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6-25
[关键词]科技水平;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方式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理论,也是我们一直坚持并遵循的真理。
关于生产力的决定因素,理论界有两要素论、三要素论和多要素论。两要素论认为,生产力是由劳动力和劳动资料两要素构成的;三要素论认为,生产力是由劳动力、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三要素构成的;多要素论在三要素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其他影响因素。“生产力的基本因素是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本文认为,科学技术在生产力中充当的角色与劳动者和生产资料不同,科学技术是劳动力和生产工具的灵魂,科学技术决定了劳动者的素质,决定了生产工具的水平,进而决定了生产方式。由于科学技术水平决定了生产力的水平,从而在生产过程中决定了各生产要素——劳动者和生产工具及劳动对象的组合关系,确立了生产关系的主要框架。
一、生产力水平是由科学技术水平决定的
亚当·斯密的《国民财富性质与原因的研究》的第一章是“论劳动生产力增进的原因并论劳动生产物质而然地分配给各阶级人民的顺序”。他把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作为开篇的主题,可见对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视。生产力是由劳动者和劳动工具构成的,这是不容置疑的。但生产力水平是由那些因素决定呢?“有了分工,同数劳动者就能完成比过去多得多的工作量,其原因有三:第一,劳动者的技巧因业专而日进;第二,由一种工作转移到另一种工作,通常须损失不少时间,有了分工。就可以免除这种损失;第三,许多简化劳动和缩减劳动的机械的发明,使一个人能够做许多人的工作。”“一切机械的改良,决不是全由机械使用者发明。有许多改良,是出自专门机械制造师的智巧;还有一些改良,是出自家或思想家的智能。”亚当·斯密在1776年就指出了劳动者的能力是由劳动者掌握的科学技术知识决定的,生产资料中的劳动工具的能力也是由生产工具的科技含量和水平决定的。
从人类社会的发展来看,人的劳动能力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逐渐增强的。原始社会,人们只能从事简单的种植业和饲养业,所摄取和消费的几乎都是自然的直接产物。这是自然经济阶段的显著特点。到了商品经济阶段,人们已经把自然中的物质经过很多道工序的加工,有许多是已经改变了原来的物质性质后被人们所消费的。人类的生产能力的发展,是人掌握了更多的科技知识,并创造出相应的生产工具的结果。如发现蒸汽可以做功,便根据热能向动能的转化原理,制造出了蒸汽机。蒸汽机使生产的能力远远超过了人的自然体力,为大机器生产提供了动力。蒸汽机带动了大机器的发展,进而大机器代替了手作坊。大机器使生产规模有了质的飞跃,各行各业的大机器生产都成为可能,从而以产业链为主线的生产便开始聚集、集中起来,形成生产规模化。机出现后,人们的生产手段开始智能化,而电脑和机器的结合则构成了自动化的基础。电脑扩展了人脑,动力机械代替了人的体力劳动,化学能、核能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人可上天,到其他星球;也可人地,开采地下矿藏,标志着的人的生产能力又一次质的飞跃。生产力的几次飞跃性发展都是科学技术有突破性进展的结果,都是人们掌握科学技术并制造出相应技术含量的工具才得以完成的。
科学技术应用到生产实践中,使人们改造世界的能力有了质的进步。人的生产能力就是科学技术凝结于人的大脑中,体现在生产工具上,所形成的对自然的改造利用能力。
二、劳动者能力是科学技术的表现,科学技术是生产工具的灵魂
人是客观的生物体,人有别于一般动物,成为生物界的主宰,不是因为人类的体力有多么强大,而是因为人具有科学技术的发现发明能力,并能用语言、文字沟通传递,流传给后代。科学技术上的任何发现和发明都是在已有的知识和科学文化积累的基础上进行的。人的头脑对已有的科学知识及科技实践进行综合分析,寻找出新的和解决问题的新途径,这种创造性思维过程就是人类智能的工作过程。无论是思维的基础,还是思维的过程,以及所创造出来的结果,无不以科学技术知识为本源,从这种意义上,可以说科技知识是人的头脑的智力工作的全部内容。人的肉体头脑只是一个具有高级思维能力的生物体,这个生物体的工作对象是客观世界,工作过程是运用科学技术知识进行逻辑思维、推理、判断,思维工作的目的是发明新的科学技术,寻求新的科学规律和技术途径。科学研究是科技知识的推演过程,科学研究的结果是发现新知识、新途径,并进一步丰富科技知识,发展科技理论。实践是科技知识发现的来源,将以往的知识理论应用于实际是发现新理论的必由之路。人的脑力就是人脑将科技知识应用于解决问题的能力,科技知识是人的脑力工作的工具,人的劳动就是应用科技知识的过程,应用的同时还能发现新的科技知识。
