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的多维视角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孙 辉 时间:2010-06-25

  摘要:在构建和谐社会、节约型社会过程中,循环作为新的理念、新的经济形态,符合观,有利于可持续发展;不仅改变着生产、增长模式,还与每个人的日常行为息息相关。作为新的经济形态,循环经济不应仅仅局限于生产领域、资源领域,而且也包括了循环农业经济,涵盖着人们的日常消费行为,使循环经济渗透到经济领域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根据国情需要,节约资源、改变传统效益观念、突出环境和节约意识,并以法制为保障,方能真正实现循环经济目标。

  关键词:循环经济;资源;节约
  
  在党和政府倡导建立节约型社会以来,节约经济、循环经济一直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课题。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循环经济给予了较大的关注,且主要集中在资源、环境、节约、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等层面。由于循环经济涉及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探讨循环经济既应在宏观上深化认识,还应关注微观层面的内容;既要关注资源的节约与循环,也应转变相应的效益观和经济增长模式。此外,循环经济还必须成为国人日常生活的新理念,在生产、生活、消费等各个环节落实循环经济,循环经济目标方能得以实现。
  
  一、循环经济的多维视角
  
  无疑,循环经济之所以成为热点问题,首先是由资源问题的凸显性决定的。我国是一个资源消费大国,但同时又是一个人均能源总量并不高的国度。实现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如何不受资源制约,的确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时下,经济增长与资源、能源之间的供需矛盾实际上并未得到真正缓解,环境和资源将承载发展带来的更大的压力。这种压力既是施加给生产、生活的压力,也是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压力。这种资源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将随着资源总量的日益减少而变得日益突出。循环经济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推向前台的。“循环经济是运用生态学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范式,其实质是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实现最大的社会发展效益,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1]
  1.循环经济是新时期、新形势下一种新的发展理念,是对传统的经济观念、资源利用模式的重大变革。和实现节约经济目标、建构节约型社会一样,实现循环经济目标侧重需要解决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思想认识的。其中不仅包括了对循环经济的正确解读,而且应使国人认知循环经济是国情的迫切需要;既涉及国家利益,也涉及个人利益。二是具体实践操作环节的落实,即如何推广、创新各种循环经济的技术等。尤其应当重视的是,循环经济是科学发展观内涵的应有之义。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强调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持续发展,特别是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将促进人与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循环经济是以生态价值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的先进经济模式。其核心是资源的节约与循环使用,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益;其目的是节约资源、提高效益,减少环境污染、生态退化,是对传统经济模式的一次巨大变革。”[2]这种变革一方面改变着传统经济观念,另一方面也势必波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进而促进多层面的社会变革。
  2.循环经济的核心内容与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并行不悖。首先,作为一个经济系统,循环经济目标及其实现已经体现出了“人本经济”的要求,即人在这个系统中将发挥决定性作用。其次,循环经济理念及其落实的积极后果应是造福当代,惠及子孙。所要实现的效益目标既是当代的,也是长远的。或者说,循环经济既应满足当代人的欲望、需求,也要顾及不牺牲后代人的利益。所谓“代际公平”,实际上体现了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层面的影响和意义。在以人为本的社会里,各种经济理念的提出,各种经济模式的出台,都应考虑到人的各种利益和需求。推进循环经济的出发点、立足点依然是以人为本,发展循环经济的终极目的是为了提升人的生活质量和生存质量,但前提是实现发展的可持续性、资源利用的可循环性等。生产者不仅要追求经济效益,更需要将与人民大众密切相关的生态环境效益作为发展目标;不仅要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而且通过循环经济的建构进一步改善生存条件。
  3.循环经济是一个涵盖非常宽泛的概念,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循环经济目标的实现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例如,在解决了认识和观念上的问题后,许多相关技术层面的问题也需要与之配套;某种意义上讲,循环经济也是节约经济的一部分,需要通过各种媒体和宣传,大力倡导节约意识。推进循环经济时,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是循环消费,即我们不仅倡导产生实现“绿色”和循环,也应倡导人们消费过程中的“绿色”和循环。如果说宏观的循环经济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存在一定距离的话,那么循环消费则直接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消费行为、消费理念息息相关。也就是说,推进循环经济过程中,对于个体消费者而言应有“循环消费”意识和资源节约意识,如在个人消费时,既顾及到消费行为与资源之间的关系,还应考虑到废弃物品的资源化问题;既满足个人欲望和需求,也关心对环境能否造成负面影响。建构这些意识一方面可以提高人们对循环经济的认识,并与日常行为相连接,另一方面则有助于循环经济目标的落实。对生产而言,则不仅需要对资源实现“绿色”利用,而且应尽最大可能对资源实现循环利用,如所谓“三废”的回收利用等。从资源消费的角度考察循环经济,我们认为有两个重要问题需要注意:一是消费行为、生产过程中的资源意识;二是消费行为、生产过程中节约意识。从宏观资源角度上看,个人或群体的消费行为也属于循环经济的组成部分。任何形式的消费行为,都涉及对资源的使用,因此消费行为必须纳入循环经济的视野,在倡导适度消费、合理消费、理性消费时,还应强调消费行为与循环经济的关系。如在消费时有意识地考虑到资源的回收、利用;选择消费方式时,以资源的节约和可再利用、再回收为基点等。
  4.循环经济与人们的消费行为联系在一起,也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也就是说,以循环经济的多维视角考察,循环经济不仅关涉可持续发展观、科学发展观,而且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行为密切相关。落实循环经济发展战略过程中,人们常常从微观视角强调企业应节能降耗。但循环经济并不仅仅是某个企业、生产经营单位的行为,而且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必须使国人认识到,循环经济是全民参与的经济。据此,我们有理由认为,循环经济的微观视角在于个体行为人的各种经济行为。无可置否,时下国人的节约意识、循环经济意识相对比较薄弱,甚至漠视资源、环境等与个人休戚相关的问题。因此,有计划地开展节约经济、循环经济教育是非常必要的。论及节约经济时人们见仁见智,但归根结底一定是资源的节约。人永远是资源消费的主体,对人的日常行为应当有资源意识的诉求尽在情理之中。
  实践中,资源的“再利用”、“可再利用”一直是人们热衷讨论的话题,我们的生产企业资源“再利用”率不高、浪费惊人也是现实。日常生活中,许多商品、产品的包装不仅可以再次利用,有些甚至可以重复使用许多次。但由于种种原因,这种可重复利用的各种资源在我国——一个人均占有资源并不高的国度里重复利用率并不高,废弃物转化率也比较低,这些问题一直为舆论、媒体所普遍关注。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技术难点,而在于人们的思想观念中资源意识阙如,节约意识的淡漠。比如,各种垃圾的分类处理,以便资源重复利用,本是一个不需要过多深入说明的简单问题,但在全国大多数地区、社区却难以落实到人们的行动中,大多数人还意识不到“垃圾是放错位置的资源”,公众参与意识比较薄弱。现实告诉我们,循环经济需要营造相应的环境氛围,宣传教育肩负着“将循环经济的理念贯穿到公民的日常生活当中,提倡绿色消费和适度消费,鼓励优先购买绿色产品和循环再利用产品,拉动绿色产品的生产及废弃物的循环利用,促进公民节约利用水资源和水的循环利用及垃圾的分类,提高全民资源节约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等艰巨任务[3]。循环经济的建构需要国人真正树立节约意识、“循环意识”。

