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货币政策对中国贸易顺差影响研究
2.生产者的行为
由于商品z只能由垄断厂商提供,所以生产者对于商品z面临的需求就是所有消费者对于商品z的需求之和。假定本国代表性消费者对于任意商品z的需求为c(z),总消费指数为C,收入约束为Z,代表性消费者的最优化行为满足下列条件: max C=∫10c(z)θ-1θdzθθ-1 s. .t ∫10p(z)c(z)dz=Z求解这一最优化过程可知,本国和外国(外国同理,下同)代表性消费者对于商品z的需求分别为:c(z)=p(z)P-θC, c*(z)=p*(z)P*-θC*。商品z的需求曲线yd(z)为: yd(z)=p(z)P-θ×[C+C*]=p(z)P-θ×Cw (∵Cw=C+C*,ε=p(z)p*(z)=PP*)用y(z)和y*(z)表示本国生产者生产商品z的产出量,本国和外国总产出为: Y=∫n0y(z)dz, Y*=∫1ny*(z)dz3.消费者的预算约束假定两国唯一可以交易的资产是用复合消费品表示的无风险的Arrow-Debreu债券,那么本国代表性消费者在时期t的预算约束用实际项表示为: Bt+1+MtPt=(1+rt)Bt+Mt-1Pt+1Pt∫n0pt(z)yt(z)dz-Ct-τt其中, rt为t-1期到t期的债券实际利率; Bt为国内代表性消费者从t-1期到t期持有的债券,Bt+1为t期到t+1期持有的债券;Mt-1、Mt为t期初和t期末持有的货币余额; Pt为t期的货币价格指数; pt( z)为代表性生产者生产商品z在时期t的国内价格; yt( z)为商品z在时期t的产出量;
∫n0pt(z)yt(z)dz表示生产者在时期t的生产性收入;Ct为代表性消费者在t期的综合消费额;τt表示政府在时期t的累进税(负的累进税表示转移性收入,本文的分析均假定τt<0)。
4.消费者跨时最优决策
假定本国代表性消费者在时期s的消费指数为Cs,实际货币余额为MsPs,生产中付出的劳动的偏好为k2Y2s,主观贴现率为β。国内消费者的跨期消费函数贴现到t期为Ut= ∞s=tβs-tlogCs+χlogMsPs-k2Y2s。
那么,消费者跨时最优决策为:
maxy(z),M,BUt= ∞s=tβs-tlogCs+χlogMsPs-k2∫n0ys(z)dz2 s. .t Bt+1+MtPt=(1+rt)Bt+Mt-1Pt+1Pt∫n0pt(z)yt(z)dz-Ct-τt其中:C=∫10c(z)θ-1θdzθθ-1(θ>1), P=∫10p(z)1-θdz11-θ,χ、k为常数。
Bt+1,Mt, yt(z)的一阶条件分别为:Ct+1=β(1+rt+1)Ct,MtPt=χCt1+it+1it+1, y1θt=1k(Cwt)1θ1Ct。定义为1+it+1=Pt+1Pt(1+rt+1), it+1为t期到t+1期本币的名义利率。均衡的横截性条件为limT→∞R,t t+TBt+T+1+Mt+TPt+T=0。同样,对于外国消费者能得到类似的条件。
5.约束条件的动态化
令^Xt=dXtXt,使用Aoki(1981)的方法可以求出约束条件的动态化方程为: ^Bt+1=c1^Mt- ^M*t-^et+1δ[ ^et+1-^et] +c2^Mt+1- ^M*t+1-^et+1+1δ[ ^et+2-^et+1] +c3^Mt+c4^Mt-1+c5^pt(h)+c6^pt+1(h)+c7^rt+c8^rt+1+c9(-^τt)+c10^Bt假定a3γ1θ1-γ1>a4时, c1=-γ1(1-θγ1-γ2a2+a3(1-1δ×γ1θ1-γ1)+a4(1+1δ) <0 c2=1δ×γ1(1-θ)γ1-γ2(a3γ1θ1-γ1-a4)>0, c3=- a2(1-b1)+a3γ1θ1-γ1-a4>0 c4=a2b1>0, c5=[a2+a3+(a3+a4)(1+1δ)]>0, c6=-(a3γ1θ1-γ1+a4)1δ<0 c7=a1δ1+δ>0, c8=-(a3γ1θ1-γ1+a4)11+δ<0, c9=(1-a1-a2-a3-a4)>0, c10=a1>0其中:γ1、γ2表示本国和外国产品在总产出中的比重(假定γ1<γ2);δ=r为长期不变的均衡世界实际利率; ai( i=1, 2, 3, 4)、bi( i=1, 2)分别表示各分量在总量中所占比重。
6.贸易收支动态化
