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金融危机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分析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彭歆 索瓦洛 时间:2013-02-14

     关键词:金融危机;过度消费;收入平等
    摘要: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成了影响美国金融危机的导火索。经济周期和经济危机是自由市场经济中过分自由化、产业布局过分掠夺,固定资产投资结构、规模不合理,信贷风险加大,追逐利润最大化等做多因素的结果[1],是自由市场经济的常态,只是不同时期略有区别而已[2]。我们针对金融危机的成因及其爆发过程阐述了危机爆发的政治根源,金融自由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危机形成。随着金融产品的创新,危机积累,还贷违约率的上升,实际收入缺乏支撑,危机最终一夜爆发;平衡收入分配、提高社会保障力度、使经济增长的成功惠及广大中低收入阶层。
     中图分类号:F832.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4755(2010)04-0026-03
    一、美国现代金融危机的回顾
    美国金融危机在2007年伊始初现端倪。2007年4月,新世纪金融公司被迫回购数十亿美元的呆账货款后,根据美国《联邦破产法》第11章的规定申请破产保护。2007年8月,危机变得惊恐万状,美国最大的住房抵押贷款公司康特里怀特金融公司出现资金周转困难,并且濒临破产,美国次贷危机突然爆发。美国金融市场“从流动性过剩”跌入“流动性不足”。危机从低级别次级按揭开始蔓延到债务担保债券。2008年9月美国最大两家住宅抵押贷款融资机构—房利美与房地美被政府接管,次贷危机全面升级。
    美国金融危机破坏规模巨大,涉及范围广泛,已发展成为全球性的危机。鲁比尼指出由次贷引发的金融危机可能给美国造成近3万亿的损失,相当于美国GDP总量的20%。面对如此严峻局势,探究危机更深层次原因寻求对策成为当务之急。
    从当前的研究情况看,针对美国金融危机成因的研究大体分为两个层面。第一类层面是从金融领域层面入手,强调过度的金融自由化所导致的信贷标准下降和道德风险积累等负面影响。第一类观点是,随着金融自由化浪潮的迅速推进,证券化将贷款转化为流动性证券,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是证券化走到极端的必然结果。第二类观点是,衍生金融工具的创造使银行等住房金融机构可以将风险转移到世界各个角落,这就极大地促成了信贷供应的扩张(余永定,2008)[7]。
    此外,美联储的宽松货币政策,特别是低利率政策,资金太便宜,催生住房价格泡沫,助长杠杆并购热潮以及其他过热问题,如:流动性过热,导致整个金融体系风险不断累积(余永定,2008)[7]。第三种观点是,市场上道德风险的上升导致了次贷危机。抵押贷款供给的增加导致房产需求和房产溢价的快速上升,这就进一步提高了消费者的风险偏好。然而风险偏好的上升是建立在房产价格不断上升的基础上的,当房价下跌,必然导致高的违约率,最终引发金融危机(Mian and Sufi,2008)[12]。
    第二类层面是从实体经济层面入手,过度消费需求或低储蓄率是危机根源(余永定,2008;李石凯,2007)其中莱因哈特与罗高夫(Reinhart和Rogoff,2008)注意到此次危机与经常账户之间的联系[7],[11],[13]。卢锋(2008)通过考察中美经济外部不平衡的“镜像关系”得出美国过度依赖外部储蓄的消费驱动增长模式,这就是美国危机根源所在[9]。
    王学鸿认为,经济周期和经济危机是自由市场经济中过分自由化、产业布局过分掠夺,固定资产投资结构、规模不合理,信贷风险加大,追逐利润最大化等诸多因素的结果,是自由市场经济的常态,只是不同时期略有区别而已[3]。
