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世界经济发展与我国应对全球性经济危机应处理好的十大关系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6-24
关键词:2009年;世界经济;经济危机;十大关系
一、世界经济形势显著恶化
2008年全球经济呈现十大风险:(一)从美国次贷危机演变为全球性金融危机;(二)金融危机导致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同步陷入衰退;(三)转轨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速普遍放慢;(四)全球股市遭遇性重创;(五)全球房地产泡沫破裂;(六)投机炒作导致油价大涨大落;(七)粮价上涨导致全球近10亿人挨饿;(八)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和贸易摩擦进一步加剧;(九)从全球通货膨胀转为通货紧缩的风险增大;(十)生态环境继续恶化导致人类生存发展面临严重威胁。在这十大风险综合影响和冲击下,2008年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由高走低大转折的一年。2009年世界经济难以迅速摆脱困境,整体形势甚或比2008年更糟,寒气更寒。主要的一些依据是:
(一)银行业危机不可能在短期内结束
首先,作为全球金融重心的美国银行体系迄今仍未走出险境。美国银行家协会2009年1月上旬发表的报告称,随着经济形势的进一步恶化,美国银行业面临的风险不仅来自房贷市场、信用卡、商业贷款、建设贷款,甚至贷款都可能遭受新的损失,2009年会有更多美国银行走上不归路。其次,受美国银行体系深陷危机的影响,欧盟尤其是英国银行业也陷入困境。如英国政府多次拯救苏格兰皇家银行,2009年1月19日英国财政部又宣布1000亿英镑(合1400亿美元)的大规模救助英国银行业计划。隔日,英国央行行长默文·金还表示将在一周内购买银行业有问题资产,以减轻银行业的财务压力。巴克莱银行也因财务困难于2009年1月14日宣布全球裁员2100人。英国经济和工商业研究中心预计,2009年伦敦324万名金融从业人员中将有10%的人饭碗不保。日本三井住友等六大银行预计本财年(2009年3月底结束)利润剧降近80%,日本最大银行一三菱日联集团甚至出现首次年度性亏损。显然,全球性银行体系危机风头依然很强劲。世界舆论对当前这场全球性金融危机要拖多久,看法不完全一致。乐观看法1年后结束,谨慎乐观的看法18个月至24个月结束,悲观预测要持续5年。尽管国际舆论对这次的银行业危机何时结束的看法不尽相同,但危机不可能在短期内结束,2009年还会延续下去却是国际社会的一个共识。银行业危机的延续和深化将是2009年世界经济发展的最大拖累。
(二)经济衰退严重,调整需要更长时间
这次的金融危机重创了全球虚拟经济,也重创了全球实体经济,无论美、欧、日等西方发达国家、“金砖四国”等新兴市场经济大国,还是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无一不受到冲击,经济都出现严重的下滑势头。IMF和世界银行等国际经济机构和世界媒体均认为,这次的全球性经济衰退将是20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一次衰退。经过这次衰退的沉重打击后,银行业需要重组,支离破碎的信贷体系需要重建,受损害的制造业核心需要修补,股票和货币市场的信心需要恢复,严格的监管体系需要建立。很明显,这样的经济调整客观上要求更多时间,不是短期内能完成的。
(三)房地产业依然低迷,继续拖全球经济增长的后腿
带头陷入危机的美国房地产业迄今未出现回暖迹象。美国房价下跌仍未触底反弹。欧、日等其他发达国家、“金砖四国”,以及不少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房价也处于下跌期,房地产业迄今同样未能走出寒冬。其中尤以俄罗斯和海湾国家最为突出。房地产业的继续萧条也不利这些国家2009年的经济增长。
(四)金融创新走入死胡同
2007年以前的几年,美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与金融创新密不可分。宽松的信贷环境有助于刺激消费和增加企业投资。但太多的经济杠杆又酿成了金融危机的苦果,使金融创新黯然失色。这使当前的美国经济又失去另一个往日重要的推动力量。美国金融创新上的失败教训,令世界各国引以为戒,再也不敢贸然步其后尘。金融创新在全球范围内已止步不前,也使全球经济缺失昔日的推动力量。
