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欧元区经济发展和2003年经济前景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佚名 时间:2010-06-24
   [摘要] 2002年,由于欧元区宏观政策缺乏灵活性以及美公司假账丑闻、股市下跌和对伊拉克军事威胁等不确定性因素,欧元区经济回升步履维艰,净出口成为经济增长主要动力,物价居高不下,财政状况恶化,股市下跌,但欧元出现升值,就业改善,失业率基本稳定。2003年,欧元区经济复苏力度将逐步增强,有可能在2003年底达到潜在经济增长率,欧元兑美元等主要货币稳中走高,内需替代出口成为经济增长的动力。

    2002年,世界经济从2001年“新经济”泡沫破灭带来的衰退阴霾中走了出来,出现了复苏势头,但美大公司相继爆发丑闻,国际市场跌宕起伏,拉美国家经济和金融出现动荡,地缘危机使石油价格再次上升等因素使世界经济回升步履蹒跚,,全球经济增长速度预计为2.6%,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如果把经济增长率2.5%作为全球经济是否进入衰退的门槛的化,世界经济仍处于衰退的边缘。三大经济体之一的欧元区经济处境艰难,今年的经济增长率为0.8%,比上年下降0.7个百分点,大大低于年初普遍预计的1.4%的增长速度。明年,欧元区经济增长率预计为1.8%,仍低于其2-2.5%的潜在经济增长水平。

    一、 2002年欧元区经济的主要特点

    1、经济复苏步履蹒跚

    欧元区经济在2001第四季度出现0.3%的轻微负增长后,今年一季度开始复苏,但回升乏力。国内生产总值(GDP)环比增长率一、二季度分别为0.4%,三季度和四季度预计为0.3-0.5%;同比增长率一季度为0.3%,二季度为0.6%,三、四季度将分别为0.9-1.2%,全年经济增长率为0.8%,比上年下降0.7个百分点,大大低于年初普遍预计的1.4%的增长速度。受信息产业过度投资和利润下降的影响,到今年第二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已连续5个季度出现负增长,库存连续6个季度下降,表明企业对未来几个月的需求预期依然不高,全年固定资产投资预计下降1.9%。物价上涨侵蚀了居民购买力,消费萎靡不振,一季度消费甚至出现负增长,全年消费仅增0.6%。尽管出口增长缓慢,但由于进口下降0.7%,净出口拉动经济增长0.5个百分点,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财政的自动稳定器作用使政府支出呈现较快增长。

    各成员国经济增长差异有所扩大,希腊、爱尔兰等表现出色,经济增长率达到3.5%以上,但占欧元区经济总量约三分之一的德国和第三大经济强国意大利处于衰退的边缘,全年经济仅增长0.4%,荷兰的经济增长率更低。

    2、失业率基本稳定

    近几年来,相对于经济的缓慢增长,欧元区就业保持了相对高的增长速度,这主要得益于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有所提高。1997年以来,欧盟先后提出了卢森堡、加迪夫和科隆三个劳动力市场改革方案,劳动合同制趋于灵活、个人收入税降低、社会失业福利有所减少、失业培训和中介服务强化,结构性失业率呈下降趋势,服务业和中小企业吸纳就业的能力有所提高。预计全年欧元区的就业将增加0.4%,新增就业50万人,失业率为8.2%,略高于去年8%的水平。在12个成员国中只有德国就业下降,而意大利、卢森堡等一些经济增长不快的国家就业率明显高于经济增长率。

    3、通货膨胀率居高不下

    由于冬季寒冷导致食品价格上涨、部分国家调整税制结构提高间接税税率、欧元流通和货币之间转换引起价格搭便车、对付恐怖活动导致部分服务业价格持续上涨、工资上涨使单位劳动成本上升、部分国家经济过热等原因,欧元区的物价水平并没有像年初预期的那样持续走低,1月份,欧元区的协调价格指数从2001年年底的2%反弹至2.7%,此后有所回落,到6月份降至1.8%,但随后几个月又上升至2%以上。不包括石油和食品价格在内的核心通货膨胀率前三季度一直维持在2.6%的水平上,大大高于协调价格指数的上升幅度。年中以来国际石油价格的再度上扬,会抬升下半年的物价水平,预计全年欧元区的通货膨胀率将上升2.3%,仅比上年回落0.2百分点,仍高于欧洲中央银行确定2%的警戒目标。

    成员国的价格水平差距进一步拉大,德国的价格水平不断降低,有出现通货紧缩之嫌,全年物价上升1.4%;爱尔兰、荷兰、希腊的物价上升幅度将达到或超过4%,成员国价格水平差距达到3.3个百分点,是1999年欧元启动以来最大的。

