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瓶颈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彭卫刚 时间:2010-06-25

  【摘要】文章首先对中小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进而对中小企业融资难原因进行了分析;最后对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瓶颈的对策做了详尽的剖析。
  【关键词】中小企业外部环境渠道不畅创新融资瓶颈
  一、中小企业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筹资管理效率低
  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一般缺乏系统的、专业的财务管理知识,经常是根据以往的经验来预测企业的资金需求量。他们没有掌握系统的预测方法,不能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对企业的资金需求做出合理的预测。对于企业在筹资过程中的最佳时机,也不能作出合理的选择,经常会由于错过了最佳的筹资时间而增加企业的筹资成本,或者是由于没有在预定的时间内筹到足够的资金,而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
  2、投资收益较低
  部分中小企业为了适应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投资了不少新项目,但在进行投资时不进行的投资分析,凭经验办事,投资决策草率。由于对新项目并未进行深入的调查论证,对其可行性研究不充分,加之自身技术不到位,债务负担过重或缺乏有效的组织管理等,最终导致了投资失败。
  3、中小企业筹资能力差,资信水平低,难以满足企业
  首先是部分非国有中小企业缺乏审计部门确认的财务报表和良好的经营业绩,增加了银行对企业财务信息的审查难度;其次是在中小企业获得担保难,抵押难。多数中小企业还不具备向公众发行债券的能力,而向机构借款也相当困难,一般银行对大中型企业争相放贷,而对中小企业贷款较少,主要因为中小企业效益低、风险高、企业诚信度低,致使很多银行不愿向中小企业贷款。这对企业的正常运行与发展造成一定的阻碍。
  4、营运资金运转不畅
  (1)对货币资金管理不严,造成资金闲置或不足。每一个企业的领导者都希望自己的公司有充足的资金,都希望能赚到更多的利润,但对于大多数的中小企业来说,这是非常困难的。企业一定时期没有利润也许能够勉强维持正常运转,但企业在一段时间内若没有货币资金则不能正常运转。一方面,企业的项目占用了太多的资金,应收的资金又无法收回;另一方面,用于日常周转的资金入不敷出,特别是对于一些必须立即支付的款项难以支付,对随手可得的商机也因缺钱而白白流失。于是资金短缺便引发了一系列的危机,最后导致企业走向死亡。还有一些中小企业管理者认为货币资金越多越好,不愿意进行投资,保留大量的库存现金,造成了大量的闲置资金,大大地降低了资金利用率。
  (2)应收账款回收困难,造成资金周转缓慢。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赊销无疑成为中小企业扩大经营规模的手段,但是若一味的强调损益表上的收入和利润,就可能使企业不得不动用有限的资金垫付由赊销造成的各种税款和费用,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企业的财务状况恶化。大多数中小企业因为规模太小,没有对客户的信用情况进行系统调查和分析,很难建立一套科学的赊销政策,而在没有科学的赊销政策的情况下,要么影响企业的产品销售,要么造成大量的应收账款难以收回、不能兑现,从而形成了大量的呆账、坏账,造成企业的资金周转不灵。
  (3)存货控制薄弱,造成资金呆滞。中小企业对存货的采购、保管、领发等环节经常缺乏必要的预测和控制。导致存货采购、生产、储存的品种、数量不一定能符合销售的需要,影响企业资金的正常调转。部分中小企业在投产前,没有对市场进行详细的调研,只是看到市场上某种产品的目前销售比较旺,就认为这种产品一定可以赚钱。实际上,这种产品在市场上可能已进入成熟期,但企业经过一番准备,生产出同样的产品时,该种产品已经进入了衰退期。结果生产出来的产品销售不出去,造成了大量的存货积压。还有些企业生产规模小,担心接到订单后来不及生产,事先进行投产,其结果是在订单落空后,存货大量积压,从而影响资金的运营能力,更有甚者可能造成资金链中断,造成企业停产、破产。

  二、中小融资难原因分析
  1、中小企业资本规模小,信息观念淡漠
  中小企业经营规模小,生产技术水平落后,产品结构单一且科技含量低,抵御风险能力差,经不起原材料或产品价格的波动,经营风险较大。加上中小企业信誉不高,信用观念淡漠,导致银行放贷慎之又慎。不少中小企业信息披露意识不强,财务管理水平低下,信息缺乏客观性和透明性。此外,个别中小企业还恶意抽逃资金,拖欠账款、空壳经营、悬空银行债权,造成信贷资金流失,严重损害了中小企业的整体信用水平。
  2、信息不对称影响银行与企业之间的关系
  银行作为资金的提供者并不能亲自参加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它与资金的使用者(中小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就带来了矛盾和问题。通常,中小企业资金在经营管理状况方面比银行拥有更多信息,因此,中小企业就有优势在合同签订的过程中或事后的资金使用过程中损害银行的利益,使银行承担过多的风险。由于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在经营透明度和保证、抵押能力上的差别,以及贷款规模导致管理成本上的差异,使银行缺乏为家庭式中小企业提供更多融资服务的动力。
  3、中小企业通过发行股票和债券融资渠道也不畅通
  我国《公司法》规定申请股票上市的条件: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不得少于人民币500万元,上市公司股东总额不少于人民币3000万元,公开发行的股份达到公司股份总数的25%以上,公司股本总额超过人民币4亿元的,公开发行股份的比例为10%以上等等,这些硬性条件将中小企业拒之门外,阻碍了中小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进行融资。我国《公司法》还规定有限责任公司发行债券其净资产不得少于6000万元,股份有限公司净资产不得少于3000万元,并且有实力雄厚的企业担保,不允许企业私募发行,这一系列条件也限制了中小企业通过发行债券融资的空间。