  针对传统化时代工业“两高一低”——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的发展经营模式,循环突出的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表现为“两低一高”——低开采、低排放、高利用,使各种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把经济活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符合持续发展原则的经济运营模式。“根据可持续发展理念,必须建立循环经济和社会体系,其核心是实现资源包括二次(再生)资源的综合利用,使静脉产业和动脉产业一样兴旺起来,以寻求一条与地球储备相协调又能改善生态环境的生产、消费、生活方式,以及废弃物有效利用的途径,这是21世纪发展的战略问题。”[3]实际操作过程中,循环经济所遵循原则即是人们反复强调的3R原则[3]。一些学者论及循环经济时,侧重强调节约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强调循环经济的特征在于废弃物的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无疑,此处提到的“三化”的确是循环经济的重要特征和核心内容。但我们也认为,除了“三化”之外,我们还应在“循环”二字上多动脑筋,使循环经济在实践中真正实现“循环”,如资源的节约与重复利用等。此外,循环经济还应有更深层次内涵,不仅应对资源合理利用,而且还应通过循环经济实现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因此,实现循环经济的终极目标,“三化”只是核心内容,不是全部内容。
  提及“两高一低”不仅是循环经济的要求,还涉及经济增长模式问题。显然,节约经济、循环经济的提出已经否定了以资源、环境为代价的增长模式,进而通过循环经济改变经济增长模式。援引国家发改委马凯主任的话说,循环经济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模式的根本变革[4]。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已为人们所认同,新的经济形态必定对增长模式产生新的诉求。所谓“循环”指的是,作为新型的经济形态不同于传统的“单程经济”,而是一种反馈式的、循环式的经济运营模式。当然,涉及发展、效益与资源之间的关系,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是资源的“零消耗”。这便是循环经济所涵盖的另一个核心问题,即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
  
