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边缘地区农产品批发市场功能拓展与建设
摘要:边缘地区是各省域普遍存在的特殊地区,其经济基础相对较差,农业滞后,市场机制尚不成熟,但潜力巨大。作为省域经济和谐发展重点地区,应着力培育关联“三农”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政府应将其作为公益设施进行投资,变革其管理模式,突出区域特色,充分拓展农产品市场的交易、配送、产品加工、展示等功能。
关键词:农产品市场;功能拓展;建设对策
市场是生产要素、商品聚集、交易的场所和供求的集合。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中心城市和边远地区的发展差异,归根结底就是市场发育的差距,原因在于以商贸为核心的市场体系完善与否。
“商贾云集”指的就是一方物流通畅,经济昌盛。在我国,古有徽商、晋商造就了上皖、晋经济的繁荣,随着历史的变迁,商贸中心的南移,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以浙商、苏商、粤商等为代表的商贸活动和专业化市场在沿海地区的兴起,短短二十余年时间里,这些地区的社会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无商不活”,没有大商贸,就没有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为有源头活水来”。专业化大市场作为一端连向产品生产者、一端连向客户或消费者供应链条的核心环节,其强大的交易和物流集散功能已成为带动区域特色关联产业集群发展、形成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撑,因此,在“三农”问题突出的西部省域经济边缘地区(以下简称经济边缘地区)建立和完善独具特色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对于其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区域经济腾飞,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经济边缘地区的基本特征
从空间地理位置看,它的周边是区域广阔的贫困落后地区,该地区的周边耸立着经济实力庞大的中心城市,空间上远离中心城市,处于大都市经济圈交汇的断裂带的腹心。
从经济地理特征看,受中心城市经济有效辐射半径及城市经济辐射衰减制约,将在很长一段时期难以被纳入大都市经济圈协作区。
从区位条件与要素禀赋看,经济边缘地区同一般边远落后地区相比,有较好的区位优势,作为历史形成的本区域、甚至跨省域的主要物资集散地,邻近贫困地区与中心城市、发达地区的商品、人员等的流通也大多中转于此。20世纪80年代以前,经济边缘地区由于有较为丰富的生物资源和矿产资源,其基础曾名列前茅,有的甚至与省域中心城市相差无几,但工业产业链条短,对其他产业带动、反哺作用不强。
从制度经济学看,是属于省域经济管理制度供给缺位、错位的地区。改革开放以来,中央政府赋予了省级行政在省域经济发展规划中很大的决策权,受西方大都市圈层扩散“点极”发展理论影响,主流经济学家和政府决策者们坚信并高估大都市的辐射扩散带动整个区域发展模式的有效性,中心城市发展备受青睐,使得本有同样发展基础的经济边缘地区大量的原始积累和初级产品长期被行政强权无偿或廉价地抽走用于“顾全大局”,以至这些地区与中心城市的发展差距越来越大。也就是说,经济边缘地区由于省域经济管理的制度、政策的缺位、错位,经济发展长期被边缘化成为“经济洼地中的丘陵”。
二、经济边缘地区特色农产品大市场的建立与完善
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极不均衡,尤其是“经济洼地”与中心城市发展差距巨大,是我国最贫困、“三农”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之一,这是我国省域经济长期实施“单极化”的中心城市优先发展模式的必然结果。要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三农”问题和地区发展失衡问题,基本战略就是统筹城乡发展和统筹地区发展,而地域辽阔的西部省域的统筹重点在于变“单极”发展为“多极化”发展,积极培育带动贫困落后的“经济洼地”迅速腾飞的新“发展极”。从经济基础和物质条件看,经济边缘地区有丰富的生物矿产资源优势,有一定的工业基础,有随着交通通讯条件改善而凸显的区位优势,有与周边贫困存在天然、密切经济文化联系,因此这些地区有条件、也必然可以成为省域经济的新“发展极”。
形成“发展极”关键在该地区开放性大市场体系的构建与完善。经济边缘地区及其周边贫困地区人口众多,现在正步入经济快速增长期,人们的收入水平、消费能力也将随之快速提高;日渐便捷的交通通讯条件缩短了区域内外时空距离,经济边缘地区发展的现实和潜在市场容量也将急剧扩张;此外,从“区域市场所活动的‘域面’——经济腹地是决定区域市场活动范围和市场规模的重要因素”及国家、省市区域性市场空间布局的合理性看,经济边缘地区具有形成区域性商贸流通中心和经济中心得天独厚的条件。
