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金融危机时代优化中国-新加坡双边贸易结构之管见
据TII计算出新世纪以来9年的中-新双边贸易强度指数(表3)表明,一方面,中-新贸易强度很低。新世纪来9年的平均贸易强度指数仅为1.59,低于两国对外贸易总额的2.0%,这说明中-新贸易发展潜力巨大;另一方面,近年来逐年下降,中-新贸易强度指数呈倒U型,2006年之前不断上升,在2006年达到最高的1.8之后出现下降趋势.
贸易结合度是一个综合性指标,用来衡量两国在贸易方面的相互依存度。贸易结合度指数首先由A.J.Brown(1947)提出,后经小岛清(1958),PeterDrysdale(1967,1991)、山泽逸平(1971)等人研究得到完善,并明确了其统计学和经济学意义。其公式为:TCD=(Xij/Xi)/(Mj/Xw)。其中,Xij为i国对j国的出口;Xi为i国的出口总额;Mj为j国的进口总额;Xw为世界进口总额。若TCD>1,双边贸易关系密切;若TCD<1,双边贸易关系松散;TCD=1为平均水平.
据TCD计算出的2000~2008年中-新双边贸易结合度指数(表3)表明,2000年以来双边贸易结合度指数均大于1,中-新双边贸易关系密切;但自2006年美国次贷危机以来,双边贸易结合度总体上呈下降趋势。通过上述分析,近年来中-新双边贸易强度和结合度两项指标均出现下降趋势.
3.产业内贸易过于集中
产业内贸易也称重叠贸易或双向贸易,指一个国家在出口的同时又进口某种同类产品。产业内贸易层次反映了一国贸易成熟程度。本文采用Grubel和Loyd于1975年提出的G-L指数计算中-新双边货物贸易产业内贸易指数(IITi),其公式为:IITi=[1-|Xi-Mi|/(Xi+Mi)]×100%.
其中,Xi和Mi分别代表一国i产品出口额和进口额;IITi表示产业内贸易指数,一般地,IITi>80%,表明i产品的产业内贸易程度比较高.
根据IITi计算出的2006~2008年中-新双边货物贸易的IITi结果(见表4)表明,近年来产业内贸易发展迅速,特别是在SITC1、SITC3、SITC5、SITC9几大类产品上产业内贸易指数多数年份大于80%,双边产业内贸易程度很高,且双向垂直产业内贸易成为中-新产业内贸易的显著特征,产业内贸易贡献大于产业间贸易。SITC0、SITC7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在2006年以来也接近80%,产业内贸易程度逐步提高。从上述商品贸易结构的分析也可看出,中-新产业内贸易主要集中在工业制成品上,特别是机电产品、矿产品和贱金属及制品、运输设备等的产业内贸易程度很高.
4.劳动密集型制成品和初级产品在双边贸易中有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指数(Sij)的计算公式为:Sij=Xij/Mij;其中,Sij表示双边贸易比较优势指数,Xij代表中国对新加坡出口额,Mij表示中国从新加坡进口额。本文界定:Sij>1定义为相对比较优势产品;Sij=1定义为均势产品;Sij<1定义为劣势产品.
根据有关数据计算得到的2006-2008年中-新双边贸易Sij的结果(见表4)来看,中国在中-新双边贸易的10类产品中整体上处于比较优势地位.
2006年以来中国在劳动密集型制成品和初级产品的双边贸易中更具比较优势。具体来说,中国在SITC0、SITC1、SITC2、SITC4、SITC6、SITC7、SITC8比较优势明显,特别是SITC4、SITC6在最近三年比较优势显著。而SITC3、SITC5、SITC9等资本或技术密集型制成品以及未分类商品上中国则处于比较劣势的地位.
5.双边贸易互补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本文借助贸易特化系数(TSC)对中-新双边贸易的互补性特征加以衡量。贸易特化系数(TSC)反映的是一国某产品净出口额与该产品进出口总额之比。其计算公式为:TSCi=(Xi-Mi)/(Xi+Mi).
其中,TSCi表示中-新之间i产品的贸易特化系数;Xi表示中国对新加坡出口i产品的金额;Mi表示中国从新加坡进口i产品的金额。一般的标准认为,当-0.250.8时,表明中国在i产品方面竞争力强,当TSCi<-0.8时,表明中国在i产品方面竞争力弱,这两种情况均表明中国与新加坡处于产业间互补状态.
