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公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探索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3-02-14
【论文关键词】新农村建设;规划民主;公众参与;新型农民
1.引言
公众参与城乡规划开始成为规划界普遍关注和讨论的问题。在城市,城市规划的公示与公开作为政务公开的一项重要内容予以推开后,广大市民积极参与,献计献策,在一定程度上不仅使规划实践工作进行得更加顺利而且也稳定了民心增加了市民的信任感。在农村,新农村建设由来已久,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概念的提出,时间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但公众参与新农村建设尚停留于政府文件阶段,需要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2.新农村建设中的公众参与主体研究
城乡规划是一门综合科学,同时又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政府职能。它包括了技术、行政、社会、经济、文化、人文等诸多因子,涵盖规划、建筑、设计、美学、管理等众多学科。让公众参与城乡规划、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集思广益、可最大限度地避免规划结果脱离实际,使之更趋于合理化、科学化。
2.1 公众的内涵和城市规划中公众参与主体
公众在不同的学科领域有不同的内涵。“公众”作为公共关系的基本构成要素,是公共关系学中一个相当重要的概念。它最初由英文Public一词翻译而来。有泛指公众、民众的含义,也有特指某一方面公众、群众的含义。在公共关系学中,公众是—个“集合体”,可以是公民,也可以是组织,任何活动的参与者,最基本的是公民。
我国城市规划的公众参与主体可分为四类,即与切身利益相关的市民、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利益集团(开发商等) 、技术实施者(规划师、建筑师等)和公众利益的代表者(政府)。如果以上四种主体能成功地实现利益均衡就能造就出城市社会的和谐。
2.2 我国新农村建设中公众参与主体的现状分析
2008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保证了公众对城乡规划的参与权、知情权,并贯穿城乡规划从制定、修改到实施的全过程。其中第十八条规定:乡规划、村庄规划应当从农村实际出发,尊重村民意愿,体现地方和农村特色。同时第二十九条规定:乡、村庄的建设和发展,应当因地制宜、节约用地,发挥村民自治组织的作用,引导村民合理进行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以上两条说明村民是村庄规划的参与主体。
《湖北省新农村建设村庄规划编制技术导则(试行)》中第4章第3条规划评审与审批中谈到“村庄规划设计方案完成后,通过向村民公示与专家审议后报所在镇政府审批。村庄规划设计应做好设计前的策划与咨询工作,同时切实抓好规划执行过程中的管理工作。”据此可以知道,村民、专家、镇政府均是村庄规划的参与主体。
公众的范围有多大?如何界定公众的范围?公众范围的界定条件或标准是什么?相关规划立法并未给予明确的规定。对于新农村的公众参与主体,时下还没有确切的界定范围,只是散见于各学者的学术论文中,现阶段较一致的意见是新农村建设参与的主要主体是农民。
2.3 新农村公众参与主体的思考
农民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农民权利实现的重要途径,但同时受到知识水平、主体意识以及政治敏感度的局限使得其不能充分发挥主体参与新农村建设的作用。参照城市规划的公众参与主体,新农村建设的有效参与主体可以包括以下几类:
2.3.1 新型农民
农民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中来,是农民争取自身权利实现的最主要的途径。各级政府应该按照农民的需求提供符合他们的充足而优质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满足广大农民的需求,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新型农民是相对于传统农民而言。他们应当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劳动者,他们具备三个明显素质:具有较好的社会素质,自立自强、崇尚科学、诚信友爱、知法守法,讲公德、有道德、重美德、尚文明;具有较高的技能素质,熟悉和会用现代农业技术,熟练掌握一到多项生产技能和技巧;具有一定的经营和管理能力,能充分利用人、财、物和土地等资源进行生产并获得较高的经济收益。
2.3.2 久居城市的农民
久居城市的农业人口主要指在外务工者、经商户、参军上学人员等这类农民。作为农民,他们非常了解当地的实际情况以及农民的真实需求,同时,他们长期居住在城市,了解国家的政策和信息,知道参与什么、为什么参与,如何参与。这部分人作为城市与农村的桥梁,他们的参与是不可缺少的。
2.3.3 籍贯为本乡的城市人口
籍贯为本乡的城市人口主要指在城市有固定的工作,稳定的生活,具有城市户口的本乡人员。简而言之,就是从本乡走出去的城市人口。这部分人,虽然身在城市但他们洞悉农村的情况,心系农村,决意反哺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