经济边缘地区农业人口多,小规模农业经营模式在农业经济中占的比重占近80%以上,“三农问题”尤为突出,市场发育迟缓,要实现这些地区经济的高质量腾飞,离不开“农”字。“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增加农民收入,而农民收入的“瓶颈”在于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即能否顺利地流向区内外市场。农产品批发市场作为调节区内外农产品供求关系的中介,不但有利于农民增收,而且能带动区域经济的结构性调整,促进区域农产品流通新模式的建立,提高农产品在省内、国内乃至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因此,构建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为主导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主体的农业物流体系,是解决“三农”问题一项重点工作,农产品市场直接连接各经济主体,对于农业产业结构,形成以农产品资源为加工、贸易对象的产业链和产业群,促进西部省域经济西部省域经济和谐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建设和经营经济边缘地区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具体对策如下:
(一)疏通和扩大区域农产品的流通渠道
为解决农民单家独户小规模多品种生产、市场需求信息不灵、农产品生产流通成本高、商品率低等粗放经营问题,可以学习借鉴经验:在政府的支持下,以贸易企业或批发市场为农产品供应链的核心,组建纵向的农业产业一体化利益共同体,通过政府制定的契约农业制度,规范农户、农产品加工户和贸易公司(或批发市场)的产供销合同,农户或农产品加工户按合同规定的品种、数量、质量、时间生产加工供应市场(或贸易企业),后者向前者提供信贷担保、技术、信息、运输工具等,这样形成一条专业化农产品供应链和关联产业群,为批发市场源源断地提供优质环保的特色原生态农产品,满足日益增长的内外市场需求。同时,与周边县区中小型批发市场共同建设,形成贯通城乡的区域性农产品批发市场体系,并通过现代物流工具和商务在更大范围内组织推动市场流通。
(二)政府是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的主体
农产品批发市场具有社会公益事业性质,国内外农产品批发市场办得好的范例,都是政府搭建农产品交易平台,解决市场需求和农产品供给的根本问题。
在美、日、法、韩等国,就是把农产品批发市场看作政府公共投资的主要组成部分,市场由中央和地方政府结合市政建设统一规划,建设资金由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经营者共同出资建设,其中绝大部分资金来自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市场内派驻政府公务员,从事产品供求、价格信息搜集等工作,为政府宏观调控农产品价格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比如法国早在1953年9月30日就颁布了一项称之为“国家公益市场”第53-959号政令,它将农产品或食品市场纳入国家利益市场。创建国家利益市场通过部长议会发布政令的形式对外宣布,法令对国家利益市场的管理单位作了规定:它们可以是公共机构、也可以是具有法人的专门机构、混合型经济公司和地方政府,而且由政府首脑指定特派员出席国家利益市场代表大会、董事会或委员会会议,代表政府对农产品批发市场进行宏观管理,为农产品迅速走向国内外市场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也加速了法国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
(三)农产品批发市场服务功能多元化
经济边缘地区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大多规模小、结构单一、市场设施落后,与国外同类市场相比仍处于初级市场形态的低水平,基本是由集贸市场而来,不具备储藏、保鲜、加工、运输、配送等功能,缺乏质量检测标准以及管理信息系统等基础设施。因此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的改造升级对于进一步加快市场结构的调整,推动农业发展,促进农产品流通都有积极的推动作用。美国纽约杭波特批发市场是一个主营肉类销售和肉畜(禽)生产、加工、分销的食品市场,年交易额达20多亿美元,其多功能的优质服务,使其成为整个大纽约都市圈的现代食品中心。从发达国家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趋势看,现代农产品批发市场不仅仅是原生农产品流通交易的“蓄水池”和连接农产品供需的桥梁,更是农产品的加工包装、配送、商品展示和流转中心,良好的品牌效应和增值服务功能是其成功的关键。
