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工业化发展中的现代物流问题探讨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6-25
论文摘要:我国新型工业化建设取得长足进展,这也为我国现代物流的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新型工业化建设离不开新型的生产性服务业与之相适应,但作为生产性服务业重要组成部分的现代物流业还难以满足新型工业化的需要。本文对我国新型工业化过程中物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思路。
我国新型工业化建设已经取得了长足进展,实践表明现代物流业作为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新型工业化建设提供了长足的动力与支持。因此,在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的同时必须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
现代物流对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基础性作用
专业化、社会化的现代物流可降低交易成本,增强产业竞争力,促进产业发展。结构稳定、高效运作的物流,不仅可以降低各要素之间的磨损和交易成本,减少用户使用网络资源和要素的成本,还可以放大各要素的功能,提高要素和整个网络的收益。对于区域而言,一方面,现代物流有助于区域内各经济体之间沟通与合作,扩大区域的规模经济效应并保证区域经济体发展的整体性、系统性和长期性。另一方面,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能促进信息、技术、人才、资金以及政策等资源要素的流动和整合,增强区域竞争优势,促进产业发展。
现代物流能优化经济增长方式,推动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现代物流的发展能够促进区域分工及产业结构优化,有效促进物流装备制造业、物流相关产业、物流新工艺和新技术的发展,提高物流活动的效率,促进物流业优化,优化产业链与供应链。从而对区域内众多行业的供应、生产、销售中的物流活动产生积极影响,有效提高区域内各类经济活动的效率,节约社会资源,对经济增长方式及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直接产生影响。
现代物流业能成为新型工业化过程中的区域经济增长极,发挥“扩散效应”。新型工业化的过程伴随着城市化的发展,现代物流能促进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经济形成,从而发挥经济增长极的作用。加强区域内部的协作与分工,改善城市投资环境,有利于区域经济体的内部分工和参与国际分工。现代物流体系能形成面向全球化、区域化、信息化的新型流通模式,极大地促进城市新型商业辐射范围的逐步扩大。同时,现代物流的发展也能带来商流、资金流、人流、信息流的集中,壮大城市产业规模,为中心城市“极核”功能和“扩散效应”发挥产生重要作用。
我国物流业在新型工业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粗放型的物流运作模式
新型工业化是低能耗、高收益,低污染、高技术含量的集约型工业化。随着新型工业化的推进,以及生产经营的国际化,要求物流为其提供费用更低、服务更优,集专业化、社会化、综合化于一体的物流支持。然而,目前我国众多从事物流服务的企业,规模和实力较小,物流功能单一,网络化的经营组织尚未形成,运作方式与管理水平粗放。真正拥有可以信任的品牌、庞大的物流网络、先进的管理体制、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和丰富的运作经验的物流龙头企业还是凤毛麟角。
(二)物流从业人员素质较低
新型工业化具有明显的知识经济的特征,充分重视人力资源效用的发挥。先进的技术不仅减少了单位产品对劳动力的需求, 而且要求劳动力有更高的技术水平和专业素质。满足新型工业化要求的物流从业人员必然是现代管理知识和物流技术知识相结合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既要掌握现代物流管理的方法,又要具备机和网络、自动化技术方面的知识。但目前我国的物流从业人员现代物流理念不强,业务素质仍停留在传统运作水平,学历层次普遍较低,专业能力较差,难以达到新型工业化所要求的现代物流从业水平。
(三)信息化水平、物质技术基础建设不到位
新型工业化的引擎是信息化,通过信息化促进工业化,信息化推动的新型工业化能够刺激经济持续增长。现代物流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在物流过程中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计算机是信息技术的一个重要载体。虽然目前我国物流企业普遍拥有计算机,但从联网企业的比例和联网计算机的比例来看,距离现代物流信息交换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相当数量的物流企业的信息化水平严重不足。同时,能够有效连接不同运输方式的大型综合货运枢纽、服务于区域或城市的物流基地、物流中心等现代化物流设施还比较缺乏,严重影响着物流集散和运输效率的提高,而仓储基础设施在数量上虽有一定规模,但其质量和功能已经明显滞后。
