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大宗商品市场猛炒“中国需求”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3-02-14

                     作者:蔡玉高 柴骥程 姚玉洁

  总结近年来我国在大宗商品交易中的尴尬局面,期货专家、业内人士表示,目标过分暴露是“中国需求”被国际贸易商和原料商炒作的重要原因。因此,要想避免在国际市场中被国际资本和原料贸易商牵着鼻子走,我国政府相关部门和企业应该学会在国际市场上顺势而为,在市场交易中获得较为有利的地位。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原油、有色金属、铁矿石等大宗商品价格持续走低,在我国调整经济结构之际,这本是我国企业降低生产成本的有利时机。然而,当我国通过一系列经济刺激政策,引领世界经济复苏步伐,国际贸易商和供应商却刻意放大“中国需求”要素,不断推高大宗商品价格。
   “中国需求”拉升大宗商品价格
  
  据多方了解,除美元走软之外,“中国需求”是今年大宗商品价格走高的重要因素。
  来自上海期货交易所和长三角几个海关的数据显示,2009年年初以来,原油、有色金属、铁矿石等大宗商品的期货价格与进口价格不断走高,远远高于全球经济复苏的节奏。到去年年底,沪铜价格上涨2倍,沪锌价格上涨近1倍;铜进口价上涨50%左右。
  湘财祈年期货首席经济师刘仲元认为,自去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走低,业内在年初时都预测全年会保持一个相对疲软的行情,可结果是几乎所有的大宗工业原材料商品都走出一个强势的行情。
  谈起今年铁矿石的价格,兰格钢铁信息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琳表示,本来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是调整铁矿石价格的最好机会,可同人不但放弃了这样的机会,而且还将铁矿石价格从谷底拉了上来。
  南京钢铁联合公司董事长杨思明表示,正当全球其他国家钢铁企业陷入金融危机的泥沼时,我国钢铁企业尤其是小钢企却在国家4万亿投资计划的拉动下,表现出了旺盛的生命力,这直接带动了整个国际市场对铁矿石的需求量。
  与铁矿石一样,我国有色金属和原油进口量也保持了比较强劲的态势。来自海关的数据显示,去年中国口均进口原油约400万桶,已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石油进口国;2009年上半年全国进口铜188.7万吨,与2008年同期相比上升达130.7%。
  
  “中国需求”被刻意放大
  
  让业内人士难以接受的是,中国需大量进口的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幅度要远远高于中国可以自给自足的大宗商品。刘仲元介绍,最明显的就是有色金属行业,铜、锌2009年以来的期货价格上涨幅度在100%~200%之间,而铝的期货价格上涨幅度只有25%左右;钢材价格的水平甚至与上世纪90年代末差不多。铜和锌都是中国需要大量进口的,而铝与钢材则是中国盛产的。
  刘仲元表示,需求决定价格,这本无可厚非。但目前国际大宗商品市场却有这样的怪现象,“中国买什么,国际市场就涨什么;中国卖什么,国际市场就跌什么”,这是很不正常的。究其根本原因,是“中国需求”被国际贸易商和原料商刻意放大并炒作了。
  很多专家与业内人士都提及到2004年中美大豆交易的例子,普遍认为这是“中国需求”被国外炒作的典型案例。
  当年,我国企业到美国收购大豆,就在这一敏感时刻,美国农业部发出了预测报告,表示今年美国大豆会减产。一边是中国大量的需求,一边是大豆的产量减少,这直接导致国际市场大豆价格一路飙升,直至创下了30年内的最高。可当中国企业以高价拿下大批定单后,美国大豆却出现了丰收局面,大豆价格急剧下跌。国内大部分企业在价格高位进口了大量大豆,最终损失惨重,多数企业减产或停产。
  南京钢铁联合有限公司监事会主席俞宁表示,国际金融危机本来是铁矿石进口价格大幅下跌的良机,但我国的4万亿投资计划一发布,国际上就开始炒作“中国需求”,大量铁矿石纷拥至中国,远远超出了实际需求量,铁矿石进口价格也一直维持着较高的水平。令人不解的是,国内的一些贸易商也趁机进口大量铁矿石,哄抬价格,最终让国外贸易商和原料商获取了大量的利润。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