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后地区发展县域经济的融资问题浅谈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杨俊峰 时间:2010-06-25

   摘要:落后地区的应当以县域经济发展为主,当前贷款难、融资难的问题已经成为困扰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的“瓶颈”,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很复杂,涉及国有银行、地方信用社,县级政府、县域经济实体等诸多方面。这一问题的解决也有待于国有银行、地方信用社,县级政府、县域经济实体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关键词:落后地区;县域经济;融资
  
  县域经济是县级行政区划内的区域经济,是国民经济中相对独立的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的系统,是县辖范围内经济活动的总称[1]。截至2002年底,我国共有381个县级市,1 478个县,116个自治县,49个旗,3个自治旗和2个特区、1个林区,总计2 030个县。另有830个县级的市辖区,不在我们讨论县域经济的范围之内。
  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改革开放,使我国国民经济获得了长足进展,县域经济更是成为了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20年来的发展,县域经济已经占据我国国民经济的“半壁河山”,其发展状况密切关系到经济发展的持续性,密切关系到中国改革的顺利进行。同时,县域经济的发展和改革还常常成为国民经济的改革和发展的试验场所,这是因为县域以及广大是传统计划体制的末梢和薄弱环节,旧体制较易从这里被突破,新体制容易从这里生长[2]。在一些沿海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已经成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主力军,例如,苏南和浙南今天的繁荣正是与当地的县域经济的高速发展离不开。而在经历县域经济的持续发展之后,经济发达地区经济的重心已经逐渐由乡镇、县域转向城市。
  因此,我们必须高度关注县域经济的发展、尤其是落后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落后地区要真正摆脱落后的状况,只有通过发展县域经济,从根本上增强该地区的经济实力。也只有在县域经济充分发展之后,县域经济中的发展最快的那些城镇才会因为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出现大量的人口、的聚集,城镇的各种建设才能有充足的资金作为保障,这些城镇,才能逐渐扩大城镇规模,吸纳更多的人口,最终成长成为城市。因此,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不仅是落后地区发展经济、摆脱落后局面的根本途径,也是落后地区推进城市化的必由之路。
  
  一、落后地区县域经济的现状
  
  金融是经济的核心,金融在经济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对于处于起飞阶段的县域经济来说,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但近年来,由于国有银行进行商业化、市场化改革,各银行纷纷收缩战线,基层银行普遍缺乏贷款审批权,县域经济资金资源严重不足。而遍布县域、农村的邮政储蓄,来自大中城市的医疗、收费,股票、债券市场,更是成为资金外流的巨大黑洞。广袤的县域经济和农村市场及中小企业就像嗷嗷待哺的婴儿,其启动、生存和发展的合理的资金需求从根本上得不到有效的满足。贷款难、融资难的问题业已成为困扰县域经济发展的最主要“瓶颈”之一。我们必须认识到,贷款供求矛盾得不到最终解决,融资难的现象得不到根本改变,县域经济就不可能得到快速的发展。
  落后地区县域经济由于处于起飞阶段,对资金的需求十分强烈。首先,在落后地区发展经济,必须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而结构调整的过程,如企业重组、安置下岗失业人员,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开展订单农业、发展特色农业等等,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其次,县域经济要实现快速增长,离不开民营经济的大力发展。民营经济要做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也有赖于金融行业的支持。第三,为了吸引投资,为了掌握高新技术,需要优化投资环境,加大引资力度,地方政府需要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这也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保证。
  而面对县域经济对贷款融资的越来越强烈的需求,金融行业对于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却在逐渐减弱。90年代中期以前,由于国有银行仍未实行彻底的商业化改革,地方银行与地方政府之间是上下级的关系,地方政府可以对国有银行进行强有力的干预,使国有银行的信贷投放符合当地政府的偏好,服从当地政府的意愿。因此,当时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大部分融资要求可以由国有银行的地方分支机构予以满足。而地方其他的信贷机构虽然也要受到地方政府的干预,但面临的主要压力由国有银行承担了,自身可以相对多地从事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业务,所以自身业务发展较快,从客观上很好的履行了金融市场对其定位的辅助国有银行的义务。但是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几大国有银行的市场化、商业化改革的深入,国有银行为化解金融风险,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减少和化解银行的不良资产以及为加入世贸组织作必要的准备,国家金融主管部门以及国有商业银行自身对金融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例如,国有银行地方分支机构的领导人完全由上级行任命,地方政府无权干预;贷款权上收:银行为防范风险,将县级基层行的贷款权全部上收到二级分行,采取一事一报的审批方法和中小企业贷款需求急、频率高、额度少的特点不符;这些举措虽然降低了不良贷款产生的可能性,但同时也使银行失去了很大的一片市场,更重要的是导致广大县域中小企业融资出现真空,严重的影响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与此同时,县域资金分流现象十分严重,更是给县域经济资金的供求矛盾、资金缺口雪上加霜。第一,邮政储蓄增长势头过快,成为县域资金主要的外流通道。而邮政储蓄只存不贷,致使大量存款外流。第二,金融机构的商业化、市场化改革,地方银行的存款多被上级行划走以投入到发达地区,落后地区的贷款需求难以得到满足。第三,由于近年来的医疗、教育产业化进程,使得人们对未来消费预期提高,当前消费欲望不足,大量资金集中到、大学的所在城市(这也是个宏观经济的问题)。第三,股票、债券市场的不断发展和银行存款利率的持续下降,以及人们投资理念的逐渐转变,致使一部分资金转移到了股票债券市场。
  