生产工具是人们应用科学技术知识创造出来的帮助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手段,是发明者运用头脑中的科学知识设计和生产出来的;或者说,发明者必须先具备制造工具的科技知识,才能创造出这些工具。工具是人的脑力和四肢的延伸,如工具可以使人的行走速度加快,电脑可以扩展人脑的记忆空间和思维速度。这些工具的制造,无不渗透着科学技术。工具的实质是科技知识和物质结合的产物,使物质具有协助人类工作的能力,加深加大了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力度和强度。生产工具是科技知识的外在物质表现,代表着生产力的水平,是生产力水平的标志。
只有掌握了科学技术的劳动者,并使用凝结着科学技术、具备了一定生产功能的生产工具,才能完成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形成现实的生产力。
三、科学技术决定着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
“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即保证自己的生活的方式的改变,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马克思提出了生产力决定生产方式、生产方式决定生产关系的基本原理。“技术关系是所有制关系赖以建立、发展、变更的基础,因而也是整个生产关系的基础”;“生产者之间的技术联系决定着生产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于金富直接把技术关系定义为生产关系的决定者。
本文从时间的横断面来研究有代表性的历史时点上的生产方式和科学技术的关系。
首先,我们考察农业一封建社会。在经济发展阶段的划分上,我们把封建社会及以前称为自然经济阶段,把资本主义社会以后称为商品经济阶段,这种划分是以生产力发展水平为依据的。在自然经济阶段,人们以种植业为主。人们遵循植物和动物的生长规律,通过简单的种植和饲养使农作物和动物生长和繁殖下去,依赖植物和动物的生长规律而获得农产品和动物的肉或皮毛。这时,人们基本上是靠天吃饭,只能倚仗于自然条件进行生产,自然条件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使用的工具也主要是牲畜或人们手工制作的简单工具,如犁耙、镰刀等。少量而粗浅的知识、简单的工具再加上土地就可以进行农业生产了。这种知识层次和知识结构决定了种植和养殖是当时主要的社会生产活动,而且一家一户就可以完成这个生产过程。种植和养殖主要是依靠土地来完成的,土地在生产中起决定性作用,土地的所有者是生产的决策人,掌控着生产活动的主导权,他们遵循收益最大化的原则,决定是自己雇工耕种还是租给农民耕种,这形成了农业一封建式的生产方式。
其次,我们考察资本主义社会。第一次产业革命后,以蒸汽机和飞梭为代表的大机器工业出现了。人们运用科技知识发明创造了大机器,大机器的强大生产能力,让人们选择了大机器,抛弃了手工业。大机器出现后,在生产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大机器,大机器是生产的主力军,而相对于大机器而言,劳动者只处于附属和次要地位。在高额利润的驱动下,资本家大量投资购买或建设大机器生产线,其投资效益主要取决于大机器的生产性能。作为资本的所有者,资本家是生产的主导者,他们遵循利润最大化的原则雇佣劳动力利用大机器进行大规模生产,形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计算机出现了,自动化生产线成为生产的主要手段,这需要更大的资本投入来构建生产流程。此时,单个资本已无力承担如此巨大的投资和承受极大的投资风险,于是,股份制和国家垄断投资的方式逐渐发展了起来。股份制使资本从个人手中向股份公司集中;国家利用政府职权出资进行大规模、多学科、跨部门的联合生产,形成国家垄断。大股份制和国家成为生产的决定力量,决定着生产过程和生产方式。不可否认,正是在科技进步的作用下,生产的决定性由原来的个体资本家向社会和国家转移,形成了股份制企业财团和国家在生产中的决定性权利和主导作用,形成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由此可见,科学技术决定了生产方式,生产方式决定了各生产要素所有者的地位和分配关系。 四、科技水平是衡量生产力阶段的重要尺度
