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国际经济与贸易特色专业的建设
三、专业建设思路及保障措施
本专业的建设目标是,及时把握国际贸易学学科的发展趋势和前沿问题,从自身已有的基础和可获得的资源出发,着力狠抓教学梯队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几个基本环节,力争实现“专业建设科学化,实践无国界化,核心课程双语化。”
(一)专业建设思路
为了发挥专业优势,突出专业特色,进一步增强专业竞争力,我们拟采取以下专业建设思路:
首先,加深认识,准确定位,全面把握专业培养目标,进一步强化“国际化、全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第二,夯实基础,更好地实施核心课程双语化,突出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第三,围绕“经济、贸易、商务”的知识结构,加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相关课程的交叉与渗透,增强学生就业的竞争力。第四,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和市场要求,重点从课程、师资队伍、教材等基本环节加强专业建设。最后,不断拓宽专业口径,优化知识结构,在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和管理等方面大胆改革和创新。
(二)保障措施
在上述建设思路的指导下,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采取具体措施: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1)努力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人才。对在学科建设、学位点建设和教学科研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学术带头人,按照全校的统一政策在科研经费和津贴方面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并采取超常规措施引进人才。(2)优化教师队伍结构。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中青年教师的培养,采取资助科研经费、改善工作条件、构建学术团队等办法,促使他们尽快出成果,帮助他们创造条件,晋升职务;对申请优秀课或精品课形成团队所急需的教师要优先予以配备;新补充教师的来源要多样化,鼓励中青年教师外出进修,提高学术水平,更新知识结构,了解学科前沿发展动态。(3)提高教师素质。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和师德建设,将师德作为教师考核的重要内容和职务聘任的重要条件之一;提高教师业务素质,鼓励教师在职攻读研究生学位和参加以提高专业知识水平为目的的各种业务培训,做到教研互相促进;提高教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和外语水平。优化课程设置,加强课程群建设。明确各门课程和各教学环节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地位、要求,突出主干课程和拓宽知识面;加大英语授课以及实务操作、模拟教学和案例分析的分量,以求更好地体现国际贸易专业所具有的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特点;增加校级优秀课和精品课的数量;充分研究课程内容及其各门课程之间的衔接关系、减小不同课程中内容的重复,提高教学效率;对课程进行整合与重组,建立相关课程小组,形成国际商务英语、现代物流(双语授课)、国际贸易、国际市场营销四个课程模块,完善初步形成的教学梯队,统一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考试做到统一出题、统一判卷,并以申报优秀课或精品课为努力的方向;发挥首席教师在教学和课程群建设中的作用,建设好学科课程群、专业课课程群。引进与自编相结合,加强教材建设。大力提高“面向21世纪”规划教材或高等教育出版社重点教材的使用比重,保证高质量教材进入课堂。双语教学课程全部采用国外原版教材,同时提高自编教材的质量和水平,修订和编写出适应我专业培养人才需要的系列配套教材,最终建成具有鲜明特色的教材新体系。(1)鼓励和支持教师参加全国统编教材的编写,或结合自己的科研成果、学科专长和教学经验,独立编写高水平的教材。本专业将编写出一部适应贸易发展和教学改革需要的国内先进水平的教材。(2)以讲课用的基本教材为中心,加强教材的配套建设。鼓励教师编写适合我专业特色的教学参考书、习题库、试题库等教学资料,并建立质量评价制度。(3)加强国外教材的引进工作。结合本专业课程建设的需要,通过深入调查和专家论证引进国外优秀教材,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4)大力加强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积极制作精品课件,编制符合教学大纲要求的电子教材。(5)结合课程组建设的需要规划教材的建设。对于有教学和科研优势、团队整齐的课程组在出版教材方面优先给予经费支持,重点发挥学科带头人的引领作用。课内外结合,加强学生实际技能的培养。为了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要继续以双语教学为重要支撑,增加双语精品课的数量,在三四年级每学期都要安排专业外语课,加强学生外语应用能力的培养。课堂上,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避免“填鸭式”教学方式。实践环节,继续加强国际经济与贸易模拟实验室建设,使实验教学达到开放教学的要求;继续稳定实习基地,进一步扩大基地的覆盖面,改进实习条件;进一步加强与韩国仁荷大学的交流与合作,将学生一年一度的到韩国参观考察的实践活动实现常规化并推向深入。加强与其他国外高校的合作,拓展海外实习基地,提高人才培养的国际化程度。完善教学管理。结合教育部的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建设的要求,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教学管理,加强过程控制和督导,严肃教学纪律,提高教师的责任意识和质量意识,保证教学工作规范有序,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