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关键词:增长 经济增长方式 观
论文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多年的高速增长与快速发展,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及人均GDP都较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迄今为止,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仍然以粗放型为主。我国能否在经济总量不断增加的同时,实现质的提高和持久的发展,这关系着未来的经济前景,也将对世界经济产生重要的影响。目前,在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问题,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必须解决这些问题。
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多年的高速增长与快速发展,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从改革前(1953-1978)的6.1%,提高到改革期间年均9%以上;人均GDP增长率由改革前的4.0%,提高到改革期间的8%左右。尽管我国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济稳定而持续地高速增长。但是同时必须看到,迄今为止,我国经济增长仍然是一种粗放型的。因而,我国政府提出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经济增长,一般是应用于宏观的范畴,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由于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或效率的提高,使经济规模在数量上的扩大。或者说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产出量的增加,以价值衡量,就是国民生产总值从数量上的增加,即GNP或GDP的增长。经济增长方式与经济增长是联系在一起的。经济增长本身是一个客观存在的过程,经济增长方式则体现了人们对这一增长过程的总体特征的看法和评价。经济增长方式,在经济学上是指推动经济增长的各种生产要素投入及其组合方式,就是依赖什么要素、借助什么手段、通过什么途径、怎样实现经济增长。按照经济学的一般原理,生产要素的投入是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得产出。根据这一理解,经济增长类型的划分,主要依据经济增长的诸要素或因素(资本、土地、人力、资源、科学技术、产业结构、对外贸易、经济开放度等)的贡献大小及其配置。通过这些要素的变化,反映出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一定发展阶段所达到经济总量和经济规模的途径与方法。对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我国的一般理解是指:从以粗放型经济增长为主转向以集约型经济增长为主和从外延型增长转向以内涵型增长为主。
我国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中存在的问题
(一)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成本上升
近年来,东南沿海地区特别是珠三角、长三角地区土地和房产价格大幅上升,“民工荒”的持续存在及其引发的工资提高,都表明维持了多年的生产要素低成本优势正在发生重要改变。当然,低成本优势的削弱以至缺失将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我国幅员辽阔,地区间发展水平差异较大,还会有一些地区继续呈现低成本优势,一个较长时期内将保持多种竞争优势并存的格局。但从中长期看,低成本优势削弱后的调整不可避免,而受影响最大的将是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由于这些地区是我国最具活力,经济总量中比重最大的区域,因此,低成本优势削弱所引发的冲击将是全局性和基础性的。
(二)能源和其他重要资源、环境约束压力显著加大
一个时期以来,能源和其他重要资源的约束压力加大主要基于以下方面的原因:我国正进入一个化阶段资源需求量上升最快的时期,如果用一条曲线来表示,目前正处在爬升最陡的区间。过了这个阶段,需求量将会相对下降。
事实上,我们的资源利用效率不高,在许多方面浪费惊人。从资源投入与产出看,2004年,我国GDP按现行汇率占全世界GDP的4%,却消耗了全球8%的石油、54%的钢材、32.4%的水泥、10%的电力、19%的铝、20%的铜和31%的煤炭(中华工商时报2005年6月26日)。目前,钢铁、有色、电力、化工等8个高耗能行业单位产品能耗比世界先进水平高40%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矿产资源总回收率分别比国外先进水平低15-25和20个百分点。研究表明,如果在节能方面有重要进展,到2020年,我国的能源消耗可以从32亿吨标准煤降低到24亿吨标准煤,降幅达四分之一。
我国在许多资源禀赋上处于劣势,人均拥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人均资源短缺,主要矿产资源的人均拥有量相当于世界的平均水平分别为石油11%、天然气4.1%、煤炭86%、铁45%、铜26%、铝9.7%;我国的土地资源也十分紧缺,人均耕地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0%。这样无疑加大了我国在资源问题上的压力。资源压力加大同时,环境压力也在加大。环境约束压力的加强,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排放相应增加,2003年,我国工业和生活废水排放总量为680亿吨,化学耗氧量排放1334万吨,居世界第一;世界十大污染城市中,我国占6个。2005年年初,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公布了最新的“环境可持续指数”评价,在全球144个国家和地区的排序中,中国位居第133位。人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使环境正在成为体现生活质量的一种产品,人们对环境污染的容忍度降低,并且有意愿也逐步有能力为获得好的环境产品而付费。资源和环境约束压力增大带来了两个严峻挑战;在国内,能否通过改革和政策调整,建立起与我国的资源约束状态相对称的资源节约型经济和资源节约型社会;在国际,能否通过对外开放格局的调整,在互利共赢的基础上利用外部资源满足我国经济增长的需要。
(三)新增长点引致的外延扩张空间缩小