(五)消费和投资双紧缩局面今年内难以扭转
当前,由于美、欧、日等发达国家的银行业危机仍在继续发展和深化,使全球的投资环境不仅得不到改善,反而进一步恶化。首先,企业利润仍在大幅减少,使自身投资资金短缺。其次,银行倒闭风潮导致信贷市场紧缩,借贷投资困难加大。再次,经济寒气袭人,企业家对投资前景缺乏信心,对新增投资望而却步。因此,全球企业投资将继续2008年下降趋势进一步急速下滑。从消费市场方面看,房价暴跌和股价大幅缩水,使消费者收入剧减。经济衰退又导致失业人员大量增加,失业队伍急剧扩大,仅美国2009年初,失业总人数已高达650万。加上金融危机引起的社会恐慌情绪,以及未失业者对于自身工作岗位能否保得住的担心,也使消费者不得不紧缩消费。银行“惜贷”、企业“惜投”、消费者“惜开支”,使消费和投资双紧缩的局面难以摆脱,经济增长势必继续缺乏动力。
(六)国际贸易失去往日推动全球经济发展的活力
2008年以前的5年里,世界贸易是促进全球经济增长的一大支撑力量。然而随着世界经济陷入衰退,几乎每个国家的出口都在减少,世界贸易骤然失去了往日的活力。根据美国《国际先驱报》2009年1月17日公布的全球43个主要国家贸易统计数据,这43个贸易大国的出口总额2008年7月达到顶峰,为1.03万亿美元,到11月猛跌了26%,降至7660亿美元,其中,美国2008年11月的出口额为961亿美元,同比猛降21%,是自1993年以来的最大降幅。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新兴市场国家出口也普遍大幅下降。中国出口季度增长率高时曾达到34%以上,但2008年第四季度仅增4.3%。印度出口到2008年12月连降3个月,11月降幅达9.9%。韩国出口2008年11月暴挫19%,12月再下挫17.4%。根据WTO和世界银行的最新预测,世界贸易额继2008年大幅下降后,2009年可能出现25年来的首次负增长。这对2009年全球经济的发展构成新的威胁。
(七)美、欧、日世界三大经济体抗经济下滑的政策余地变得越来越小
从货币政策看,降息的余地已不大。当前美国利率已降至0—0.25%区间,日本利率为0.1%,欧元区利率降至2.0%,英国利率降至1.5%,为314年来的最低。西方主要国家的利率已接近零,用降息手段刺激经济的空间已很小。从财政政策看,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大多采取过去对付30年代大萧条的老办法——国家干预,加强国家对经济的介入。但大力注资救市,实行大规模的刺激经济计划使各国政府财政赤字猛增,国库枯竭。迫使各国政府不得不发行大量国债,向本国人民和外国借钱,以弥补越来越大的财政窟窿。如据路透社今年2月1日报道,美国奥巴马新政府本财政年度将面临上万亿美元的财政赤字,2009年预计发行的财政部新债券将高达2万亿美元。美国各州政府都在盼望奥巴马提供联邦政府紧急财政支持,并拟征苛捐杂税补赤字。显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抗危机的财力也已严重削弱。
(八)各国大规模刺激经济的计划要取得成效还有一个滞后期
布什政府早在2007年底就开始推出一个1600多亿美元的刺激经济计划,并接连降息。2008年第四季度美国财政部最大的一笔救市资金更高达7000亿美元。欧、日国家也相继推出规模庞大的拯救经济计划,如欧元区和英国救市资金总额已高达约2万亿美元。西方国家还同时降息,协调抗击全球性经济衰退的联合行动。但迄今成效甚微,全球经济仍在迅猛下滑。原因是这次的危机不是单纯的一种危机,而是金融危机与经济危机结合在一起的一种混合型双重危机,因而增加了抗危机的难度。另一方面,推出的拯救经济计划要取得明显成效,中间有一个滞后期。比如加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从工程计划的制订,项目的开工,资金的投入,到对经济起到某种促进作用,需要一段较长时间,因而短期内难取得明显效果。美、欧、日三大世界经济体目前已出笼的各种大规模刺激经济计划,估计要到2010年才能较大显效。
上述情况规定了2009年世界经济仍无法从2008年已陷入的困境中脱身,2009年第一和第二季度可能是美、欧、日经济下滑最厉害的时期,经济走势的形态可能是L型或U型。据联合国2009年1月16日发表的《2009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报告预测。2009年美国、欧元区和日本经济增长率均出现负增长,分别为-1%、-0.7%和-0.3%。“金砖四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仍将继续受到西方发达国家经济衰退的拖累。IMF预测,2009年中国、印度、俄罗斯和巴西的经济增长率将进一步降至8.5%、6.3%、3.5%和3.0%。发展中国家的平均增长率则降至4%以下。显然,2009年的世界经济形势将变得更加严峻。 二、我国应对全球性危机应处理好的十大关系
