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金融危机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分析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彭歆 索瓦洛 时间:2013-02-14

    四、国际金融危机的形成
    缅恩和萨非(Mian and Sufi,2008)提出这样的问题[12]:2001-2005年间美国高风险的次贷增长之快有两个原因,其一从供给角度出发,贷款者愿意承担更高的风险,从而降低了风险溢价,使次贷上升;其二是从需求角度出发,认为生产率提升和经济增长带来了持久收入效应,从而推动了次贷需求。他们的研究结果说明了供给角度在更大程度上提高了次贷的需求量。
    马克思指出“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如果有10%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
    为了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了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对高额利润的追求必然导致对风险的低估和无视,硬要把次贷塞给ninjna,就是住房金融机构的贪婪所致。美国政府难辞其咎,针对支付能力低的收入群体而言,住房问题不能完全依靠市场方式,政府应当从根本上解决实际收入不足的问题。
    此外,2001年IT泡沫破灭,美国经济出现衰退。
    为了刺激经济,美联储采取了扩张性的货币政策,问题在于避免经济衰退的手段并非降息一种,提高转移支付力度,增加社会福利支出等同样可以成为备选方案。
    正如雷达、赵勇(2009)所言,之一时期积累起来的只有“虚拟经济”,而次恰恰成为危机的根源[8]。
    无论是住房政策演变还是货币政策的影响,都反应出美国在平等与效率问题当中的侧重点。克鲁格曼(2008)指出,共和党的大步右转,政策转向避免向富人征税和反对对穷人和中产阶级支付福利无疑使社会两极分化严重[6]。
    阿瑟·奥肯(Arthur M.OKum)所言,美国社会的双重价值标准:一方面,信奉和追求平等的政治与社会系统;另一方面,在经济福利上同时造成着不断加大的差距[5]。这样的既平等又不平等体现了一种困难的折中。奥肯还特别强调,最迫切的事情是帮助那些在收入等级上处于最低的20%的人们,帮助他们走到我们丰裕社会的主流里去[5],遗憾的是斯人言犹在耳,美国经济现实似乎离他所乐见的越来越远。
    金融危机真正的成因是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与产业规模、布局、技术进步、技术创新不适应,是泡沫房地产经济与次级贷款不相匹配造成的,而这一切都是经济周期的根源,因而这样的金融危机必然到来;而大规模的国际直接投资和国际间接投资,远远超过了经济发展的可能限度,对发展中东道国造成了极大伤害,势必放大、传导、传染,演变为国际金融危机,乃至世界金融危机。
    五、美国金融危机—国际金融危机对我们的启示
        (一)美国金融危机—国际金融危机的某些启示:对其他学者的借鉴探究
      危机的成因及其发展过程后,余下的任务是寻找解决之道。刘克崮(2007)提出要完善和整合监管体系,严格控制和识别金融衍生产品的风险,监控中介金融机构等[10]。余永定(2008)认为必须设计机制以限制离谱的高额利润和高收入,为中低收入家庭提供收入保证,积累储蓄[7]。毫无疑问,这些对策是很有价值的。从我们所关注的视角来看解决这一问题任重而道远。正如克鲁格曼(2008)所言,高度的不平等已经给美国造成了重重问题,不论是从经济还是现实政治角度,缩小贫富差距,再度把美国塑造成为一个以中产阶级为主的国家,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正当其时[6]。
    美国政府要切实负起责任,解决支付能力较低的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问题,不能完全依靠市场化模式,应给予一定的财税政策支持,增加对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补贴。
    (二)美国金融危机—国际金融危机对我们的启示
      我们认为,美国金融危机,国际金融危机对我们有许多启示,主要是以下几方面:第一,经济发展的步伐与投资规模要相互适应。
    投资规模过大,经济发展水平低,或步伐慢,产业基础差,财政主要靠房地产业,那么过分的投资和泡沫的房地产业,必然导致脆弱的信贷基础和过大的信贷风险。
    所以,要切实促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真正转变发展方式,应该确定与其相适应的投资规模,同时也要尽可能发展潜在前途大的产业,催生新的投资方式,扩大投资规模。