多年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依赖于需求的快速增长,而需求增长主要来源于几年一个轮次的消费结构升级所带来的消费和生产热点。由于后发优势的原因,与工业化先行国家相比,我国的需求结构一定程度上出现了“错位”,或者说“超前”。新一轮经济增长是由住宅、汽车、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通讯等拉动的。
上述几个因素从不同角度勾勒出推动增长模式转型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其中多数因素过去一直存在,但在近年的增长中显著加强了。我们面对的基本现实是,一个持续了多年的增长模式需要出现实质性改变。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对策
(一)树立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在资源严重约束条件下发展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唯一的出路。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必须摒弃传统的发展思维和模式,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要真正认识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关系。要解决我们现在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归根到底还是靠发展。但是,不能把发展简单地等同于增长。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没有经济增长谈不上经济发展,但增长并不必然带来相应的发展。
(二)完善财税政策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活动的质量和效益,是一个很大的目标和任务,这当中,深化财税改革,完善财税政策,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要完善预算制度,将所有政府性收入全部纳入预算管理统筹安排使用,接受人大和公众的监督。为了从根本上改变政府充当地方经济活动主角的不正常状况,必须从财力上防止上述不规范的政府行为的发生。实践证明,游离于预算统一规范管理之外的几千亿、上万亿元资金,其使用的不规范、不透明,不仅不利于政府转变职能,成为腐败的土壤,而且必然助长追求短期效益的粗放式增长。因此,必须深化预算改革,真正实现预算硬约束,使财政资金真正用于公共服务领域,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设立和完善有利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税收制度。至少包括以下几项:调整和完善资源税。开征资源税有利于抑制对矿产资源的乱采滥挖和掠夺性开采,有利于保护矿产资源,促进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但我国的资源税的征收存在不少问题。目前我国在矿业权取得环节存在大量无偿使用矿山开采权现象。因此,有必要普遍实行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并提高税率或补偿费率,运用市场机制促进资源的节约和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三)深化价格改革
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之所以难转变,是因为我国的生产要素价格和资源产品价格长期受国家管制,严重偏低。要转变增长方式和消费方式,必须积极推进生产要素和资源产品价格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状况和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形成机制,节约利用资源,提高效率。
调整过低的能源价格。国外有的经济学家曾对2500家公司做过一次研究发现,能源使用量的降低55%归功于价格调整的结果,17%是研究与开发的结果,还有12%则源于所有制形式的不同,其余则归结于所占份额的变化。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资源浪费和误置现象,原因在于价格过低,不能正确反映资源稀缺状况。国际上煤碳、石油、天然气的比价关系大体为1:1.5:1.35,而我国实际大致为1:4:3,煤价明显偏低。价格起作用的另一个结果是刺激供给和调整结构。
(四)发展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在技术层面上,是在传统工业经济的资本循环、劳动力循环基础上,强调自然资源也参与循环,循环经济的原则是“减量化、再使用、可循环”,在制度层面上,还需构建一种新的制度框架,将资源、生态环境纳入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中。
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可以通过一定的政策措施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一是加大循环经济理念的宣传力度,将循环经济意识成为全社会的各个地区、各个部门、各个领域以及所有人的共识。二是可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用立法的形式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早在1976年,美国联邦政府就制定了专门的《固体垃圾处理法案》,并要求各州制定相应的法规和计划,加强对废弃物的回收利用。日本政府于2000年6月出台了《促进循环型社会形成基本法》,此后,日本又制定了一系列具体,包括《家电循环法》、《汽车循环法》和《建设循环法》、《绿色采购法》、《废弃物处理法》等。
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型需要解决的问题当然不只是上述几个问题,但如果这几个问题解决得比较好,增长方式转型将会取得实质性的进展。为了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保持并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就必须面对并解决这些问题。
:
1.曹新.经济增长理论分析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0.7
2.张卓元.深化改革,推进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J].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2006.2
3.刘世锦.我国增长模式的转型压力与战略选择[J].理论动态,20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