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资本并购异化研究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田中景 李蛟 时间:2010-06-25
  摘要:本文以“凯雷”并购徐工机械典型案例入手来分析在吸收外资、进行产业结构优化调整过程中所出现的不良倾向,认为外资与内资在产业进入方面存在不公平待遇,重外资而轻内资,削弱了民族产业资本集聚的根基;外资的引入要与产业控制、布局结构优化和国家安全三者相协调;反垄断法规及其相关规制是产业有序的制度保障,避免公共权力寻租行为的泛滥,有助于塑造政府的良好声誉和形成稳定的市场预期。
  关键词:外资并购;异化;产业控制;反垄断法
  
  异化是和社会学的概念,原意是人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及其产品变成异己力量、反过来统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本文借用“异化”一词从“凯雷”并购徐工机械典型案例人手来描述中国在吸引外资进入、产业结构优化调整过程中所出现的不良倾向和失当做法,如果不及早遏制这种异化现象,其后果是严重危害民族产业的经济安全、侵蚀改革成果的产业基础。
  
  一、“凯雷”并购徐工机械的解析
  
  根据2005年的最初协议,“凯雷”收购徐工机械85%的股权,从而间接控制徐工科技43.06%股份(股改前),由此触发了对徐工科技的要约收购义务。一年后,“凯雷”与徐工集团签署第一份修订协议,“凯雷”对徐工机械由绝对控股变为共同控股。而最新协议中,“凯雷”持有徐工机械的比例降至45%,同时在董事会中占有少数席位,从这个角度看,“凯雷”不再对徐工机械拥有控股权。“凯雷”收购徐工机械,由于其明确的收购上市套现目的,本身希望徐工有一个良好的经营状态,这种情况下,并购完成后,作为最大股东必然加强公司治理。“凯雷”作为全美国前几名的私募基金,在并购后的运作将是朝着有利于徐工发展的方向进行。徐工机械在与“凯雷”漫长与艰难的谈判中,已汲取了南孚、西轴的经验教训,设置了防范措施,与“凯雷”签订了严密的限制性条款,使“凯雷”无法在未来向境外产业投资者直接或间接出售合资公司股权。采用的保障措施是“毒丸计划”,即当“凯雷”以公开发行股票上市的方式退出合资公司时,如果任何与合资公司构成竞争的潜在投资者,以任何形式获得上市公司的股份达到或可能超过15%时,上市公司“自动”启动“毒丸”计划:向除潜在控制人之外的上市公司的所有股东,以人民币一分钱或等值外币的价格按该股东届时实际持有的上市公司股份数增发上市公司新股,以实质性地增加潜在控制人获得对上市公司的控制权而需收购的上市公司的股份数量及需支付的对价,从而使潜在产业竞争者在实际上无法实施收购。这些防范措施的存在,表明徐工机械相当清醒地认识到了可能面临的危险。
  事实上,外资在华并购还表现出整体并购、全行业通吃的战略意图,甚至出现联合行动。外资并购在“战术”上也会作出一些适当的调整,具体做法为:一是控股权下降,大多并购都将股权控制在50%以下;二是并购对象不再锁定行业排头兵或是知名本土品牌,而是行业内排名稍靠后的。
  有关统计表明,全球范围内通过并购形式实现投资的份额很大,占80%以上。但中国在这方面刚刚起步,外资通过并购来实现对中国的投资也仅占2.5%。从产业发展层面分析,中国需要加大力度审批外资并购,这样,通过并购引进的外资必将迅速扩增。但是在一些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关键性产业,国家仍需要对外资并购进行有序界定、严格审查。
  