    以上观点分别从不同视角考察了此次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无论从金融层面还有实体经济层面,均基于经济学角度,呈现一种互补理论。然而,人类历史告诉我们,经济与政治之间往往是互相关联的,我们将以资本论角度进一步推测此次危机的根源。
    二、危机蔓延的传导链条分析
    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及其衍生品的迅速膨胀,催生了美国房地产乃至整个资本市场的泡沫。1994-2006年,美国的房贷市场与次级房贷均呈现高速发展态势,房贷市场的总发放额年均增长15%,次级房贷发放额年均增长27%,12年增长了近20倍,其中2000-2005年次级房贷的发放量几乎翻了3倍(刘克崮,2007)次贷膨胀[10],形成泡沫。次贷证券的过程转移甚至积累了进一步的风险。2007年,次贷推迟偿还与违约现象加剧,使得此次金融危机一触即发,泡沫最终破裂。美联储不断升息导致住房贷款市场利息率的上升和房价下跌,致使再融资者无力偿还新贷款,出现“短供”(余永定,2008),流动性出现短缺[7]。为了避免债券价格进一步下跌,危机很快从流动性危机发展为信贷紧缩,进入第二阶段。对实体经济造成重要影响,实体经济的收缩是继流动性短缺,信贷紧缩之后,次贷危机的第三个阶段。实体经济的萎缩必然导致住宅价格的进一步下降和与次贷相关资产价格的进一步下降(余永定,2008)[7],纵观危机发展过程,我们可以绘制下图1来表示危机传导链条的各个环节:图1金融危机传导链条图解针对金融危机传导链条不难发现解释金融危机成因的两个基本问题,即:一是危机何以形成,而是危机何以爆发。我们针对危机爆发的过程进一步阐述危机形成的原因。
    三、金融危机的爆发
    正如许多学者所言,利率、自由化是诱发危机的导火索。从2004-2006年,美联储连续17次上调联邦基金利率。美联储的不断升息导致住房贷款市场利息率的上升和房价的下跌,致使再融资者无力偿还新贷款,于是出现“断供”(余永定,2008;刘克崮,2007)[7],[10]。
    然而,就实体经济而言危机根源在于美国居民的消费需求严重超过居民收入。针对这一说法有两种解释。
    即,一侧重于消费需求的“过度”,如所谓的超前消费等。二侧重于民众收入的下降或停滞。这两种解释哪种更具说服力呢?美国经济学家鲁比尼早就指出:60%—70%的美国人实际工资下降,靠借钱维持过去的生活水平;20%的美国人靠借款维持超过其收入水平的生活水平(余永定,2008)[7],另外,沃伦和塔吉亚(Warren和Tyagi,2005)的研究反驳了“美国居民不顾支付能力,借款用于购买奢侈品”的观点。他们指出,与1970年代相比,现今美国中产阶级家庭的奢侈品开销不是增加而是减少了。通过借债来维持高水平的生活并非危机爆发的原因。即问题不在于过度消费而在于收入过低。次贷推迟偿还和违约现象加剧,致使金融危机一触即发。然而,众所周知在美国违约成本是很高的,在金融机构拥有不良记录对贷款人的负面影响尤其巨大。按理说不到万不得已美国的贷款人是不会违约的。问题的根源在于贷款人的还贷能力下降。
    借款人实际收入失去支撑,正为金融危机爆发埋下了祸根。
    至2005年,美国的基尼系数已经连续3年上升,2005年基尼系数达到0.469,创下40年来的新高,2006年也达到0.41,超过了国际公认的警戒线。数据表明,美国收入不平等正在加剧。克鲁格曼(2008)指出,自1970年代以来,右派势力接管共和党,此后加剧了不平等状况,工会遭到压制,工人议价能力被削弱,高收入阶层的所得税率得到大幅度削减。如今收入集中在一小群精英手里[6]。2005年美国收入最高的1%群体获得了总收入的17.4%,收入最高的10%群体获得总收入的44.3%。毫无疑问,中低阶层收入下降是引起消费需求大于居民收入的重要原因。
    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是由于世界经济产业结构布局唯利是图,超级经济大国美国对其他发展经济体的蔑视和对金融规制、次贷等过于自由、自信。同时,现代技术进步、技术创新步伐加快,经济周期凸显很多新的特点。美国经济周期的爆发再次说明马克思经济学的周期理论和经济危机理论远为过时。只要投资不断加大,尤其是固定资产,经济周期就毫无例外的起作用,经济危机就不可避免[4]。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