经济全球化使我国在当前这次全球性经济危机中很难独善其身。实际上,我国无论虚拟经济还是实体经济均已遭受严重冲击,尤其是2008年第四季度以来我国整体经济已出现急速下滑势头,经济困难面显著增加,为此必须采取有力、有效的相应对策。中央已重拳出手,对宏观经济政策作了重大调整,出台了4万亿元、十项促进经济增长的措施,这对于有效应对世界经济危机,促进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有重要意义。为了更好地落实中央刺激经济的计划,我国在对策层面上应处理好以下10大关系:
(一)树立坚定信心与认清当前形势的关系
坚定信心是战胜当前经济困难的必要前提,有信心才会有决心。温家宝总理自去年第四季度以来在国内外多种场合一直强调“信心是最重要的”。但坚定信心必须建立在对我国当前面对的经济形势的清晰和正确的认识上。一方面要看到这次的世界性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面很广、冲击力度重、冲击持续时间也会较长,我国经济面临的挑战空前严重,对此不能掉以轻心,必须认真对待,应做“困难可能更多更大”的思想准备。另一方面也要客观地看到我国有着战胜困难的许多有利条件。例如: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总规模已跃升世界第三位,综合国力大增,拥有比较雄厚的抗危机物质和技术基础;我国长期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持国家必要的引导和监督,又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积累了综合运用经济手段、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来进行宏观调控的丰富经验;我国正处于化、城镇化快速的时期,内在动力强,发展机会多,回旋余地大;我国有世界最大的国内市场,特别是8亿人口的市场,可以容纳各种商品、技术、资金的进入,可以主要依靠扩大内需来维持经济的较快增长;我国的银行业虽然逐步商业化但有政府一定的引导和严格的监管,银行不像西方国家完全自由化的银行那样容易倒闭。国民储蓄率较高,2008年末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21.8万亿元。外汇储备多,2008年末达1.95万亿美元,居世界第一。资金来源比较充裕和稳定,防御风险的能力比较强;我国出口美、欧日的大多数商品价廉物美,在西方国家消费者由于危机的打击收入剧减的情况下仍有一定市场,我国仍能保住世界贸易大国的地位。我国目前经济总体情况比西方国家和其他新兴市场国家要好,对外资仍有较大吸引力,因而,我国在发展家中仍将是吸引外资头号大国。此外,我国的国际经济地位上升、作用增强、影响扩大、国际经济协调和经济合作都在加强。显然,危机中也存在不少机遇。总的来看,我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总体格局没有变,推动中国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的深层因素没有变,中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基本条件没有变。因此,我国经济发展所处的历史性战略机遇期并没有因这次危机而发生根本性变化。这些都是我国当前抗击危机的有利因素,对此,我们应坚定不移地充满信心。
(二)加强国家干预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关系