科技发展水平是划分生产力发展阶段的重要依据。以科技发展水平为依据,传统农业和分属于不同的生产力发展阶段。农作物是界中的原生物种,植物自身的生长规定着它的生长过程和条件,依赖植物自身的生长规律从事农业生产是自然阶段人类生存和繁衍的唯一选择。在科技水平十分低下的条件下,人们没有能力改变植物的生长规律(当然,随着基因工程的发展,人们可以人为地创造出植物的新物种来,其生长规律也可人为地设定),只能种豆得豆、种瓜得瓜,而不知何以种豆得豆、种瓜得瓜,更无法想象种“豆”可以长出“瓜”来。人们努力改变的只是它们的外界生长条件,使“豆”和“瓜”长的大一些。在这种对技术知识的粗浅认识和简单应用的自然经济阶段,生产的效能十分低下,产出极为有限,只能自给自足,勉强维持生计。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步入了工业社会时代。大机器的强大的生产能力是人的体力所无法比拟的。大机器的广泛使用,使得社会产品日益丰富,也使得人们的生活质量发生了质的变化。工业化更是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追根溯源,这是人类科学技术水平的一次质的飞跃的结果。
工业可以创造出新的物质,或者说工业改变了许多物质的性质。如钢铁。人们运用科学知识,发现自然界中大量存在的某种氧化物——铁矿石,通过冶炼,可以转化为钢铁。这就改变了物质的原来的自然属性(分子状态改变);相对于铁矿石来说,钢铁是一种新的物质。这种创造过程是按照人的主观意愿进行的。
展望未来,如果科学研究有了突破性进展,如基因工程、新材料技术研究实现突破,那么,人们就可能完全按照人的主观意愿去改写基因,改写分子排列次序,创造出具有特殊功能的新植物、新生物、新材料。在农业生产领域,将使农业的生产方式实现一次质的飞跃。我们可以想象,届时可能生产出重达几公斤一粒的大米;可以培育出与人体器官相互替代的动物新品种;可以把农业变成了动植物工业,实现工业化生产;可以按人的意愿控制动植物的种类、功能、生产周期、生长条件等。可以预期,这是农业发展的大方向。
上自然经济条件下的农业、现代工业,以及未来的基因工程基础上的农业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不同阶段的产物,应分别研究它们的生产关系的历史演变,对比在生产过程中生产力水平对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及发展规律,确定各种要素的所有者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各种要素的所有者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要素所有者之间的权利和分配关系,即生产关系。
五、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我国现有农业科技水平下农业生产方式的最优选择
可以依据科学技术决定生产力、生产方式及生产关系的理论对当前农业的生产方式及生产关系做出解释。中国目前的农业科学技术处于一个什么样的水平,这是我们首先必须认清的。中国是脱胎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落后国家,是农业人口占多数的农业国。从总体上看,中国的农业生产还处于以人力、简单农具和简单机械为主要生产手段的落后状态。劳动力中大部分人基本上属于体力型和经验型农民,不具备现代化大生产所需要的初级技术能力。农民们以家庭为单位,使用简单的生产工具,通过世代相传或相互传授而掌握的初级的农业生产知识,在土地上进行简单的种植和养殖。在这样一种条件下,以什么样的生产方式进行农业生产才切合我国农业、农村以及农民的实际,才能充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决农民的温饱、全国的粮食和副食供应问题,是我们必须面对和认真研究的重大课题。毋庸置疑,在逻辑上,应该在现有的条件约束下,以效益最大化为选择的原则;对于单个生产单位来讲,即应以生产量最大化为选择的标准。然而,以何种途径实现产量最大化呢?中国农民自己选择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即把农业主要生产资料——土地,承包到农民家庭,以户为单位从事农业生产。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得以推行并能够取得巨大成功的真正原因在于其适应了现阶段我国农业的科学技术水平。即农业耕种技术的科技含量较低,对劳动者知识与技能的要求不高,生产工具比较简单,生产所需资金也较少。粗浅的农业知识与技能、简单的生产工具、少量的资金,再加上拥有土地的使用权,就基本具备了农业生产的条件。在此基础上,赋予农户对等的收益权,即以家庭为单位赋予农民最终的剩余索取权,就可以极大地调动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因此,现在我国实行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现有的农业生产条件下发展农业生产、充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实现农业收益最大化的最佳途径。
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生产力各要素中把科学技术列在了首要的地位,这里面包含着深刻的对社会发展真谛的思考,也可以从科学技术决定生产力上做出诠释。
下一篇:提高农民消费质量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