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造船业竞争优势的动态演变及启示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王 兰 时间:2010-06-25

  摘要:韩国违背所谓的“比较优势理论”,在不具备初始资源禀赋的条件下成为世界造船业的第一强国,文章对此进行深入研究,并从中寻求对产业体系发展、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有益启示。

  关键词:竞争优势;动态演变;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一、引言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涉及到国民经济体系中的各个产业,需要统筹兼顾,互相促进,互相带动,协调发展。毋庸置疑,没有大规模和深度开发和应用的信息化,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产业体系;反之亦然。
  1973年,时属韩国现代集团的现代重工建造了第一艘大型货轮,开启了韩国现代造船业的序幕。1974年,韩国接收的造船订单仅占全球的2.8%。到1984年,造船订单占全球的17.4%。2006年,根据英国克拉克森公布的全球造船业的最新统计数字,韩国造船厂去年接获的船舶订单占全球订单总数38%之多。2007年上半年,其订单占全球的42.7%,稳坐全球最大造船国首位。目前,如何应对中国造船业的崛起,已成为韩国一个重要的战略问题。面对中国的竞争,韩国造船也进行了一些调整,在全球市场增强竞争优势。
  因此,文章试图从韩国现代造船业的发展过程中探视其违背所谓的“比较优势理论”,在不具备初始资源禀赋的条件下发展成为世界造船业的第一强国的原因,以期给中国现代产业体系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二、韩国造船业国际竞争优势的动态演变
  
  (一)造船业的兴起是韩国体系竞争优势演变的的、动态的选择
  以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及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论为基础的比较优势理论,被西方经济学家奉为国际分工和贸易的圣经。但历史事实证明,盲目固守这种静态比较优势理论指导的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大都堕入“比较优势陷阱”,即长期处于国际分工和贸易的不利地位,产业层次处于价值链的底端、产业结构低下且难于升级。韩国的产业发展呈现的却是另一幅演进图景。韩国的造船业,根据静态的比较优势理论,基本上是不可能建立和发展的。但韩国政府从历史的、动态的视角,并未局限于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发展产业,而是采用资金、技术、税收、信息等手段,主动地和先行地引导产业结构的变化,甚至将某些比较劣势的产业扶植为比较优势的产业。把本国的社会资源集中到对本国经济发展最为有利的、能够提高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在20世纪60年代,将产业政策与出口导向的战略相结合,重点发展轻工业,如纺织业。20世纪70年代,韩国的产业发展政策转向与进口替代相结合,重点发展重化工业。韩国的造船、钢铁和汽车工业大都是在这一时期发展起来的。到了20世纪80年代,产业发展战略转移至信息产业。除了早期的轻纺工业,后来次第发展的这些产业都成为在世界上具有一定竞争优势的产业。没有韩国政府对其产业体系进行的总体性、合理性、动态性和战略规划和实施,也不会有韩国造船业在世界船舶业的半壁江山。
  (二)韩国造船业的竞争优势的动态演变,是多种因素综合推动的结果,也是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的一个侧面和缩影
  1、政府的政策支持。首先,从上确定造船业为重点发展的产业部门。韩国从20世纪50年代起就提出了“造船立国”的口号,1962年制定了《造船工业奖励法》,1967年制定了《造船工业振兴法》,1976年出台了《海运造船综合发展法》,这一系列法律给造船业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为造船业奠定了发展的基础。20世纪80年代初,韩国政府为提高本国造船能力,增强国际竞争力,又先后制定了《造船法》、《韩国造船工业合理化法》。其次,实施了一系列优惠发展政策:(1)在税收方面,全部免交增值税和物品税,法人税也很低,利润在2.5%以下时可以免交,利润在3%时税率为0.4%。(2)政府通过调整货币汇率使造船增加利润。(3)对新建或扩建船厂提供总投资额65%的低息长期贷款。(4)为船舶出口提供买方信贷。(5)对进口船舶征收关税,限制船舶进口。最后,韩国政府给予造船业强大的科研、支持。在科技研究方面,韩国实施了发展科研的诸多重大举措。在忠清南道大德郡建立城,集中了船舶、海洋开发、机械技术、机械等许多重要的科技研究所,成为韩国最大的科研中心。建立玉浦造船工业园,在生产实践中发展造船技术。资金和税收优惠方面,设立技术开发准备金、技术开发资金、共同研究资金等。进口研究用品减免关税,对技术引进费用减免税收。采取多种方法引进技术,注意引进技术和自主开发相结合。
  2、技术创新。韩国的一贯做法:首先从国外引进设计图纸,在外国船级社和船东技术代表的监造下进行生产,本国企业在生产中探索学习,逐渐形成自己自主研发能力。韩国开发造船工业,采取成套引进生产设备,进口核心部件进行组装生产的办法。利用本国的廉价劳动力,生产出口船舶,参与国际竞争。韩国的造船业技术几乎完全通过引进国外技术“拼凑”而成。但却在较短的时间内奠定了该公司及韩国造船业的技术基础。随着造船业由欧美发达国学家向新兴的东南亚国家的地理转移,技术引进的支持来源逐渐萎缩。日本成为了韩国的最大竞争对手。但当时的韩国,以现代重工为例,生产的连续性差,各流程操作分散,整体控制力薄弱,因此要及时交货,要维持低的成本水平,要与日本制船业相抗衡,必须要有所举措。为此,现代重工决定发展本国基础设计能力、生产自己的发动机及核心机电设备。同时,进行产业一体化发展。另一方面,随着世界贸易和运输方式的发展,一系列新船型相继出现。现代造船技术正向着高度机械化、自动化、集成化、模块化、机化方向发展。韩国的造船企业不断学习日本等国的先进经验,不断改进其生产工艺和管理,不断研究、开发和应用新的生产技术。