当前的全球性经济衰退是全球性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则来源于美国的次贷危机。次贷危机的爆发则是市场经济信贷过滥和监管的缺失。因此,完全自由的市场经济已无法摆脱这场全球性金融和经济危机。美、欧、日等西方发达国家已被迫再次走上凯恩斯国家干预主义老路,大规模注资救市,不断下调利率,增加失业救济等,甚至大搞国际干预,如多国联合同时降息,召开应对危机的各种国际会议,寻求抗危机的国际协调和合作,力求抱困“过冬”。我国过去搞过计划经济,在用国家手段促经济发展上具有更大的优势。因此,实行更积极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大力加强国家对经济的介入,以阻止经济的过快下滑,应放在当前抗危机政策的首要位置。但市场经济机制的作用不能全盘否定,因为市场经济机制具有更强的竞争性。竞争会出科技成果、竞争出效益、竞争使更有活力,很明显,市场机制仍是利润最大化的载体。因此,从短期看我国政府应强力介入经济,推行更具扩张性的国家干预政策,以尽快摆脱当前陷入的经济困境,这是第一位的。但从较长期看,我国应坚定地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相结合,过去30年的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是一条坦途、一条成功之路。总之,在大力加强国家干预经济的同时,要避免走过去计划经济的老路或回头路。
(三)扩大内需与促进外贸的关系
由于出口大幅下滑,2008年第四季度增长率同比降至仅4.3%。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重要出路必须转向依靠扩大内需。内需包括消费和投资。我国消费率本来就偏低(约占GDP的35%,比多数发达国家的70%左右低得多),现在又受到大批员工失去工作,股票财富缩水,收入预期减少等因素的制约。为此要把扩大居民消费需求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在扩大就业、稳定物价、增加补贴、减免税收、振兴股市和完善社保体系等方面做文章,特别是要提高粮食等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尽快增加广大农民群众的收入,这不仅是改善民生的现实需要,也是释放广大人民群众消费潜力的需要。扩大投资则应强调其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长期效应,重点应放在加强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上,如铁路、公路、电力、电信、机场、能源管道等公共工程建设、改善城市建设和加强环境治理等。同时,还应强调利用投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拉动消费、带动地方投资和改善民生,并避免重复建设。
在主要靠扩大内需保经济增长的同时,我国仍不能小视出口在保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如2007年出口对我国GDP的贡献率就已达到23.7%,仅次于消费和投资的38.6%和37.7%。出口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第三大推动力量。中国出口总额2007年已占世界比重的8.8%,已跃居世界第二位。中国外贸总额占世界贸易的比重也由1978年的不到1%,提高到2007年的近8%,已是名副其实的贸易大国。2008年第四季度我国外贸虽然急速下滑,但全年增长17.8%,总额高达25616亿美元。因此,在保经济增长中,我国仍应高度重视利用我国有利的贸易大国地位,迎难而上,拓宽海外市场,继续拉动经济增长。当前,鉴于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市场的全面萎缩,我国应促进出口市场多元化,减少对西方发达国家市场的依赖度,增加对我国商品仍有较强需求发展中国家市场的出口。同时,需要增强出口退税额和增强对出口困难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使陷于困境的大批出口中小企业能挺过当前异常艰难的关口。
(四)加速产业结构调整、经济转型与保持传统优势的关系
我国2008年第四季度GDP增长率猛降至6.8%,原因是11月份进出口贸易从10月份增长17.6%急速下滑到负增长9%。外贸形势的急转直下使我国具有传统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服装、纺织、玩具、来料加工等产业部门的出口受到重挫。曾经辉煌过的这些产业部门已经无力支撑中国经济继续强劲增长,因而调整不合理的经济结构和落后的经济发展模式已是客观形势的迫切要求。我国应把压力变成动力,趁机加速调整产业结构,实现经济转型。首先,应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资金投入,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竞争优势强的内销和出口高端产品。