(四)社会观念与服务意识存在较大的认知差距
新型工业化改变了传统生产要素的构成和各种生产要素的相对重要性,高质量的现代物流运作是其重要保证。有关资料显示,工业生产中物流所占用时间几乎为整个生产过程的90%。但目前我国商品周转率只有发达国家的30%,每平方米库存的商品量只及发达国家的25%,配送差错率为发达国家的3倍。同时,许多生产企业基于商业机密、物流质量等原因,仍以自营物流为主,效率低下,实际利用专业化物流少,物流市场的有效需求不足,影响了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基础。这些观念与意识均难以保证新型工业化的顺利推进。
(五)管理体制较为落后
我国物流业涉及铁路、公路、商业、物资、外贸等领域,而这些领域都进行着各自的物流体系规划,系统之间缺乏沟通、协调,长期以来企业“大而全”、“小而全”的格局和管理体制削弱了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这些状况与现代物流产业是相排斥的。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和新型工业化的逐步推进,需要进一步加强区域物流产业的交流和合作。管理体制的滞后必然会影响到我国现代物流业的发展。 新型化建设中物流的思路
(一)充分发挥现代物流的支持功能
利用新型工业化带来的发展机遇,借助物流产业的产业关联度和带动效应,鼓励多式联合运输,整合区域资源,提高物流效率和区域经济资源利用率,降低、社会物流成本,再造企业内部的流程和创新管理,提高服务质量,提供多元化服务,从而实现行业结构调整和竞争力的提高。
(二)发挥政府职能
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依靠政府的有效组织。政府可明确各地区物流竞争优势的立足点,充分利用各地区经济的比较优势,尤其是区位优势、优势等,通过一系列的投资、税收、人才等政策优惠措施,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市场条件。通过各区域和各部门统筹规划和合理布局,使得有法可依,合作机制得到完善,逐步消除物流业发展的行政壁垒,从而建立起有序的区域物流竞争与合作秩序。在物流规划中,与当地产业结构与产业水平,根据不同地区的运输特点,因地制宜发展现代物流业。
(三)发展高起点的现代物流示范基地
发展符合新型工业化需要的现代物流业,应以提升区域整体物流系统的运作效率为目标,通过区域物流社会化、一体化协作等方式,引导区域物流向规模化和集约化方向发展。由政府牵头,通过多种途径和措施,规划建设符合新型工业化需要的物流园区、货运中心及配送中心,鼓励社会化、专业化的物流企业发展。通过示范效应,可带动落后的物流企业更好地融入现代物流行列。同时,依靠集聚优势促进物流产业的发展,通过知识、技术、资金和土地等资源高效集聚并不断创新,大幅提高物流运作水平和企业效益。积极扶持高度专业化、社会化、综合化的现代物流的快速发展,鼓励发展第三方物流,使生产企业将主要资源集中于核心业务以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更好地推进新型工业化。
(四)大力提高物流信息化、标准化水平
通过发展现代物流来提升新型工业化的生命力,应该在充分运用既有区位优势的基础上,加强物流技术创新,带动物流产业群的发展,推进整个地区产业的升级和结构优化。信息化是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基础。加快建设适合特点的现代物流信息处理通用平台,加强物流与商务有效的融合,实现电子化物流。因此,物流企业应加大资金投入,建立具有广泛兼容性的数据库,并选择优良的数据交换工具,充分利用最新的互联网技术平台。同时,根据国际物流标准化的发展方向,积极做好物流用语、计量标准、技术标准、数据传输标准、物流作业和服务标准等方面的基础工作,使各种相关技术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提高货物和相关信息的流转效率,有效地实现现代物流与新型工业化的完美对接。
(五)培养适应新型工业化要求的现代物流人才
适应新型工业化发展要求的物流人才包括数量与质量两个方面,需要从上到下,各个层面进行全面的培育。提高专业技能,不但要强调物流基层操作人员素质达到要求,而且要注重物流专业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因此,应制定中长期人力培养规划,促使多层次、多样化的物流培育体系的形成。只有高素质的物流从业人员的大量存在,才能真正满足新型工业化的需要。
:
1.王婷婷.现代物流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J].财经界,2007.2.
2.韩晶晶.新型工业化的动力机制及实施方略[J].社会辑刊,20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