农产品是大宗产品,一般容易腐烂,保存期有限。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收入的提高,人们对农产品的外观、卫生状况、易于搬运携带、方便食用等方面有了更高的要求。经济边缘地区农产品批发市场的货源主要产自于当地,因此其农产品批发市场应围绕农产品销售和流通的核心业务,不断创新出农产品深的加工、精加工和包装等业务,利用ERP管理模式,建立现代物流体系和产品专业化的配送中心,接受电话商务订单等业务,拓宽和延伸市场业务、提高市场的综合服务功能。入驻市场的批发商可以凭借市场的品牌在各主要销售地开设分销机构,实行连锁式直销,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经营商品的市场竞争力。当然,市场管理者也应对有损市场影响的批发商有严格约束措施,直至取消其入驻市场资格和追究责任。
(四)农产品批发市场应突出专业化特色
经济边缘地区的农产品品种丰富,有发展产业化农业、生态农业的独特优势和基础,大量区域特色的农产品及其制成品除满足本地需求外,更主要的是更多地输往周边大都市和全国,甚至飘洋过海,形成开放的大市场。为满足不同区域、不同消费群体日益增长的需求,经济边缘地区应逐步建立一些以大型生产基地为依托的一级专业批发市场,并在市场中建立配套冷藏设施,使当天售不完的某些农产品及时冷藏,保持原有的鲜美度和商品品质,减少损失和浪费。批发市场的运营必须强调高效率,加快物流周转速度。高的运转效率来自于专业化。就目前这些地区建立的一些农产品批发市场看,大多小而全,蔬菜、水果、鲜肉、活禽等产品混杂在一起,基本没有配套冷库,仍具有原始集市贸易的特征,市场管理的幅度过宽,缺乏现代管理设施和手段,严重影响市场运行的效率和出售商品的品质,这是很多农产品批发市场难以做大做强的一个主要原因。经济边缘地区土地资源没有中心城市那么紧张,完全可以按蔬菜瓜果调味品、鱼禽畜、粮食、中药材等分设专业批发市场,这样便于对同类产品进行独具特色的专业化市场管理和服务,容易形成批发市场品牌。
(五)农产品批发市场的管理模式
经济边缘地区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定位于政府公益设施,可以由具有事业法人资格的批发商同业公会聘请职业经理人,在政府职能部门和有进场批发商组成的市场监事会的监督下,根据明确规定的权利、责任和义务,市场经理人代政府对市场进行管理和调解市场批发商之间的纠纷。入场的批发商可以只交租金,免交税收,租金商量按批发商租用的场地面积和市场设施实行招标确定,市场所收租金在政府职能部门的严格监控下开支,由同业公会定期向批发商公布其收支项目和金额,并接受进场批发商和全社会的监督。市场摊位及设施租金收入的用途除必须按一定比例提取大型的市场设施扩建、购置和农产品生产基地扶持基金外,还应提取一部分资金作为批发商风险和保险基金,在批发商遇到经营风险时,予以适当补贴,规避其风险损失。其余部分主要用于区域内外产品市场供求信息和价格信息的搜集与发布,组织商品交易会、市场所属房屋、冷库和运输工具等设施设备的维修更新和增添、市场日常运行管理、物业管理等开支和经理人员的薪金等。
此外,还应建立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以农产品在市场体系内的流通效率、效益和附加值指标为核心的统计和评价指标体系,定期分析、发布;要系统跟踪分析这些指标的变化,并将分析结果纳入区域经济运行质量评价体系。
(六)大力培育规模化经营的批发商
经济边缘地区的农产品批发市场起步较晚,在市场规模化的经营理念上往往追求扩大建筑面积和增加入驻批发商的数量,这是一种粗放型的批发市场经营模式。事实上,一个批发市场要真正做大做强,只有让单个批发商的经营规模发展起来,才能有效降低市场的总体交易成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抵御经营风险。所以,政府和市场管理者要制定出优惠的政策和措施,为一批头脑敏锐、市场变化压力承受能力强的批发商创造条件,使之成长为规模经营者。这样才能使批发市场的整体实力和社会信誉度提高,才能真正成为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龙头”,进而成为带动经济边缘地区及其周边贫困地区经济腾飞的持续源动力。
:
1、祁金立.城市化聚集效应和辐射效应分析[J].暨南学报(社会版),2003(5).
2、郑亚平.从城市化质量认识省域经济发展差距[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
3、朱传耿,沈山,仇方道.区域经济学[M].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4、徐柏园.发展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思考[J].农产品加工,2005(9).
5、刘晓红.论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农业物流问题[J].江苏商论,2006(1).
6、刘婷婷.对促进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的探讨[J].中国乡镇企业,2004(6).
7、马根喜.法国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情况介绍[J].中国市场,2007(Z4).
8、宋则.流通现代化及流通业竞争力研究[J].商业时代,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