  二、落后地区县域经济融资难原因分析
  
  融资难,是落后地区县域经济长期难以得到快速发展的最主要因素。而造成落后地区县域经济融资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对于几大国有商业银行,从金融理论与实务来看,国有大银行并不是发展县域经济的合适的合作伙伴,其一,在没有做到真正的本地化之前,大银行缺乏对县域经济实体的了解和信任,因而无法对那些贷款申请者作出信用评价,直接影响到贷款的发放。其二,县域经济的经济实体绝大多数都是小型企业或农户,需要的贷款额度较小,但贷款订单数量较多,如果大银行涉及到这个领域来,势必大大增加银行的营业成本。从市场的角度考虑,大银行肯定更愿意向贷款额度大、贷款次数少、偿还更有保证的大企业投放贷款。其三,大银行的管理和业务制定比较死板,不适合于基层灵活、多变的贷款需求。其四,现行的国有商业银行的财务分账、分权制度决定了下级基层行的贷款能力很弱,而起初银行设立的为了避免不良贷款的贷款责任人制度无疑起到了矫枉过正的作用,银行业务员普遍存在一种恐贷、惧贷,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态,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投放的力度。
  除了国有商业银行之外,以各级信用社为代表的地方信贷机构,虽然在规模和服务水平上与国有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无法相比,但在为小企业提供信贷服务上却拥有信息上的优势。这种优势体现在:很多地方城市信贷机构是股份制或是股份合作制的,因此合作组织中的小企业之间会实施自我监督,这种监督往往很有效。再者,由于地方信贷机构的活动区域由于政策和自身能力的因素,往往局限在县域行政辖区内,与本地区的小企业容易形成长期的合作关系,对区内小企业的经营情况了解得更为清楚。但是从目前我国现实情况来看,国家关于基层的金融信贷服务的法规、政策尚不完善,对其发展缺少强有力的支持,其本身的能力也十分有限,不足以满足蓬勃发展的县域经济的贷款要求[3]。

  至于外资银行,由于其对的国情更加不了解,对贷款客户的信用要求更高,因此我们认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外资银行的触角不会深入到县域中来。
  对于县域经济本身来说,由于资金、技术、体制、政策等方面的原因,县域经济自身的十分缓慢,多处于艰难的起步阶段,而且由于资金、人才的不足,很难掌握高、新技术,这些都直接降低了机构对县域经济的还款能力期望。从市场的角度来看,金融机构肯定更愿意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回报率更高的地方和行业中去。作为县域经济主体的广大中小和农户,其承担风险的能力很弱,可以作为抵押的财产又很有限,小额贷款的相对成本又很高。而社会信用机制和机制的不完善、不健全,缺乏有效的制度规范和约束,地方政府主导下的企业改制中逃废金融债务的问题较为突出,在逃废债形成大量不良资产的同时,恶化了信用环境,并降低了金融机构的信贷投放能力,从而影响金融机构对县域的信贷投入。
  