(1)短期贸易收支动态化模型令Bt+1表示本国在第t期末的外汇资产净值,第t期的贸易收支余额定义为CAt=Bt+1-Bt。贸易收支的逐期变化率为CAt^=d ^Bt+1-(d-1) ^Bt。
令Et{ ^mt+1}= ^Mt+1- ^M*t+1-^et+1, ^mt= ^Mt- ^M*t-^et, Et{ ^et+2}=^et+2, Et{ ^et+1}=^et+1,Et{ ^pt+1(h)}= ^pt+1(h), Et{ ^rt+1}=^rt+1,则: CAt^=?1Et{ ^mt+1}+?2^mt+?3^mt-1+?1δEt{ ^et+2}+?2δ-?1δEt{ ^et+1}+?3δ-?2δ^et-?3δ^et-1+?4^Mt+?5^Mt-1+?6^Mt-2+?7Et{ ^pt+1(h)}+?8^pt(h)+?9^pt-1(h)+?10Et{ ^rt+1}+?11^rt+?12^rt-1+?13c9(-^τt)+?14(-^τt-1)+?15^Bt+?16^Bt-1(1)其中:?1=dc2>0,?2=dc1+(d-1)c2>0,?3=-(d-1)c1<0,?4=dc3<0,?5=dc4+(d-1)c3>0,?6=-(d-1)c4<0,?7=dc6<0,?8=dc5+(d-1)c6不能确定,?9=-(d-1)c5<0,?10=dc8<0,?11=dc7+(d-1)c8不能确定,?12=-(d-1)c7<0,?13=dc9>0,?14=-(d-1)c9<0,?15=dc10>0,?16=-(d-1)c10<0(2)长期贸易收支动态化模型在两个国家中,长期一国的消费应该等于其长期的实际收入;在不存在政府支出的条件下,一国的铸币税收入完全以转移支付的形式返还给公众,Ricardian等价定理恒成立。本国代表性的消费者的约束条件变为: B=(1+r)B+YP-C长期贸易收支动态化模型: ^CAt=φ1^Ct+(1-φ1)( ^Yt- ^Pt) (2)综合上述影响贸易收支的短期和长期模型,可以得出如下主要性质性质Ⅰ:短期内,国际货币政策对本国贸易收支的影响取决于两国货币的相对供给量、相对供给量的预期以及前期的相对供给量,本国贸易顺差随着外国货币供给量相对增加而增加,随着预期本国货币供给量相对增加而增加,随着前期外国货币供给量的相对增加而减小。其最终作用的大小取决于这三种作用的总和,即?1-?2-?3。当满足?1-?2-?3>0时,,本国的贸易顺差是输入性的,它完全是外国货币供给量的相对扩张和本国消费者最优跨时消费的结果。
性质Ⅱ:短期内,如果仅考虑本国货币供给量的绝对扩张,那么本国货币供给量的增加将会减少贸易顺差,这与货币主义分析方法相同。
性质Ⅲ:短期内,汇率对本国贸易顺差的影响不很明确。虽然当期汇率下降(本币升值)会出现逆差,但预期的汇率下降却能导致贸易顺差。汇率对贸易收支影响的结果取决于它们之间作用的大小。
性质Ⅳ:一国的货币政策在长期内只会影响该国的消费价格指数,对贸易收支不会产生直接的影响,货币政策长期内无效。
四、对中国贸易顺差的实证研究
1.模型的选择和数据来源
根据短期贸易收支动态化模型(1),考虑计量分析的可行性,我们设定的短期模型为: ^CAt=φ1Et{ ^mt+1}+φ2^mt+φ3^mt-1+φ4Et{^et+2}+φ5Et{^et+1}+φ6^et+φ7^Mt+φ8^Mt-1+φ9^Mt-2+φ10Et{ ^pt+1(h)}+φ11^pt(h)+φ12^rt+φ13(-^τt)+φ14^Bt+μt(μt~ⅡD(0,σ2))(3)由上述短期模型的分析,模型(3)的参数应该满足下列条件:φ1>0,φ2>0,φ3<0,φ4>0,φ5>0,φ6<0,φ7<0,φ8>0,φ9<0,φ10<0,φ13>0,φ14>0,φ11,φ12的符号不确定。
根据长期贸易收支动态方程(2),考虑到我国从1994年开始的持续贸易顺差,我们设定的长期模型为: ^CAt=?0+?1( ^Ct+ ^Pt- ^Yt)+?2D*( ^Ct+ ^Pt- ^Yt)+vt(vt~ⅡD(0,σ2)) (4)其中:D为虚拟变量且D=0, 1979—19931, 1994—2008。当^Ct+ ^Pt> ^Yt时,国内实际消费大于国内实际产出,贸易收支应该为逆差。针对中国贸易收支的实际情况,模型(4)的回归系数满足?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