数理模型。
  TE= Y?琢i?茁ie ,表示三大产业就业量,其中,Y、?琢i、?茁i、e 分别表示GDP总量、第i产业产值比例、第i产业单位产出占用资本、第i产业单位资本吸收的就业量。
  △TE=TEt-TEt-1= Yt?琢ti?茁tieti- Yt-1?琢(t-1)i?茁(t-1)ie(t-1)i,为方便计,将?琢(t-1)i、?茁(t-1)i、e(t-1)i分别简写为?琢t-1、?茁t-1、et-i。
  △TEt=TEt-TEt-1= △Eti= [△Eyti+△E?琢ti+△E?茁ti+△Eeti]
  其中,△Eyti、△E?琢ti、△E?茁ti、△Eeti分别表示第i产业在第t年因为GDP第i产业产值比例、第i产业资本效率和第i产业单位资本吸收的就业量变化而产生的就业变化量。为了排除其他因素的影响,核算某单个因素的影响时,采取取平均值法:
  △Eyti= (Y -Y )(?琢ti+?琢t-i)(?茁tieti+?茁tiet-i+?茁t-ieti+?茁t-iet-i)
  △E?琢ti= (?琢ti-?琢t-i)(Y +Y )(?茁tieti+?茁tiet-i+?茁t-ieti+?茁t-iet-i)
  △E?茁ti= (?茁ti-?茁t-i)(Y +Y )(?琢tieti+?琢t-ieti+?琢tiet-i+?琢t-iet-i)
  △Eeti= (eti-et-i)(Y +Y )(?琢ti?茁ti+?琢t-i?茁ti+?琢ti?茁t-i+?琢t-i?茁t-i)
  其中,?琢ti=GDPti/ GDPti;?茁ti=Kti/GDPti;eti=第i产业第t年就业量/Kti。
  从理论上分析,?琢ti值越大,第i产业总产值所占比例越高,与该产业就业量成正向关系,其值增加,则该产业就业量上升;?茁ti表示第i产业单位产值所占用的资本存量,其值越低,意味着该产业资本产出效率越高,其值上升(资本效率下降)则该产业就业量增加;eti表示单位资本的就业吸收能力,其值增加则会提高就业量。
  四、数据来源及处理
  本文模型分析中,涉及到数据有:经济总量GDP及价格水平、劳动就业总量及各产业就业量、资本存量总量及各产业资本存量。其中,资本存量的计算涉及到:基年资本存量、各年资本投资量、投资价格指数和折旧率的确定。基年资本存量数据的确定有直接普查法和折旧—贴现法(孙辉等,2010),折旧率也取值6%,本文运用Hall and Jones(1999)和Young(2000)运用的折旧—贴现法,基年投资除以投资几何平均增长率(本文取1978年为基年,计算了基年后(1978—1988年)10年投资平均增长率为7%)与折旧率之和,得到基年总资本存量和各产业资本存量,即:
  K1978=
  各产业基年资本存量为:Ki,1978= ,i=1,2,3
  关于当年实际投资数据的选取,由于本文涉及到各产业资本总量、单位资本就业吸纳率等,采用资本形成总额作为当年实际资本投资数据。在相关《统计年鉴》上可搜集:资本形成指数、资本形成总额,假定基年价格指数为100,资本形成价格指数根据以下公式得到:
  T年资本形成价格指数=
  
  为了便于比较历年GDP及计算其增加值,本文以历年零售物价总指数进行折算。
  五、模型分析
  运用相关价格指数,将历年GDP、资本存量等折算为1978年的可比值,计算了三次产业的单位产出占用资本(亿元/亿元)、单位资本吸纳的就业量(万人/亿元),并从年鉴上查到湖北三次产业产值比例。在此基础上,运用上述数据分析了GDP变化、三次产业产值比例、单位产出占用资本和单位资本吸纳就业量变动对就业的效应。
  1、产值比例、资本效率、就业吸纳能力的分析
  (1)三大产业产值比例的变化。自1978年以来,湖北省三次产业产值结构比例逐渐优化。其中,第一产业产值1978年占40.47%,2009年降为15.04%,比例值降低了25.43%;第二产业产值比例1978年为42.19%,2009年上升到45.95%,提高的比例为3.76%;第三产业产值比例变动最大,1978年占总产值的17.34%,2009年则为39.01%,比例提高值为21.77%。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