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渝共建“成渝经济区自由贸易园区”初探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吕康东 吕焕新 时间:2010-06-25

摘 要:成渝两地竞争激烈,这不利于成渝区的和谐,因而这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成渝之间必须达成区域合作共志,争取国家的政策,通过外力驱动,借助国家的力量,采用非常规的发展模式才能够改变恶性竞争局面,实现成渝经济区一体化发展。建议川渝共同设立“成渝经济区自由贸易园区”,争取国家支持,以中央统筹、各方共建为保障机制,借鉴浦东园区、滨海园区等发展经验,形成新的产业对接的区域合作示范区,承接适合区域合作共同发展的新兴产业和战略性产业,从而使全体人民共享美好成果。
关键词:成渝经济区;对接结构生成理论;产业合作;共建共享

        成渝经济区是以成都、重庆为中心,包括成都及绵阳等四川省15个市和重庆23个区县的国家级重点开发区。在这个经济区中,成渝两地重叠发展现象明显,竞争日益激烈,而成都、重庆现已各自形成独特的主导和支柱产业,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同时,我们更应该清醒地认志到“城市的断层问题”。在成渝地区33个城市中,只有成都,重庆两个超大城市,其余31个都是中小城市,其中19个还是县级市,其间没有一个大城市,呈现明显的断层特征,两个城市的辐射范围远远没有形成。
        依托“对接结构生成理论”,找到对接结合部,通过对接达到系统集成、优势整合,按照一定价值关系融合起来,必将对“共建成渝经济区这个内陆增长极”、“推动西部大开发、大开放”、“推进全国区域和城乡协调发展”、“促进长江上游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可持续”起到“1+1>2”的效果。
        一、成渝两地竞争激烈
        为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努力打造西部经济发展高地,成都将按照建设“两枢纽、三中心、四基地”的战略定位,加快成都经济社会发展,努力把成都建设成为中西部综合竞争力最强的特大中心城市。成都市现已确立了九大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信息产业、机械制造产业、医药产业、食品产业、冶金建材产业、石油化工产业、航空航天产业、新兴产业。
        为了抓住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性机遇,重庆将按照建设“三中心、两枢纽、一基地”的战略构想,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发挥对外窗口和经济辐射作用,推动西南地区和长江上游地区的发展。
        成都、重庆两地各自为政,发展战略趋同性明显,在诸如汽车制造、生物医药、冶金建材等产业发展方面存在着雷同,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二、成渝两地合作基础
        成渝经济区的基础是“性质相近”,从产业结构来看双方更多的是互补,成都的优势在于、商贸、电子、,而重庆的优势在于汽车摩托车产业、装备制造业、能源、物流,完全有条件协同发展。
        尤其是自国务院正式批准重庆市和成都市设立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来,川渝两地迎来重大历史发展机遇,两地携手互相推进、互相支持,共建“成渝经济区”,促进两地经济建设又好又快发展。成渝经济区抓住时代契机,以绿色增长为抓手,以对接产业为基本模式,共建一个“成渝经济区产业合作园区”,实现共赢发展。
        三、成渝两地共建的渠道选择
        在成渝经济区中,最适宜作为“成渝经济区产业合作园区”的地区是川南地区,因为:第一,川南地区紧邻成渝高速公路,而且处于成渝两地中间点,便于两地经济能量交换往来;第二,川南地区已有一定的发展基础,已基本形成了以水电和煤炭为代表的能源产业,以化肥、甲醇、氯碱为代表的化学工业,以工程机械和大型锅炉为代表的重大装备,以名酒和茶叶为代表的饮料业,以差别化纤维和高档面料为主的化纤纺织工业等产业,是我省重要的能源、化工、装备、化纤纺织工业、饮料业和旅游产业基地。