  三、解决县域经济金融融资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县域经济融资困难的原因有很多方面,解决这种状况需要国家金融主管部门、各级地方政府、国有商业银行、县域经济实体本身的共同努力。
  1.地方政府和县域经济实体
  地方政府要针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正确认识当地的自身优势和劣势,努力培育高效的经济增长点,构建适应当地特色的县域经济框架。对于县域经济发展的远景规则,地方政府应根据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原则,不断推陈出新,千方百计为企业发展引进附加值大、科技含量高的高新技术产品项目,以赢得国有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青睐。
  作为县域经济主体的中小企业主管部门要从实际出发,制定一些切实可行、操作性较强的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技术人员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淘汰市场生命周期短、设备陈旧、效益低下的老产品,提高企业发展的综合素质,以取得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金的支持,宏观经济管理部门要加强与银行信贷部门的沟通,尊重银行信贷行为的自主权,主动为企业和银行牵线搭桥,在公平、公正、诚实信用的基础上获得银行部门的资金支持,从而为地方经济的全面发展创造一个比较宽松的金融环境。
  同时,地方政府要切实做好整治县域社会信用环境工作。社会信用环境整治工作既是当前县域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深层次解决贷款难问题的现实选择[4]。一个逃废债务成风、信用缺失严重的地方,经济不可能得到持续发展。要从根本上认识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营造适合经济发展的思想舆论环境、政策环境和融资服务环境,切实改善社会信用,为金融机构增加信贷投入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政府部门要转变观念,加快完善县域经济融资环境方面的法律、法规体系,规范社会信用,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采取切实措施坚决制止和打击企业恶意逃废银行债务行为,加大联合制裁力度,共同维护金融债权。为县域经济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金融外部环境。这是当前解决县域经济金融矛盾的一个极其迫切且十分关键的问题。
  还要完善融资抵押担保机制,解决中小企业担保、抵押难的问题。一是建立专门的具有法人资格的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基金或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二是切实改进社会中介机构的服务水平,通过地方政府督促有关部门简化抵押评估、登记、公证等手续,降低收费标准,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三是建立健全资产拍卖转让市场、产权交易市场,完善和解决抵押物变现困难的问题。
  2.国家金融主管部门和国有商业银行
  国有商业银行要切实改善和加强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服务。国有商业银行要转变观念,千方百计寻找新的贷款增长点,积极拓展金融服务领域,强化服务意识,把支持地方经济的改革发展和提高资产质量、防范金融风险有机地结合起来。国有商业银行要建立以责权利为中心的责任与发展激励机制,赋予县级支行一定的经营自主权,适度下放基层行贷款审批权,减少贷款审批环节。针对县域经济运行特点和发展方向,在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授权授信的基础上,根据县域经济发展的需要编制贷款营销计划,增强基层行对市场的反应能力,不断强化以客户需求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及时满足县域企业有效贷款需求加大对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切实缓解贷款难问题。
  完善信用评级制度,制定符合县域经济发展的评级办法。要进一步完善信用评级制度 ,根据县域经济的特点制定贷款准入标准,扩大贷款营销面。要适应中小企业和个体民营经济贷款的小额、零星、频繁的特点,探索建立适应小额零售贷款管理办法,简化贷款手续,减少贷款成本。在完善贷款操作过程中,要特别重视探索多种形式的抵押担保贷款品种。如可以根据贷款对象的产业特点确定适宜的抵押担保形式,对规模较小的民营企业实行联保等方式,对高科技中小企业则以专利权等无形资产作抵押的方式发放贷款等[5]。
  构建与县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金融组织体系。在加快国有银行改革,强化国有商业银行服务县域经济的功能的同时,应加紧培育地方中小金融机构来增强金融对县域经济的服务功能。一是借鉴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模式,接收国有商业银行撤离后的机构和人员,并让民间投资人以股份合作的形式加入,成立地方性股份合作银行。二是对信用社进行股份制改造,有条件的地方可成立农村合作银行,其性质也采取股份合作制,从体制上为农村金融机构更广泛地吸收社会资本金、增强服务功能创造条件。三是金融主管部门,中央银行要切实按照市场经济制定金融机构市场准入和退出规则。只要资本金、经营者资格及相关条件达到规定标准都可向金融机构参股,为地方中小金融机构的设立铺平道路。制定实施向县域经济倾斜的货币信贷政策。一是中央银行应适当增加经济欠发达地区人民银行的再贴现额度,增加再贴现种类,延长再贴现期限,用于扶持和引导辖内金融机构增加投入、拓展信贷市场;二是放松对地方中小金融机构经营业务的限制,如取消对农村信用社新增贷款额度中,必须按一定比例用于支农的要求。三是改革邮政储蓄的资金运行机制,减少资金外流。要适当收缩邮政储蓄在县辖区域的网点,适当抑制邮政储蓄规模的过快膨胀,缩小邮政储蓄转存和吸存之间的利差,引导邮政储蓄资金购买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或者将其以合理的价格转入县级或农村信用社,使分流的资金再回到县乡农村。
  
  :
  [1] 孙久文,叶裕民.区域经济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6.
  [2] 张超.关于安徽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1).
  [3] 张日新,云月秋.县域经济发展的融资困境分析[J].辽宁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1).
  [4] 贺勇.县域经济金融协调发展的难点分析及治理对策[J].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2003,(2).
  [5] 彭小建.县域经济中金融矛盾问题研究[J].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2003,(2).[责任编辑 陈丽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