其二,对高能耗、高污染产业和企业严加监控,坚决淘汰落后产能,限期节能减排。对市场饱和的产业、产品,实行压库限产促销,有的还要限期转产。其三,吸引那些符合我国产业政策的外资、外企到我国来发展,推进我国企业兼并重组、做大做强。其四,鼓励外资外企更多地去中西部地区发展,国家的投资也应重点向中西部地区倾斜。总之,产业结构加速调整升级,地区经济结构更加合理化,落后的经济发展模式尽快改变,是我国摆脱当前经济困境和今后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必由之路,是前进的大方向。然而,劳动密集型产业投资少,见效快,且是当前我国吸收就业岗位最多的产业部门。我国有13亿多人口,众多的人口需要工作,对于保护我国长期具有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即使是最困难时期也不宜轻言放弃,而应尽力扶持。
(五)国家对陷入困境的中小企业给予政策支持与激励企业自保或抱团“过冬”的关系
当前中小企业出现财力困难是全国性问题,政府如不注资救市,许多中小企业恐怕跨不过这个坎而关门倒闭,因此,政府出台政策帮助中小企业脱困十分必要。如继续清理、减免中小企业的税收和行政性收费,融资限制松绑等。但国家除了给困难中小企业政策支持外,还应激励困难中小企业自保。发挥自身的积极性,奋发图强。对企业产品进行技术改造,自主创新,生产适时对路,档次更高的新产品,以拓宽市场。引导企业苦练基本功,改善经营管理,提高自身素质。还需鼓励困难的中小企业“抱团取暖”(合作或联合)或兼并重组,规模经营,以增强抗御风险的能力。
(六)鼓励企业“走出去”号慎重“抄底”的关系
由于华尔街的金融风暴演变成全球性金融和经济双重危机,美、欧、日三大世界经济体中不少企业因股市暴跌、股票市值大幅缩水、信贷紧缩和市场萧条等而深陷财务危机,有的已经垮塌倒闭,有的急需外部资金的救助。诚然,趁低购入这些西方国家陷入困境企业的资产或股权,确实是我国企业收购兼并的良机,我国政府应鼓励有条件的国内企业走出去,特别是参与资源类如石油、铁矿、稀有金属矿等关系我国长远经济发展有重大意义的国外企业并购活动。并购的方式最好采用参股、合作、合营。即把基本点主要放在“合作共赢”上,既把国外企业的优质资源融合进来,又要学习人家的全球化经营管理经验,提升和发展自己。但在市场急剧动荡、大势难以准确把握的情况下,加之我国还缺乏专业水准高、经验丰富的操作人员,因而不宜急急忙忙贸然去抄人家之底。中国平安收购欧洲富通集团后损失200多亿元就是一个沉痛的教训。
(七)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关系
金融创新是美国次贷危机的根源,特别是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房贷革新政策的推行,造成住房抵押贷款的发放过滥,而又缺少严格的监管,终于导致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并酿成全球性金融、经济双重危机,使世界各国经济均陷入困境。但对金融创新不能“妖魔化”。2007年的前几年,金融创新使美国经济获得宽松的信贷环境,有助于刺激消费和增加企业投资,是美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润滑剂。它出问题是出在监管的缺失上。我国只要趋利避害,吸取必要的教训,可以发挥金融创新的积极作用,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如鼓励金融机构创新信贷产品和贸易融资手段,引导民间资金进入中小企业融资市场和农村市场;要发展中小企业和农村信用担保机构和完善信用体系,以改善中小企业和农村地区的融资环境等。总之,既要吸取美国的教训,充分估计资本市场的高度风险性,防止金融过度创新带来的经济灾难,又要在加强监管的条件下充分发挥金融创新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积极推进作用,即正确处理创新和监管的关系。这对我国摆脱当前的经济困境是有利的。
(八)房地产“过热”与房地产“过冷”的关系
