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囚徒博弈”看中国与欧盟的经济合作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3-02-14
2.2 运用“囚徒困境”模型分析中国与欧盟经济合作时,我们首先作出必要的假设:
2.2.1 假设只有两个成员方:中国和欧盟。双方存在比较优势,中国的优势在于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欧盟的优势在于拥有技术优势和资本。双方目标是追求最大化的利益,即追求最大化的国家利益,亦即延伸“经济人”的概念范围。
2.2.2 该互动的参加成员方具有外部性是零的经济行为。即假定不强制性的要求各方在经济合作的时候采取产生对其他国家或者行为体具有积极作用的约束策略。
2.2.3 双方在博弈时,不管采取何种策略开展经济合作,都可以衡量所带来的收益或损失。
2.3 分析中国与欧盟经济合作中的“囚徒困境”
我们将开展经济合作过程中,行为体的决策简单的分为两种情况,即合作(自由贸易)与不合作(保护贸易)。前者是指不管中国还是欧盟,均采取措施鼓励并支持相互间劳动力、资本及产品等要素的相互融通。后者则是指中国或欧盟设置壁垒抵制外来的资本、劳动力、产品,以达到保护其自身特定部门或行业利益的目的。
我们下面分析双方在进行区域经济合作时采取的经济政策及相关的经济收益:
2.3.1 若中国和欧盟都采取合作策略也就是自由贸易时,两者的比较优势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发挥。中国廉价的初级品在进入欧盟市场的时候,欧盟市场内相关产品必定产生的激烈竞争。在既定的需求情况下,供给增加必然导致造成该商品的价格下降,从而减少欧盟相关部门的利润。而凭借雄厚的资本及先进的技术的欧盟打入中国市场时,也必然导致破产和兼并一部分中国企业,从而对中国的经济产生消极影响。由此看来,双方在采取合作策略的过程中,会比较成功的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但是在具有相对收益的同时,对自己国家利益的消极的影响也是存在的,衡量此收益可以用+7个收益单位。
2.3.2 若中国采用保护贸易即部合作的策略,但欧盟采取自由贸易即合作的策略时,中国依靠自然资源丰富、劳动力廉价和市场广阔的优势,采取鼓励支持外部资本和技术流动的政策,必然导致外部条件不断改善,以建设提高硬环境和软环境对先进技术和外资的吸引力,而在日益激烈的竞争形势下,欧盟的企业必然会纷纷瞄准中国这个拥有巨大潜力的市场。在具备外部条件的前提下,必然会投资设厂到中国生产以增加利润和不断扩大企业的规模。在欧盟资本注入中国时,中国必然会发展一系列产业部门。同时由于中国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随着不断丰富的市场必然会使需求得到刺激。随着有效需求的增加,企业便有可能进行扩大再生产,从而使得中国的经济得到良性的循环,同时贸易保护的做法,也将欧盟有意利用中国廉价原材料和利用中国潜在市场的动机限制得无法实现,不合作即贸易保护策略对于中国来说是收益的,本次决策收益可用+10个收益单位来衡量。如果欧盟此时采取合作即贸易自由的策略,必将为抵制中国廉价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进入而设定较高的进入门槛和行业标准,或者在税费上采取歧视性政策。一方面欧盟相应的运作成本增加,另一方面欧盟的保护政策会上升相关企业原材料等要素的成本,致使利润相对下降。这样会相对减少欧盟的收益,,此收益用-2个收益单位表示。
2.3.3 若欧盟采用不合作即贸易保护策略时,由于中国经济本身在经济发展中处于相对劣势,资金支持相对缺乏。如果设置壁垒阻碍欧盟技术和资本的流动以保护某些特定部门和行业的利益,这对整个中国经济无疑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用-2个收益单位来衡量。对于欧盟国来说,由于鼓励并支持中国廉价资源和劳动力的进入,将对欧盟的企业产生有益的影响。因为在既定的需求情况下,随着增加原材料的供给量,必然使价格下降,从而相应下降企业成本,上升其利润。虽然使欧盟相关产业部门的利益受到损害,但对欧盟经济总体来讲,其贡献远远超过某些部门的损失,用+10个收益单位来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