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区”经济、社会、生态统筹协调发展研究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6-25
关键词:“首都区”;统筹协调发展;区域发展一体化
一、京津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版图形成了三个巨大板块:以广州、深圳为中心的“珠三角”;以上海为龙头,以苏锡常宁等苏南发达地区为一翼和以杭州等浙东浙北发达地区为另一翼的“长三角”;以北京、天津为“双核”发展的环渤海地区。在“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区域内部的产业整协和优势互补的整体发展格局。反观京津地区,由于缺乏可持续发展的整体思维,区域之间合作困难,难以形成一体化发展格局,面临一系列矛盾和问题:
(一)产业同构,优势难以互补,不能形成一体化的发展格局。虽然国务院对《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与《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已做出批复,对北京城市定位为“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对天津市定位为“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和生态城市”。从城市规划的角度看,京津有了各自清晰的角色定位,在功能上也有明确分工,这有助于两个城市的协调发展。但由于体制和制度的原因,京津之间的竞争并没有缓和。如,在北京已重新定位城市职能并逐步将一些重外迁的同时,却迅速使“北京”建成投产,在出租车市场上一举击退来自天津的汽车。这种竞争还蔓延至相邻的河北省。在京津角力下,河北省出现了南北分隔乃至分割的现象。北京和河北联合共建京唐港、神华集团和河北共建黄骅港(现沧州港),对天津港的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唐山和天津的产业结构也严重同构,特别是传统产业高度重合,天津的四个主导产业(化工、港口、机械、高新产业)中,有三个与唐山重合。
(二)经济与社会发展失调,发达的京津“双核”与环绕京津的“贫困带”并存。据亚洲开发银行公布的《河北省经济发展战略》中称,河北省与京津接壤的32个贫困县,贫困人口达272.6万人,形成“环京津贫困带”。发达的京津城市与落后贫困的周边地区同时并存,城市发展的强劲势头不能向周边地区辐射。相反,由于京津等地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聚集效应,使周边地区的资源与要素不断涌入,导致整个区域呈现一种“孤岛式”的发展态势。
(三)生态脆弱。京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不能离开广阔的腹地。如,京津的电力有1/4来自内蒙古,煤主要来自晋陕蒙,天然气主要来自陕北。按照“生态足迹”分析,京津地区一刻也不能离开晋陕蒙。不仅如此,晋陕蒙地区构成京津地区天然的生态屏障。据称,肆虐京津地区的沙尘暴每六粒沙子中就有一粒来自于库布齐沙漠。在京津地区的上方,腾格里沙漠、毛乌素沙地、库布齐沙漠、浑善达克沙地、巴丹吉林沙漠、科尔沁沙地等一字排开,严重威胁着京津地区的生态安全。可以看出,京津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晋陕蒙的广阔腹地。
(四)天津滨海新区建设缺乏必要的外部支持。按照国家的设想,要把天津滨海新区的发展纳入区域及全国的战略进行统一考虑;要统筹安排天津滨海新区发展中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环境的营造及关系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建设项目和相关事项;组织研究相关的政策,一些重大的开发开放措施,可在滨海新区先试先行。然而,滨海新区建设虽然如火如荼,但并没走出开发的地域限制。
二、发展“首都区”的意义
构建以京津为核心、以河北为自然延伸、以晋陕蒙为广阔腹地的发展区域,这就是“首都区”。首先,“首都区”的核心是北京和天津。把天津纳入“首都区”的核心区域,可使天津滨海新区成为“首都区”开发的重点区域。其次,把河北省纳入“首都区”,使其成为京津地区经济发展的自然延伸区域,以承接京津地区的产业转移。再次,促进形成天津港、秦皇岛港、沧州港、曹妃甸港等港口的分工与协作,支撑起“首都区”的开放和发展。最后,把晋陕蒙纳入“首都区”,从主体功能区的协作上构建“首都区”可持续发展的能源保障和生态屏障。
“首都区”是从区域主体功能综合角度提出的新概念,它不是行政区划的简单拼凑,虽然没有清晰的行政地域边界,但却具有整体性、主体功能互补性的特点。 “京津冀区域一体化”、“环渤海区域”等提法和思路出现很早,但因种种原因,导致区域之间的竞争大于协作,徒有地域相邻的便利条件,却远未形成分工合作的一体化格局;各地区都以自身的为目标,忽视资源和环境问题,甚至不惜以邻为壑。其原因在于过分强调行政边界,漠视相邻主体功能区间的内在联系;片面倚重政府行政推动力来实现区域融合,忽视微观主体的力量和市场机制的作用。致使近年来出台的许多区域发展政策形同虚设,不能起到调节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面对这种形势,必须创新理念、拓展思路,要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审视“首都区”问题的实质,提出切实可行的思路和对策。
区域一体化其实是在更广范围内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是对区域资源利用的重新整合。区域产业集群的出现及区域城市群的形成,客观上超越了既有的行政区划约束,区域资源的流转和集中也超越了行政区边界。因此,区域一体化并不是相邻行政区间的“拉郎配”。“首都区”经济、社会、生态综合统筹协调发展,一定要超越既有的行政格局,不同层级城市和地区要按照主体功能区之间的内在联系,塑造地区专业化分工体系,促成区域间建立互动合作机制。
三、实现“首都区”可持续发展的思路
要实现“首都区”可持续发展,必须在京津已有功能定位基础上整合产业集群分工体系,构建“滨海新区——天津——北京”轴状延伸的城市布局。真正树立滨海新区是“首都区”有机组成部分的全新理念,北京应全力投身于滨海新区的开发和建设,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北京在区域发展中的主导地位。天津要打破滨海新区只属于天津的认识局限,充分认识到滨海新区是“首都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强化滨海新区的经济辐射力与吸引力。按照主体功能区划的要求,向晋陕蒙腹地拓展生态屏障等主体功能区的支撑空间,探索不同主体功能区之间的关系机理,构建“首都区”不同区域之间合作与互动的良性发展机制。
(一)在区域空间格局上,要协调和促进“首都区”的区域一体化发展。既要形成地域专业化分工体系,又要构建不同功能区之间的协调机制。明确不同主体功能区之间发展的内在联系,实现各功能区之间的优势互补。要打破行政区域的限制,依据市场经济的原则进行资源整合与协调,实现区域生态互补、资源互补和经济互补,还要从实现“首都区”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探索建立区内各不同功能区生态补偿机制。
(二)通过滨海新区的改革示范作用带动“首都区”的有序发展。既要在改革效能上克服行政为主的体制束缚,也要借助滨海新区的崛起,融通北京——天津“双核”的行政架构。通过统筹规划,更好的发挥北京和天津在“首都区”中的“核心”作用。其中的关键是把滨海新区看作是整个“首都区”发展的龙头,赋予其先导示范的功能。
(三)打通“首都区”内京津冀与晋陕蒙的功能联系。理清各主体功能区之间的互动合作关系,解决环京津发达地区的“贫困带”问题,改变现有“发达的中心城市、落后的腹地”局面,实现“首都区”社会、经济、生态的统筹协调均衡发展。晋陕蒙为“首都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发展的潜力与空间,关键是要根据资源禀赋、发展基础、区位竞争力、环境承载力等诸要素,实现区域的产业空间再造和创新,从而增强“首都区”可持续发展能力。
上一篇:后奥运效应及其对策研究
下一篇:西部地区科技发展的现状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