近几年,我国许多地方的房价陡升两、三倍,使广大无房户望房兴叹,不少储存货币待购房者丧失了购买力,建筑商则因少卖房子致使空置房增加。全球性经济危机是由房地产业衰败引发的,美国等主要西方大国房地产业的萧条势必冲击中国房市,使房价下跌,滞售房屋数剧增。据统计,我国库存房(包括在建房屋)总价值已高达10万亿元。房地产业过冷与过热导致“泡沫破灭”一样容易引起债务链条的断裂而爆发金融危机,从而拖我国经济发展的后腿,是国家需要特别加强宏观调控的产业部门。因为,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一大支柱,是改善民生的重要产业,又是拉动许多轻重工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我国政府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应该出手救楼市。如降低购房首付率,放宽购买二套房的房贷限制等,用扩大房屋销售量,促进房地产业市场回暖以刺激经济增长。同时,应加大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等保障性住房的开发和建设力度,并加快发展二手房市场和租赁市场,促使房市回到平稳健康发展的轨道。
(九)缩小失业群体与稳定社会的关系
只有社会稳定,经济增长才能上台阶。失业群体的大量增加,却是社会稳定的隐患。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当前不断出现群众游行示威和罢工浪潮,就是经济全面衰退、失业率急剧上升、失业群体急速扩大引起的社会动荡。因此,我国要保经济增长,必须稳定社会。而稳定社会就要尽力解决好我国的失业问题,特别是要解决好被迫回乡的农民工再就业问题。2008年末我国城镇登记的失业率为4.2%,比美国的7.2%还要低,比2007年末也只上升0.2个百分点,但实际的失业人数却多达一千多万人,四川一省回乡的农民工去年末就达一百多万人,全国农民工失业人数更高达2000多万。因而解决失业问题,缩小失业群体是社会稳定的重中之重。为此,要很好地解决拖欠农民工的工资问题,要组织农民工专业技能培训,帮助农民工再就业,支持回乡的农民工自主创业,并鼓励企业宁可休假、暂时停产、减薪而不轻易裁员。同时,扩大内需的重点应放在农村地区,使农民工得到更多就业机会。农村地区有大量农民工。据统计,目前全国农民工总人数已达2.26亿人,是我国产业大军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工就业形势的好转,会防止社会矛盾激化,从而稳定社会,使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有了保障。
(十)保持中国自身经济稳定较快增长与救赎美国经济和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协力抗击危机的关系
中美关系是我国对外关系中一对最重要的双边关系。自中美建交以来和我国参加WTO后,两国经济往来日益密切,特别是经济全球化更使两国经济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密不可分。中美双边贸易额已超过3000亿美元,我国购买美国财政部国债和其他金融债券更超过万亿美元,中国已成美国最大债主,美国金融经济危机如失控,我国也会遭殃,因此拿出部分外汇救赎美国在一定意义上也是救自己。增持美国国债券、配合美国联合降息,参加G20峰会和其他有关的国际会议,加强国际协调和合作共同抗击战后这场最严重的金融、经济危机是对外政策上的正确之举。通过与美国和其他国家共同走协调和合作的抗危机道路,不仅有助于提高我国自身的抗危机能力,还会扩大我国的国际影响,提高我国的国际经济地位。今年,我国在抗经济下滑的过程中,仍应坚定地走这条道路。
总之,我国在抗击当前全球性经济危机中已重拳出手,其他配套对策执行得当,定会战胜当前严重的经济困难,很有可能首先走出全球性的经济困境。
:
[1]布拉德·塞策,2009年国际经济的几大看点[N],上海:第一财经日报,2009—01—12。
[2]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2009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R],2009—01—16。
[3]温家宝,2009年1月9日至11日在考察江苏省期间的讲话[N],上海:第一财经日报,2009—01—15,
[4]国家统计局,改革开放30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二[N],北京:北京青年报,2008—10—29
[5]汪涛,经济下滑不改稳定大局[N],上海:第一财经日报,2009—01—12,
上一篇:全球公共产品及其供应模式分析
下一篇:关于中国企业应对反倾销的策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