  二、对外资并购中异化现象的反思
  
  (一)外资与内资在产业进入方面存在不公平待遇,重外资而轻内资,削弱了民族产业资本集聚的根基
  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大型跨国公司全球化战略为导向催生的产业全球化,为各国借助“国际分工配套型”国际环境推进产业发展和提升产业结构提供了可能,其前提条件是国家要素竞争力与企业竞争力都趋强,即不仅国家具有高效的竞争优势,而且企业具有强大的对全球资源的分工、协调和整合能力。在全球化条件下,不可能指望引入的跨国公司为了中国的利益而布局,同样也不可能寄希望于限制跨国公司进入或强行制定业绩要求,以转移跨国公司的利益分配。要弥补受制于全球化运作的跨国公司的不足,必需的条件是能够很快培养起国内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中国自己的跨国公司。为此,政府的责任不是充当市场主体,而是非歧视性地提供必要的环境识别和条件创造等支持性服务,要打破所有制歧视对中国产业发展和企业成长的束缚,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创业与竞争潜力。
  在“凯雷”并购徐工机械的过程中,作为行业竞争对手的民营企业——三一重工仅收购给出的报价就比外资高出许多,因此从竞购的主体资格上应不存在问题,但最终结果依然是引外资而舍内资。很显然,从公平竞争的市场法则来说这是不能够容忍的。在同等条件下,并购首先选择外资,实际上就放弃了国内产业资源的有效整合和配置,使可能形成有利的竞争条件转化为不利的发展约束。所以,应当按照“同等条件,国内优先”的原则运作外资并购与投资,保持对并购企业的内资优先权,是国际上许多国家通行的原则。   (二)外资的引入要与产业控制、布局结构优化和国家安全相协调
  近年来,我国履行对WTO的承诺,大幅度放宽对外商在华投资的有关限制,如持股比例、转让技术等附加条件。再加上资本市场的日益开放,给外资并购我国重要行业、提供了诸多便利条件。由于目前我国对出售国有资产缺乏统一标准和完善的机制,地方各级政府为了各自利益,往往从“小局”出发,为获得短期回报而把一些经营得比较好的合资企业或国内企业出售给外商,拱手让出国内市场和未来的收益,造成国有资产的变相流失,更使我国对战略产业、骨干产业的主导权、控制权不断受到侵蚀。相关资料表明,轴承行业的西北轴承公司、化工机械行业的锦西化机、油泵油嘴行业的无锡威孚公司、电机行业的大连电机集团、齿轮行业的杭州前进齿轮箱集团、常州变压器厂及陕西省鼓风机厂等,这些在我国制造业中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企业,几乎无一幸免地遭遇被跨国公司并购或正在重组的命运。虽然并购投资占全部外商直接投资的比重并不高,但由于并购较之新建投资涉及的利益相关者更多,且不少外资并购对象为国内行业骨干企业,因此,近年来不少外资并购案例引起媒体与社会各界的关注。在我国涉及生活方方面面的39个行业的三资企业中,外资已在绝大多数企业中拥有了控股权,而且随着独资企业在三资企业中比重的逐年提高,外资股权控制率将越来越高,企业受外资的控制越来越强,经济受外资的制约也越来越强烈,对我国产业控制力的威胁也越来越大。从总体上说,我国外方注册资本同比直线上升,同时外资股权控制率也是直线上升,并且幅度越来越大,外国直接投资对我国产业的股权控制也越来越强烈。外资对产业的控制还表现在品牌、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方面的控制。
  我国今后市场开放将不断扩大,参与国际分工的程度将不断加深,吸收外国直接投资的规模和向海外投资的规模只会进一步增长,而不会下降。因此,并不存在利用外资过度的问题。中国国内创造的价值有相当一部分并没有成为中国国民收入,而是流向国外变成外国国民的财富。大量吸收外资而导致GNI少于GDP是我国必然经历的一个发展阶段,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我们现阶段在利用外资方面存在重“量”轻“质”的问题。因此,在利用外资方面关键是把握质和量的协调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的战略调整和国家的经济安全。
  (三)反垄断法规及其相关规制是产业有序发展的制度保障,避免公共权力寻租行为的泛滥,有助于塑造政府的良好声誉和形成稳定的市场预期
  现行有关并购的立法存在的问题很多,主要表现在:的效力较低;立法内容不完备;现有的法律规范之间相互矛盾,缺乏协调性;现有的立法规定过于简单,缺乏可操作性等等。像外商投资企业的国民待遇、出资比例、出资方式、增资扩股、审批制度、上市公司并购中的中小股东利益保护、国企职工权益保护、国有资产保护、反垄断认定等敏感问题,都需要尽快制定出台符合中国当前国情的外资并购立法,有必要在立法层面上加快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
  
  三、制定和实施有差别的行业并购策略
  
  “十一五”时期要进一步加强对来华外商投资的产业与区域布局引导,制定和实施有差别的行业跨国并购政策:第一,对大部分竞争性的行业,应放开对跨国并购的各种限制,包括股权比例、并购方式等。这样,有利于行业提高集中度和竞争力,改善行业的企业组织结构,从而增强企业的竞争实力。第二,对存在明显规模经济的工业行业,主要是重工业产业(汽车、重化工业等),应有步骤地放开对跨国并购的限制。由于这些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如果外商所占比重过大,将不利于我国的产业安全,并可能造成利润转移,对国外技术的依赖性加大。因此,在放开跨国并购限制的政策上应考虑我国企业竞争力的增强,使政策放开的程度与自身综合竞争力的增强同步。第三,对服务业的跨国并购,应采取较为谨慎的态度。
  还要正确处理利用外资与国家经济安全的关系。把握好开放的进程与力度,加强对外资对我战略性产业进行投资的风险评估,加强日常信息搜集与统计工作,监控可能发生的风险。我国政府已经越来越重视国家经济安全,如,有关外资并购的法规中,已将国家经济安全作为审查并购的一项标准,但尚未准确定义,评估对国家经济安全影响的程序也还不够明确。总之,要深入研究和正确评估外商投资对经济安全的双重影响,充分发挥其对转型经济的正面作用,防止或及时遏制其负面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