    第二,引进和利用外资,必须有特定的产业(行业)范围,不是所有产业都要改让外资染足。外来直接投资时后发国家奋起直追,快速发展经济的主要手段,甚至是新型发达国家经济成功,国家崛起的法宝,是很多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借助外力发展的工具。改革开放之初,我国是发展中的大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资源不足,发展资金困难,引进外来直接投资和技术,是我们快速发展的唯一抉择。历史和实践证明这一抉择是正确的。我们一方面要加大引进和利用外资的力度,另一面必须提高利用外资的水平和技术层次。不过,不是所有外资技术含量都高,也不是所有领域和行业都要外资参与,让外国跨国公司入驻,否则外资良莠不分,遍地开花,势必造成投资规模与经济发展步伐、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相适应,势必导致极大风险。所以,应该科学构建外资企业格局,催进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第三,信贷规模(Credit Scale)、信贷制度(Credit In-stitution)应该预防泡沫经济(Bubble Economy)。容易引发泡沫经济的领域,要控制信贷制度,严格压缩信贷额度。货币是自由市场经济的心脏,金融是市场经济的核心,自由市场经济最大的风险在于信贷,在于金融体系;因此,只有健全信贷规范制度,健全金融体系,才能防范于未然。
    第四,尽可能在国民收入再分配过程中缩小收入的差距。收入水平参差不齐,差距过大,少数人占据社会的绝大部分财富,还要进一步将收入少的人的资源据为己有,必须放宽信贷,发放次级信贷,放大房地产泡沫,进而引发次贷危机,金融危机,经济危机和世界经济危机。所以,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必须下大力气,增加体力劳动者的收入,增加低收入人群的收入,增加弱势群体的收入;营造好民生,切实做好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提升弱势群体自我造血能力,最大限度保障群体公民的保障水平,尽可能让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利得惠及99.99%的中国大众,从极微观层面防范或杜绝各类与经济有关的危机发生。
    第五,外贸依存度应该适度控制。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区域经济合作、竞争异常激烈,开放经济是最佳策略,在国内经济发展不够,国内市场发育程度低,内需难以急速扩大的情况下,国外市场、国际贸易、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企业跨国经营是必然之路[2]。但是,过分依赖国外市场,过于依赖国际贸易,国内经济容易被外部危机影响和冲击。所以,经济必须开放,但是需要有一定的度。
    最后,要注意经济周期(Business Circle)问题。投资有一个周期,固定资产投资有相对长的周期,在经济发展、信贷规模设定、金融体系健全等方面,应该避免与经济周期的某些阶段重合,或局部重合,引发共振,放大周期的阶段性负面影响,甚至会引发危机,或导入、放大外来危机[1]。所以,重温马克思、熊彼特、康德拉捷夫等经济学家的经济周期理论,对于防范金融危机应该有一定效用。
    我们仅仅从美国国内层面展开分析,而忽略了全球层面,还存在局限性,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解读。
    参考文献:
    [1]王学鸿.我国经济学研究的五大偏向剖析[J].平原大学学报,2000,(01).
    [2]王学鸿.经济周期与经济危机[J].经济学学刊,1990,(01).
    [3]王学鸿.马克思经济周期理论与经济滞胀[J].外国经济理论,1989,(02).
    [4]王学鸿.现实经济周期理论探析[J].外国经济理论与管理,1989,(03).
    [5]阿瑟·奥肯.平等与效率[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3,153.
    [6]保罗·克鲁格曼.美国怎么了:一个自由主义者的良知[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8.
    [7]余永定.美国次贷危机:背景、原因与发展[J].当代亚太,2008,(05):14-32.
    [8]雷达,赵勇.虚拟需求时代的终结与美国金融危机[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9,(02):46-54.
    [9]卢锋.中美经济外部不平衡的“镜像关系”[J].国际经济评论,2008,(11-12):19-27.
    [10]刘克崮.美国次级房贷危机的原因及启示[J].管理世界,2007,(12):1-7.
    [11]李石凯.低储蓄率是美国次贷危机的根源[J].中国金融,2007,(21):38-39.
    [12]Atif R.Mian,Amir Sufi.“The Consequences of MortgageCredit Expansion:Evidence from the U.S.Mortgage Default Crisis”[WP].NBER Working Paper No.13761,2008.
    [13]Carmen M.Reinhart,Kenneth S.Rogof,f“Is The 2007 U.S.Sub-Prime Financial Crisis So Different?An International Histori-cal Comparison”[WP].NBER Working Paper,No.13761,2008.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