  4、政府部门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不够
  政府部门仍然保留着计划的观念,长期以来,国家扶持政策一直实行向大企业倾斜,尽管这些年来国家政策有所改变,但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特别是国家现阶段对国有企业实行大规模的优惠政策,而中小企业仍然不能享受这些优惠政策。
  三、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瓶颈的对策
  1、深化中小企业改革,提高中小企业自身素质
  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关键是解决企业自身问题。深化体制改革,提高经营者素质及管理者水平是融资得以的内在动力。首先,应进一步明确中小企业产权结构,市场经济下的企业都应具备“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的基本制度特征,采取联合、兼并、租赁、股份制形式,促进中小企业的优化组织,对于部分效益较差,没有市场的企业加速淘汰,对于有前途的企业加大扶持力度。其次,加快中小企业的产业、产品结构,调整提高其产品的科技含量,中小企业在产品开发上要创立自己的品牌,提高市场的有效竞争力,在产品的服务上要尽量满足市场和消费者的需要,以便自己在发展中获得必要的支持。再次,要努力提高中小企业经营者的知识水平,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最后,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中小企业用工及分配制度等,积极吸收专业的管理人才,增强市场的竞争能力。在此基础上,中小企业应切实加强内部管理,完善财务制度,提高信用水平。建立内部信用管理部门,对档案、授信决策、应收账款等进行管理,从而有效的解决信用问题,只有这样融资难等问题才有望彻底解决。
  2、政府为中小企业融资创造公平的外部环境应加快我国中小企业融资体系的建立和健全。中小企业要想顺利发展,并且顺利取得资金的融通,必然要有一套完善的制度。目前,我国在这方面还很不完善,因而应尽快建立和健全中小企业的融资制度。首先,应规范产权市场的发展,将其成为提高政府对中小企业力度的基础。其次,国家要出台有关法律法规,下大力气完善资本市场结构,建立多层次的市场体系,推出针对中小企业直接融资的新市场。虽然我国已建立了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但规模还不大,功能还不完善,限制也比较多。因此,应当加快资本市场建设,创造条件开设二级市场,组建风险投资基金,为中小企业提供良好的创业投资与风险投资的融资环境。
  3、完善体制,加快金融机构的创新
  (1)激励中小商业银行向优质中小企业发放信用贷款,加快金融创新。一是商业银行要真正转变思路,打破以企业规模和所有制性质作为贷款标准的认识误区,遵循公平、公正和诚信原则,调整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政策,支持中小企业的合理资金需求,强化和健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信贷机构。二是修改企业信用等级评定标准,建立一套针对成长型中小企业的信用评估体系。三是从政策上提高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积极性。如可在信贷政策上做一些调整,考虑扩大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利率浮动区间,对于向中小企业贷款比重较高的商业银行,可考虑实行诸如冲销坏账或补贴资本金等措施,以增强其抵御风险的能力。四是运用金融创新工具,改善信贷融资结构。如将收益融资的一部分转化为权益融资,不仅可以使银行获得中小企业成长带来的利益,也可降低信贷融资的整体风险。
  (2)扩大基层商业银行的流动资金贷款和固定资产贷款权限,风险较大的可以适当向上级集中,而流动资金贷款的风险相对较小,权限应适当下调。
  (3)改善和健全商业银行激励与约束机制,建立贷款营销的激励约束机制,充分调动基层银行贷款的积极性。
  (4)加快发展为中小企业提供的金融服务体系。建立与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相匹配的金融服务体系,首先要克服国有独资银行机构臃肿、效率低下的弊病。国有独资银行对中小企业的支持要符合国有独资银行综合改革的整体思路,重视市、县支行机构。对一些经济比较发达、存款总量很大的市、县,其市、县支行可以改组为各国有银行共同持股、吸收民间资本入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而在大城市和大中型企业占主导地位的中小城市保留国有银行分支机构,形成与中小企业相匹配的一批新的商业银行,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
  (5)建立健全为中小企业提供担保的社会信用担保机构。提供信用担保,降低贷款风险是许多国家和政府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一种重要手段。我国应借签国外经验并结合国内的实际建立信用担保体系。可由政府、金融机构、社会团体、行业协会等多方出资建立专门的机构负责执行管理,具体运作,由政府管理部门加以监控。可以建立中央和地方分层次的由政府支持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以地方政府为主,中央政府实行统一标准和办法,统筹安排、扶持重点,并负责对不发达地区地方政府的再担保。地方政府则应根据本地特点,确定地区扶持重点,共同引导、调动民间机构,充分发挥民间担保机构的作用,扩大担保面,满足广大中小企业的需求。鼓励互助担保基金和商业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担保,担保基金按商业化运作,操作程序化、制度化、公开化,并用科学指标评价企业,注重未来价值和现金流量,减少政府的行政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