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学60年的经验总结:民生问题是中国经济学之根本问题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何玉长 时间:2013-02-14
  3 就业问题。我国每年新增就业人口多,大学毕业生就业人数激增,农民工是最大的流动失业人口。2009年仅大学生进入劳动力市场就达600万人,加上上年积累下来的不少于100万。还有上亿进城农民工,他们中只要几成处于流动性失业,就是一个庞大的数字。目前我国失业人口统计数据中未包括农民工的流动失业人口。在我国失业人口中,除了登记失业人员外,还有许多未登记的隐性失业也较突出。由于2008年以来以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也波及我国经济,经济衰退使失业队伍进一步扩大。
  4 医疗问题。新中国60年,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国民的健康水平极大提高,但医疗卫生制度仍不健全,医疗保障体系不完备,国民健康水平不高。医疗卫生的变相市场化,药品市场失控,城乡医疗卫生供给不平衡,人民群众看病难的问题未根本解决。医疗行业的不正之风未真正遏止。近年发生在哈尔滨和深圳的天价医疗费案件,药监局郑筱萸案件等给社会提供了警示。医疗问题影响民生:一是看病贵。80年代初,看门诊一、二元,住院几十元可以解决;现在门诊费用一般要上百元,住院费用少则几千元,多则上万元。看病费增长大大高于收入增长速度。还有诱导消费、大处方、大检查,高价药。二是看病难。目前我国193.8万医生,数量富足。但问题是,基层医疗服务水平低,80%应在基层医院就医的病例高就医,三级医院门庭若市,一级医院、基层医院病源不足;“红包”现象也禁而不止。三是轻预防。我国目前结核病、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职业病等数据居世界前列,这些本可预防的,但由于医疗保障不健全、预防意识差,使得患病率居高不下。尤其是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缺失,农村医疗保健网络和保证体系缺失,严重影响了广大农村人口的健康水平。
  5 “三农”问题。当前我国还处在二元社会发展阶段,农村、农民与农业问题困扰着我国现代化的进程。一是农村公共品供给不足,公共财政向城市倾斜。突出的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明显滞后。二是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难以满足需要,农田水利设施老化失修严重。例如,目前我国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仅占耕地总面积的45.06%,一半以上的耕地靠天吃饭,过去几十年已建成的8.5万座水库中,得不到有效维护,病险水库占三成以上;由于水利设施老化失修,农业灌溉用水损失也很严重,并带来农业生产成本居高不下。三是农村中小学教育质量低,农民缺医少药问题突出。四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未真正建立,尤其是养老和医疗问题严重制约了农村社会的发展。最关键的还是农业生产率低,生产成本高、农业收益低,制约了农村社会发展和农民社会水平的提高。
  6 农民工问题。农民工是我国特殊的利益群体,由于二元社会结构和户籍制度的原因带来的身份差异,使得离开土地的农民进城打工,不能享受城市职工同样的社会保障。他们成为庞大的弱势群体。例如,农民工的劳动保护不到位、工作环境差、作业安全隐患多使得近年来安全事故频频发生。仅从上海市400多万农民工来看,他们大多从事“苦、脏、累、重、险”的一线工种,2006年发生安全生产死亡事故380起,死亡397人,其中死亡的农民工317人,占79.8%;2007年1-9月,发生安全事故259起,死亡269人,其中农民工死亡216人,占80%。与城市职工相比,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不到位,医疗和住房条件差,子女受教育条件差。还有因农民工流动性强和工会组织缺失,使之基本权益得不到保障。
  7 教育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类教育快速发展,但与国民经济的发展要求仍有较大差距,教育领域存在的问题也严重影响了国计民生。当前我国义务教育和基础教育水平低,尤其是农村和中西部地区教育质量低,制约了农村的经济发展;教育乱收费成为社会关注的社会问题。教育投入尤其是基础教育投入不足。高等教育资源供给不平衡,城乡和地区差别造成的教育供给差别带来了一定程度的社会不公平。这些教育领域存在的问题制约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中国经济学应为改善民生建言献策
  
  中国经济学从本质上说就是民生经济学。解决我国当前民生问题,须大力加强社会建设,促进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为此,中国经济学应为改善民生建言献策。
  1 发展国民教育,保证“学有所教”。人民的富裕安康,首先要保证“学有所教”。改革开发以来,我国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发展很快。但正如前文所言,教育供给不能满足需要,教育供给的非公平依然突出。要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提高学生素质,实施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坚持教育公益性质,同时鼓励私人投资办学,加大财政投入,规范教育收费,创造公平教育的机会和环境。教育投资以中央财政为主,对农村和中西部教育尤其要加大投入。
  2 改革医疗制度,保证“病有所医”。一个国家的医疗卫生水平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一个国家的国民健康水平是富裕安康的重要内容。“病有所医”、国民健康是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为此,要完善医疗保障制度,保持医疗卫生与疾病预防的社会公益事业性质,使广大群众享有公共医疗服务;同时鼓励私立医院和股份制医院的发展,满足少数富人的特殊医疗服务。同时,要规范药品市场,调节药品价格。当前尤其要建立农村医疗保健网和建立医疗保障体系。要尽快推广农村新兴医疗合作制度,以中央财政补贴、地方财政配套补助、农民适当出资形成新型医疗合作基金,对农民提供医疗、体检、预防等卫生保健。
  3 改善宏观环境,保证“充分就业”。面对当前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衰退,要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功能,改善宏观经济环境。安居乐业是社会和谐的基础,要统筹城市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形成城乡劳动力平等就业的制度。重点要实施困难群体就业援助,作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要鼓励各类人员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同时要协调劳资关系,完善农民工政策。保证充分就业关键是改善宏观经济环境,促进经济良性协调发展,刺激经济增长,开拓就业渠道,增加就业机会,从而达到充分就业。
  4 调节收入分配,保证“劳有所得”。要正确处理收入分配关系,真正体现“劳有所得”。邓小平说“社会主义致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致富是全民共同富裕。”当前,在微观领域讲效率的同时也要讲公平,“劳有所得”就是最大的公平。宏观领域讲公平,也要效率,即宏观效率,社会效益。为此,在调节收入分配上要科学合理推行“抽肥补瘦”的收入调节政策,促进社会协调发展。
  5 健全保障体系,完善城乡保障体系。要切实提高城市的医疗、就业、养老保障水平,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缩小城乡社会保障的差距。当前尤为紧迫的是保证农民的“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城市要重点解决进城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尤其是农村保障体系的建设需要国家财政为主,地方财政与个人相应承担,要切实使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我国城乡。
  6 调控房地产市场,保证“住有所居”。住房制度改革要使人民群众真正得益。城市要重点解决普通工薪阶层的住房问题。住房供给要“雪中送炭”,而不要“锦上添花”。要积极化解城市建设中的拆迁矛盾,要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严厉打击操控房产市场的“黑手”。
  7 解决“三农”问题,实施新农村建设。解决“三农”问题须提供充分的财力支持,要建立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财政和由公共财政所支撑的公共物品供给体系。农业基础科学研究、大江大河的治理,由中央政府提供;农村义务教育、农村社会保障、农民合作医疗等以省级政府提供为主,中央政府与省级政府共同提供;地区性卫生防疫、农业技术推广、农村电网建设等由市县政府提供;而乡村规划、小型水利设施、乡村道路等以乡镇为主,由省级政府财政支持。
  总之,从建国60年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来看,民生问题的解决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科学发展的必不可少的前提,着力改善民生,搞好社会建设是我们当前头等大事,也是中国经济学的根本任务。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