从图2、图3、图4和表4不难发现:一方面,中-新贸易互补性突出。两国比较优势差异明显,新加坡比较优势主要集中于资本或技术密集型制成品,而中国则主要集中于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同时各自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相互交错,呈现出一定的阶段性、多样性和综合性特征;中国在资本或技术密集型制成品方面的比较优势不断增强,新加坡在初级产品方面比较优势也有所提高。另一方面,两国互补性发挥不充分。虽然,中-新在SITC0、SITC1、SITC7、SITC9具有较强的产业内互补性,而在SITC2、SITC3、SITC5、SITC8等产品贸易中则呈现出产业间和产业内互补交错的关系。但是在现实中,中国具有一定竞争力的SITC4、SITC6等产品以及新加坡具有明显优势的SITC5、SITC7及服务业产品,在双边贸易中的优势都发挥不充分.
四、推进中-新贸易发展的粗浅见解
上述分析表明,一方面,中-新双边贸易发展潜力巨大,发展前景良好。中-新建交以来,随着两国经济规模扩大、市场环境改善、产业结构优化以及贸易自由化进程的提高等,双边贸易发展迅速,并将继续推进中-新双边贸易发展。与此同时,中-新双边贸易强度和关联性不断增强、产业梯度和比较优势异质性、双边贸易互补性强以及中、新分别在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上存在比较优势等,为中-新双边贸易内蓄了发展动力。另一方面,中-新双边贸易发展存在一定局限性,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
一是中-新双边贸易结构性失衡,即商品贸易项目和服务贸易项目的失衡。中国在商品贸易上处于顺差,新加坡在服务贸易上具有顺差。二是中-新双边贸易强度呈下降趋势。新世纪以来中-新贸易强度指数总体上呈倒U型,2006年以来呈下降趋势,双边贸易总体水平恢复尚待时日。三是双边贸易结构同质化。中-新双边贸易结构总体上以垂直产业内贸易为主。四是双边贸易层次较低。2006年以来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双边贸易中具有的比较优势有所提高.
目前,虽然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还在持续,但是从2009年第三季度世界主要国家及中-新两国经济发展情况来看,全球经济已经开始复苏,世界经济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为促进中-新双边贸易发展水平的恢复和后金融危机时代双边贸易的可持续发展,本文提出以下几点浅见:第一,积极落实《协定》承诺条款,快速推进中-新双边自由贸易发展。两国政府要明确经贸合作的意义和重点,提高政府行政效率,在加快各自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基础上,双方加强相互直接投资合作,实现产业定位互补,促进两国国际产业链分工合作的良性运转。同时,两国政府要大力推动两国企业与民间的交流与合作.
第二,加快培养各自的跨国公司,并以跨国公司为依托,扩大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与贸易,占据国际产业链分工的高端,开拓产业内贸易新领域,特别是大力发展水平产业内贸易,优化双方贸易结构.
第三,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培养战略贸易型产业,扩大中-新双边贸易规模,实现规模经济和资源在国家间优化配置。《协定》的实施,双边关税逐步降低甚至为零关税,中-新两国应充分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改善贸易结构,扩大双边贸易规模。中国在庞大市场优势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资源、人力、政策等优势,并不断利用后发优势,发展机电、电子信息等高端先进的战略贸易型产业,提高贸易竞争优势。新加坡在其现有产业层次基础上强化自身优势产业,发展和拓展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智慧产业”的产业链.
第四,加快发展服务贸易,促进中-新产业升级与互补。目前,新加坡零售与批发贸易、饭店旅游、交通与电讯、金融服务、商业服务等服务业成为经济增长的龙头产业。新加坡在国际产业层次中的地位与外溢效应对中国产业结构升级与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均有良好示范作用。因此,两国要全方位、多层次加强物流、金融、旅游等行业的合作等,加快发展双边的服务贸易,不仅有利于扩大双边贸易,而且有利于推动两国服务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
《协定》的签署和实施是中-新双边经贸发展历程的新的里程碑,它将对中国-东盟及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产生积极影响。从中-新双边贸易发展的经验可以看出,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为应对变幻莫测的外部经济形势,促进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双方应要充分发挥双方的比较优势,在这基础上培养有特色的战略贸易型产业,开拓产业内贸易新领域,与此同时要加快服务贸易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慈军.中国和新加坡商品贸易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6,(6):37-42.
[2]赖明勇,谢锐.中国-新加坡自由贸易协定的背景、内容及影响[J].国际经贸探索,2009,(8):4-9.
[3]王娟.中国与东盟国家服务贸易现状、结构与竞争力研究[J].亚太经济,2008,(2):55-58.
[4]吴凤娇.中国-新加坡贸易竞争性与互补性的实证分析[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6,(6):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