  3、造船业生产组织的战略调整。以大为主导的产业结构。韩国共有造船企业130余家。整个造船业呈现“5比95”的格局,即5大造船厂(重、大宇造船海洋、三星重工业、现代三湖重工业、韩进重工业)拥有全国95%的造船能力,主导造船业的整体生产,同时5大造船厂95%的造船出口海外。大企业之间形成战略同盟,进行新技术的研发并推动本国该产业的层次升级。产业价值链的调整及转移。应对越南、等国家造船业的异军突起,韩国的造船业进行了战略性的产业调整。首先,在国内,各企业逐渐向高附加值船种转轨。设备和研发投资都要向高附加值领域加大倾斜力度。其次,向国外拓展空间。韩国开始将低附加值和一般附加值船种的建造任务逐渐向国外转移,充分利用国外低廉的生产成本和资源,提高价格竞争力。
  4、企业家精神和企业文化。韩国独具特色的企业家精神和企业文化对韩国造船工业的发展和创新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现代集团创始人郑周永、三星集团创始人李秉哲、大宇集团创始人金宇中等,均是一批勇于开拓、敢于挑战的企业家,在创立和发展自己的企业的过程中敢想敢干,勇往直前。他们胸怀大志,勇攀高峰,吃苦耐劳,经营有方。他们都为创造某个第—如行业内第一、韩国第一、世界第一而不懈奋斗。现代的经营理念是上进、创造、节约,强调“干则成”的实干精神。他们对人才的选拔培养都非常重视,认为人才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大量优秀人才被吸收到这些企业里来,而这些优秀人才也造就了这些企业。他们把创新视为企业生命力的保证,时刻都在学习和创造,不断建立新企业,接管旧企业;生产新产品,改造旧产品;开辟新市场,攻占旧市场。
  
  
  三、对中国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的启示
  
  (一)从的、动态的、国际的角度对具体产业的发展予以明确的定位
  在全球化越来越宽泛和深化的世界经济体系中,这种视野尤为重要。全球分工体系的动态演变表明,没有一成不变的相对优势,发达国家早期的优势产业极有可能是后进国家或发展中国家在些许年后的优势产业,而届时发达国家或许已经战略撤退或战略转移,其国内的产业结构已提升到更高的层次水平。后进国家或发展中国家如果被动盲目地遵循静态相对比较优势理论的指导,只会导致本国产业始终处于价值链的底端,产业结构和层次长期处于不合理和低水平的状态。因此,中国在制定产业政策、引进外资或技术的过程中,要有清晰的产业发展方向,对该产业在国内经济和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地位要有明确的定位。更多地从国际市场、世界经济的动态变化中进行定位,而不是仅仅聚焦于具有比较优势的资源,培育出新的产业体系,而不是在简单的在原有基础上的修修补补。
  (二)在制定产业政策、引导和鼓励投资中要考虑产业发展顺序和主导产业的发展
  任何一个产业都不是完全独立的,它的扩张和提升依赖于相关产业和技术的发展水平。各个产业部门之间的发展具有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的关系。在制定产业政策时需要考虑这些关系,先发展什么,后发展什么,必须要有一个战略性的安排。主导产业是在国内或国际市场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产业,要以此产业为核心,集中各种资源带动并扶持其相关产业的发展。
  (三)加强政府对产业发展的引导
  经济发展的关键不是让哪股力量来推动经济,而是让各种力量在适宜的领域发挥适当的作用。政府的主要作用在于,通过产业政策的制定确定产业发展方向和战略发展领域、提供产业发展的相关条件予以直接或间接的扶持和培育、开拓新的经济发展空间。
  (四)培育企业家精神,促进产业内的战略联盟
  有一批具有强烈的民族精神、敢于冒险、善于开拓创新、经营有方的企业家是一国产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不断完善企业治理结构,政策育人、市场选人,让真正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人经营企业。同时,同一产业内部的企业要着眼于国家和行业整体利益,既要有竞争意识,但更需要有合作精神。在技术研发、开拓国际市场等领域进行协作和协调。
  (五)在产业升级的过程中,适时地进行产业的跨国转移
  中国目前所具有相对优势的产业,正在向越南、印度等发展中国家转移,对此应高度关注并做出适当的调整。一方面,通过技术改进,对原产业进行产品、生产、工艺、成本等方面的革新,逐渐向产业价值链的高端移动,从而保持在该行业的竞争力;另一方面,抓住其它国家经济发展的机遇,通过对外投资、技术输出等多重方式,转移低端产品线,保留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和市场份额。
  
  :
  1、金善女,邢会.韩国产业政策的成功演变及其启示[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2005(12).
  2、孙振锋.论韩国经济结构调整中政府的作用[J].亚太经济,2001(2).
  3、刘魏文.比较优势与动态竞争优势[J].企业家天地,2007(6).
  4、论韩国造船工业的发展和技术创新[EB/OL].http://www.grandsh.com/news/ews02.htm.
  5、十七大报告解读:发展现代产业体系[EB/OL].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7-11/29/content_716577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