  二、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
  
  鉴于循环经济的重要意义,有学者建议“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规体系,依法推动循环经济发展”[5]。也有学者建议,出台符合国情的循环经济法,将循环经济纳入法制化轨道。这种认识一方面强调了循环经济的重要性,旨在说明循环经济也是法制经济,使生产经营者依法生产经营,另一方面,也强调了循环经济需要规范和指导。结合中国国情,以及中国绝大多数生产、生产经营者对价值、利润追求的现实,通过立法、法律手段解决循环经济问题是非常必要的。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是,生产经营者在追求利润指标时,数量、数字的首要地位似乎无可动摇,相对却不关心排出多少废弃物,甚至不考虑对环境到底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如果不采取硬性的规定,这样的生产经营者对任何循环经济都是漠不关心的。循环经济强调生产过程中废弃物排放是受到各种限制的,追求的目标是越少越好,最佳状态是“零排放”。无疑“零排放”应成为我们追求的理想状态,但朝着这个目标努力过程中,必须通过法制法规规范生产经营者的生产行为,并使其各种生产行为受制于循环经济的要求,使生产经营者牢固树立资源、环境观念。因此,建构循环经济离不开法制,更离不开法律的规范。法律对循环经济的促进作用恰在于此。
  发展循环经济还应改变生产经营者的效益观。传统的生产经营者效益观是单一的、不全面的,即侧重突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根据循环经济的要求,各种社会生产不仅要顾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还应强调环境效益和资源效益,不能让传统的效益观阻滞循环经济发展。这意味着循环经济是一种涉及生产各个环节的综合的经济系统。根据循环经济的要求,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生产经营者的效益观,或者说我们应确立新的效益观。对生产经营者业绩的评估,既关注其对资源的占有、损耗,也关注其对环境的损耗。环境效益、环境评估应成为各种社会生产的重要评估标准。换句话说,无论什么效益,如果离开了环境效益都是不可取的效益。有学者特别强调,环境经营是“循环经济的核心”[6]。因此,实现循环经济目标,不仅需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而且还应适时转变经济效益观念、环境观念,尤其应当认识到,循环经济是环境友好经济、清洁经济,因此,应设计、推广新的清洁生产、消费模式。学术界、理论界的各种论述已经揭示了循环经济与环境之间的辩证关系,阐明了循环经济与环境之间关系的重要性。
  循环经济既然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那么其涵盖领域必定是宽泛的,不仅可以应用于工业、社会生活,也应关注农业,即在农业生产领域推广循环经济。比较而言,人们在讨论循环经济时,对工业关注相对较多,涉及农业较少。在循环经济框架内的循环农业的基础是生态农业。在许多地区,由于生态农业的发展,人们正在逐步告别“石油农业”(最典型的是无农药农业),形成所谓“立体农业”。这种“养、种、植”一体化、相互综合利用的、链条式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实际上已经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农业循环经济。当然,因为国情原因(如土地经营分散等),这种有了成型经验的生态农业的推广还需要时间。但以此为起点,建成生态村、生态区、生态县还是可行的。此外,循环经济对于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缓解资源约束的压力也是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径。因此,离开了农业循环经济,循环经济至少是不完善的。
  循环经济的发展与目标建构还需要政府加大投入,给予政策上的扶持,要结合节约经济优先发展循环经济,更离不开政府的宏观调控。同时,政府主管部门还应建立硬性的约束机制,制定新的评价标准,用“看得见的手”制约、限制高能耗、高污染生产部门的发展,为循环经济创造优化的制度环境。循环经济对规模经济有相应的诉求,“规模经济是企业实现资源消耗减量化的重要手段,没有规模经济就不可能实现单位产出的资源消耗最小化。循环利用资源只有当规模足够大、排放的废弃物‘足够多’时,企业才具备独立对其进行循环利用的经济可行性。如果循环利用资源的规模达不到成本最小化,推行循环经济就没有生命力。”[7]
  循环经济是世界经济主流,是落实可持续发展、发展观的理性选择——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优化模式的理性选择。尤其是在像我国这样一个人均资源总量并不高的国度里,如何调节经济发展、资源、环境、人口之间的关系,实现和谐社会目标,大力倡导循环经济已是大势所趋,而落实循环经济的长远价值与现实意义必将为社会发展所证实。
  
  :
  [1] 宋殿清.科学发展观与循环经济[J].经济问题探索,2005,(10):110-112.
  [2] 黄慧筹.循环经济与价值转化工程[J].生产力研究,2006,(9):11-13.
  [3] 丁秋更.以循环经济理念,实现可持续发展[J].商场化,2006,(9):221-222.
  [4] 川化编辑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J].川化,2006,(1):1-4.
  [5] 徐志初.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J].天府新论,2005,(6):104-106.
  [6] 王守安.循环经济的经济学解释[J].理论参考,2005,(8):30-34.
  [7] 周林洋.循环经济与企业发展[J].金山企业管理,2006,(4):4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