        在川南五市中,紧邻成渝高速铁路、成渝铁路及拟建的成渝高速铁路的有内江市,濒临长江黄金水道的有宜宾市、泸州市,其中尤以内江市隆昌县最具链接成渝两地的区位优势。隆昌县紧邻重庆市,素有“川南门户”之称,重庆升格为中央直辖市后即成为“四川东大门”;县境内成渝铁路、成渝公路和成渝高速公路横贯,十分便利;作为省十个重点开发区之一,其风土人情和文化底蕴与重庆相近,同时作为省直辖市——由成都市直属。隆昌地理位置、行政势能等得天独厚,且已于2008年建立“川渝合作隆昌试验示范区”,并成功启动“化学园”、“浙江工业园”。
        依托隆昌县地理位置、行政势能、交通等优势,围绕区域合作的项目都在隆昌县得以对接,借助“区域共建型”模式,鼓励市县(区)之间、与相邻市州的县(区)按照“市场主导、政府推动、平等互利、充分合作”的原则,共建工业园区。建议“成渝区自由贸易园区”落地隆昌县,在原有的“川渝合作隆昌试验示范区”基础上扩建,一方面集聚承接成都和重庆市的雷同产业、绿色产业、新兴产业、战略性产业等,规模化、规范化相关产业,提高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利用重庆市成为西部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示范区的试点区之一,将获得国家专门配套政策扶持的契机,适时、适当引进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入驻园区,将有力地推动川渝两地的经济发展。同时,努力把内江市现有的工业园区都归并到隆昌县境内,实施工业园区产业发展总体规划,打造“自由贸易园区”。
        充分挖掘该合作园区“聚合成渝资源、驱动西部未来”的巨大潜力,力图建设成为以食品加工、医药化工等高科技产业为主导,融合各类居住、商业和社会公共设施的化、跨越化的综合新城区。立足“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相结合,积极扶持品牌科技产业研发项目进区发展,形成科技产业及人才的聚集效应,进一步增强区域竞争力。
        四、成渝两地共建的保障措施建议
        由于市场失灵和政府管理机制的不健全,不同区域间的产业合作往往存在“囚徒困境”问题,单纯的市场运行导致了区际产业合作难以切实实施,许多美好的合作愿望流于空谈。为统筹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使之形成合力,建议成立由中央直接掌控的成渝经济区合作协调机构,专司组织协调成渝经济区产业合作园区建设工作。
        1.打破市场封锁,实现商品无障碍流动。川渝合作,首当其冲应在这些相邻地区展开合作。两地以毗邻地区为突破口,破除行政区域的封锁,实现各种商品和生产要素的无障碍流动。进一步引导机械制造、食品等优势产业形成产业集聚,争取把产业关键链配置在合作园区内,促进产业链在在园区内不断完善。
        2.统筹项目发展,增强区域合力。立足“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相结合,积极扶持品牌科技产业研发项目进区发展,形成科技产业及人才的聚集效应,进一步增强其区域竞争力。
        3.整合发展规划,构建绿色主导产业。充分挖掘该合作园区“聚合成渝资源、驱动西部未来”的巨大潜力,统筹该产业合作园区经济一体化发展规划,努力做到同规划同建设,不再形成断头路,实现在经济协作、交通、市场、产业、城乡等方面的合作,力图建设成为以机械制造、食品加工、医药化工等高科技绿色产业为主导,融合各类居住、商业和社会公共设施的现代化、跨越化的综合园区。


[1] 王亚清.成渝经济区城乡统筹发展实证研究[J].知志经济,2008,(11).
[2] 钟敦慧,张明举.共建成渝经济区政策措施保障研究[J].经济体制改革,2008,(4).
[3] 刘世庆.成渝经济区建设研究——川渝毗邻地区的发展差距与合作策略[J].经济体制改革,2008,(1).
[4] 戴宾.成渝经济区与成渝城市集群、成内渝经济带[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5,(6).
[5] 马景娜,罗有贤,苏维词.成渝经济区作为西部增长极的SWOT分析[J].乡镇经济,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