    4、股市下跌、欧元走高

    2002年国际金融市场剧烈动荡,和实体经济走势背道而驰。一季度﹐欧洲股市受美国经济强劲复苏影响曾一度上行。进入二季度后,受美国公司假账丑闻接连曝光、企业盈利不见起色、对伊军事打击和恐怖主义活动威胁等因素影响,投资者信心受到影响,欧洲股市大幅下滑,10月末比今年初下跌40%以上,跌幅超过美国。

    美持续巨额贸易逆差、假帐丑闻、美欧实际利率差拉大等对美元造成巨大压力,美元贬值的压力向欧元集中,凸现了欧元升值。欧元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货币后,推动了世界金融的多元化,欧元成为各国规避金融风险的重要依托,在美元、欧元、日元三大货币中,地位受到青睐。今年4月份以来,欧元汇率一改启动三年来疲软不振的形象出现了大幅度攀升,到6月底,对美元汇率达到平价水平,此后一直保持稳定,比年初1欧元兑0.88美元升值15%,比2000年10份的最低点1欧元兑0.83美元升值20%,欧元兑日元、英磅和一些亚洲货币也出现3-6%的不同程度的升值。

    5、财政状况恶化,部分成员国突破了《稳定与增长公约》规定的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不能超过3%的界限。

    2002年,欧元区的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预计达到2.3%,比预算计划高出0.9个百分点,其中经济增速下降带来的减收和财政自动稳定器作用引起的增支使财政赤字增加0.6个百分点,其他增支因素使财政赤字增加0.3个百分点。面对欧元区经济复苏乏力的现实,欧盟委员会不得已决定把要求成员国在2004年达到预算平衡的期限放宽到2006年。葡萄牙的财政赤字2001年就达4.1%,是第一个违反《稳定与增长公约》的国家,尽管实行了增税措施,今年的赤字仍将达到3.4%;经济增长缓慢和水灾的影响将使德国财政赤字达到3.8%,法国、意大利的政府赤字也逼近了3%的上限。欧元区主要国家财政赤字超标以及法、意等国新上台的政府在选举中承诺要增加开支和减税,在欧洲乃至世界范围内引发一场是否修改和如何修改《稳定与增长公约》的激烈争论。

 二、2002欧元区何以比预期的慢

    上,由于对贸易依赖程度高,欧元区的经济周期往往滞后于美、英、加等国家,出口率先恢复增长并带动内需回升是欧元区国家摆脱经济困境、走出衰退的最重要的推动力,本轮经济复苏同样靠净出口拉动,但不同的是,净出口增长和良好的就业形势没有带动内需增长,内需和外需的联系纽带出现断裂,经济增长比预期的要慢的多。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

    1、“新经济”没有改变经济周期性

    2001年美经济只出现轻度衰退、一季度美国经济强劲复苏以及阿富汗战争迅速结束,再次激发了人们对“新经济”的热情和幻想,出现了对经济不切实际的高预期。年初,普遍预期世界经济将加速增长,各国和国际机构纷纷调高经济预测速度,欧元区也不例外。但“新经济”并没有改变经济规律,经济周期依然存在。“新经济”导致过度繁荣和过度投资以及科技股市泡沫破灭预示着世界经济会出现超长期的萧条。

    从历史上欧元区的经济周期看,经济衰退后一般需要3-4个季度调整供求不平衡,然后经济才回到稳定增长期,本轮经济周期的调整也不会例外,欧元区经济增长缓慢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

    2、美国公司假账丑闻、股市下跌以及对伊拉克军事威胁等不确定性因素使人们的预期由年初的过分乐观迅速转向悲观,投资和消费信心持续下降,内需不振,出口增长没能传导到内需增长上。

    年中以来,消费者和投资者的信心和实际经济形势差距呈明显加大的趋势,综合反映、建筑业、消费信心、零售业的经济信心指数在今年5月份达到99.8的高点后不断下降,股市大幅下跌,居民储蓄倾向提高,储蓄率提高1个多百分点,导致消费不振。明显倾向于规避风险和减收投资,公司债券利率大大高于政府债券利率,风险升水达到近2个百分点,企业实际融资利率比中央银行基准利率高的多,投资和储蓄的缺口占GDP的比重由上年0.5%上升2%左右。

    3、宏观经济政策缺乏灵活性,中央银行过分专注于物价稳定,对部分成员国经济造成伤害。

    财政和货币政策是刺激经济增长的两大政策工具。从财政政策看,由于《稳定与增长公约》的限制,欧元区财政状况不好的成员国的财政政策基本失灵,主要成员国受财政赤字高企的约束,只能使财政的自动稳定器发挥有限的作用,难以采用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传统上靠发行国债刺激总需求的简单有效手段变得根本不可能。从货币政策看,今年,由于物价水平仍高于欧洲中央银行确定2%的警戒目标,主要成员国财政赤字超过或接近3%,把维持欧元币值稳定作为唯一货币政策目标的欧洲中央银行一直维持3.25%的基准利率未变。从欧元区总体价格水平和经济增长的角度看,欧洲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基本呈中性偏紧状态,特别是部分低物价、低经济增长成员国如德国、意大利等货币政策严重紧缩,按照泰勒规则,德国、意大利等国利率水平应在2%以下,而爱尔兰、希腊等国家利率应为8%。

    4、经济体制僵化的问题没有得到明显改善,限制了欧盟经济的增长潜力

    欧元区经济体制特别是劳动力市场依然非常僵化,欧元区国家高社会福利难以增强人们寻找工作的热情;强大的工会组织利用其“内部人”的权利,在国家、地区、行业和企业等各个层次上谈判达到一些有利于工人的集体协议,种类繁多的就业保护措施如严格的解雇程序、高昂的解雇费用、法定最低工资和工作时间限制等抑制了企业雇佣工人的积极性;过多的管理规则和对某些产业的保护窒息了风险投资活动和企业家的创新精神;产业结构调整缓慢,传统产业(汽车、机械、化工和冶金及建筑)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过高;受语言、文化、税收、社会保障体系差异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流动受到限制,各国经济差异仍然很大;高结构性失业率和人口老龄化问题并存,象一条绳子的两端紧紧拴住欧元区经济;两年多来,经济增长缓慢迫使一些国家对经济体制改革的许诺难以兑现,结构性调整陷入停顿状态。不同经济机构的估计表明,欧元区的经济增长潜力仅为2-2.5%,大大低于美国的3.5-4%的水平。

    三、2003年欧元区经济展望

    1、欧元区经济出现转折仍面临一些困难,经济增长将由净出口拉动转为主要依靠内需

    首先,区外出口增长不容乐观。世界经济发展不会很理想,虽然世界主要国家将会进一步采取扩张性财政和货币政策刺激经济增长,但企业财务丑闻、股市下跌、拉丁美洲经济动荡和伊拉克局势未定等因素交织在一起,给明年的全球经济发展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2003年,世界经济将好于今年,经济增幅预计比今年多一个百分点,但增速明显低于十年来的平均水平。美国明年经济增长率和今年基本持平,日本经济会出现小幅增长。世界贸易将恢复增长,2003年的世界贸易量将在今年增长2%的基础上增长6%左右,贸易增长不乐观。同时,由于欧元对美元和其他货币出现升值趋势,欧元区的出口会受到不利影响,预计欧元区的商品和服务出口量将增长5%,进口量增长5.6%,净出口对经济的贡献率为负值。

    其次,财政政策趋向紧缩,政府支出减慢。由于主要国家财政赤字已超标,财政赤字较大的国家如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必须实施紧缩的财政政策,德国新政府正酝酿开征资产交易增值税,法国、意大利政府的减税承诺难以兑现。除非修改“稳定与增长公约”,否则,目前的财政状况使一些成员国财政的自动稳定器作用都难以发挥。

    2、欧元区经济复苏力度将逐步增强,有可能在2003年底达到潜在经济增长率

    欧元区也有自己的经济优势保证明年经济进一步复苏,并有可能在年底达到其潜在的经济增长水平。首先,欧元启动和欧盟东扩会推动区域内贸易和投资的发展,减缓外部不利因素的冲击。欧洲内部市场发达、透明,成员国经济互补性强,区内贸易明显快于区外贸易,2003年区内贸易占GDP的比重预计上升1个百分点。目前,内部贸易已占其贸易总额的60%以上,内部市场的需求越大,受外部经济不利因素的冲击就越小。其次,目前企业库存降至93年来的最低点,设备利用率达到80.7%,接近90年代平均81.8%的水平,企业重建库存会拉动工业生产,促使企业追加投资以增加生产能力,投资将恢复增长;第三,就业增加、居民收入温和增长以及消费者预期恢复正常有利于消费回升。第四,货币政策趋于宽松。欧元升值使欧元区进口价格下跌,欧元和成员国货币转化带来物价上涨效应基本消失,低通胀有利于欧洲央行降低利率水平,促进欧洲经济复苏。2003年,欧元区经济增长率可达到1.8%左右,比上年高出1个百分点,私人消费和投资增长2%,就业率增长0.4%,失业率为8.3%,协调消费价格指数回落到2%。

    3、欧元兑美元等主要货币稳中走高

    明年,欧元区的经济增长速度、利率水平、通货膨胀率和经常项目状况等综合决定汇率水平的基本经济指标和美国、日本等国家相比明显对欧元有利,欧元兑美元、日元等主要国家货币的汇率有可能维持目前强势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