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6-25
[关键词] 创意产业;产业集群化;国际化
一、创意产业在全球的发展
创意经济的先驱德国著名经济思想家熊彼特(Schumpeter),1912年在他的长波理论中明确指出,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不是资本和劳动力,而是创新。到了20世纪80年代,美国著名文化经济学家约翰·霍金斯(JohnHawkins)在《创意经济》一书中, 把创意产业界定为其产品都在知识产权法保护范围内的经济部门,四大类知识产权(专利、版权、商标和设计)所涉及的四种产业就组成了创造性产业和创造性经济。作为一种国家产业政策的创意产业概念的明确提出者是英国的“创意产业特别工作小组”,1998年,该小组在《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中首次对创意产业作出界定,将创意产业界定为“源自个人创意、技巧及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其包含以下13个领域:广告、建筑、艺术和古董市场、工艺品、设计、时装设计、电影与录像、交互式互动软件、、表演艺术、出版业、软件及机、电视与广播等。
在西方发达国家,创意产业已经或正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之一,它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越来越高。创意经济现在每天创造220亿美元的产值,并以5%的速度递增,在一些国家增长得更快,美国为14%,英国为12%。2004年,七大国中半数的工作人口在从事创意产业,使它成为仅次于业的第二大服务产业。英国、美国、澳大利亚、韩国、丹麦、荷兰、新加坡等国都是创意产业的典范国家,他们都有自己的发展特色,并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见表一)。
在当前各国都处在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突破资源瓶颈限制的关键时期,发展创意产业具有两种经济动力:一是完成后工业化的升级替代和产业结构的高度化;二是突破资源瓶颈,抢占战略性先机,实现跨越式发展。认识到该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战略意义,各国或各地区的政府都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我国的创意产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在政府的支持下,各地区发展极其迅速。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要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2004年3月国家统计局发布《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文件,详细规定了我国的文化产业分类(具体分类见表二)。
资料来源:文化产业网:http//www.cnci.gov.cn/
2003年,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有从业人员1274万人,实现增加值3577亿元。文化及相关产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7.44亿人)的1.7%、城镇从业人员(2.56亿人)的5.0%。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11.69万亿元)的3.1%。
从区域发展来看,我国的创意产业尤其是香港、地区,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崛起。北京、深圳、南京、上海等地积极推动创意产业的发展,正在建立一批具有开创意义的创意产业基地。而作为文化腹地的北京,当仁不让地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晴雨表。
二、北京市创意产业发展的现状及优势要素
北京市“十一五”规划确定了文化创意产业作为首都的核心产业,在未来的5-10年间,将北京市发展成为全国的文艺演出中心、出版发行中心、版权贸易中心、影视节目制作和中心、动漫和互联网游戏研发中心、文化会展中心和古玩艺术品交易中心,并把2008年北京奥运会作为创意产业的表现舞台。北京具有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显著优势,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符合首都资源特点,是北京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和城市功能提升的重要战略。
(一)北京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迅速,并逐步形成了若干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具备良好的发展基础。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北京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推动北京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据初步估计,目前北京文化创意产业产值已达到960多亿元,占北京市的14%以上,特别是软件和计算机服务业、新闻出版业、广播影视音像业、文化艺术和娱乐业等四大行业发展极为迅速(见表三)。
从空间上看,一批特色产业聚集区正在逐步形成,并呈现不同的发展模式。对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布局与规划,按照北京和现代文化资源结构看:中轴线文化和两翼文化形成合理的布局。中轴线是北京历史文化区,以历史文化为特色;北端以奥运体育、演展文化为重点;南端为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以影视、动漫游戏、出版原创为基础;左翼是中关村科技教育创新中心和石景山数字娱乐体验中心;右翼以大山子为中心的现代艺术区和国际传媒贸易中心。北京文化创意产业聚集规划具体体现在对产业园区建设与分布上,如中关村创意产业先导基地、北京数字娱乐示范基地、大山子艺术中心、德胜园工业设计创意产业基地、东城区文化产业园、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见表四)。
(二)北京市创意产业的优势要素
文化创意产业具有技术密集、产品附加值高、环境污染少、资源能源消耗低等特点。北京是全国的文化中心和对外交往中心,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设施完善,各类专业人才资源极为丰富,为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同时,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将会给、特别是北京一个良好的契机,使其不仅因举办奥运会盛典而声名远扬,更会借此机会发展其文化,成为北京的创意文化产业向国际化发展的巨大推动力。
北京的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深厚且多元的文化要素
北京有3000多年建城史、850多年建都史,在悠久漫长的进程中,积淀了丰富璀璨的文化遗产;北京又是一个开放程度较高的城市,与国外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频繁。近年来在北京举行的国际节、节、设计展等各种大型国际文化活动,为北京带来了世界各地的新创意、新思潮、新理念,具有国际化特色的文化与北京的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深厚独特、宽容开放的社会文化环境。这种独具特色的文化底蕴能够不断激发创意人才和艺术家的创新灵感,更是艺术家们不断创新的思想源泉。
2.密集的专业人才资源
人才资源对创意产业的发展尤其重要,创意产业所需的人才必须具有卓越的创造力和想像力,同时要具备熟练运用各种软硬件实现创意的操作能力。这样的人才除了具有先天禀赋外,更在于后天环境的培养。北京文化名城和首都的优势地位吸引了大批文化人才,集中了353家科研院所,科技人员达30.1万人;共有普通高等院校77所,其中设计类专业院校有37所,是国内设计人才储备最充足的地区;拥有2万多家覆盖、服装、广告等领域的设计公司,从业人员达10万人;聚集了方正、用友等一大批文化创意产业领域的高科技,微软、Intel等约有400家跨国公司在京设立了研发机构。各类专业人才聚集北京,不断开展各种创意、创新活动,不断推出新作品、新观念,使得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充满活力,蓬勃发展。
3.有力的政府支持
通过政策导向协调要素之间的产业链接,是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体现。北京的文化创意产业概念的提出,到实施发展战略,北京市政府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和支持。在2004年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05年)》中即把北京的城市发展目标确定为国家首都、世界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2005年8月《北京市“十一五”期间文化产业规划研究》的提出更将北京市定位在“成为世界的创意中心,提高北京文化产业的国际化水平,成为能与纽约、伦敦等创意城市相提并论的、在世界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占有重要地位的世界城市”。同年年底,北京市财政工作会议决定投入5亿元的专项资金用于推动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2006年1月,“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课题组成立。这样一种从政策、资金、学界研究全方位、多角度的政府支持,为首都北京的文化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助推作用。
4.强劲的科技创新能力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传播技术等高科技的广泛运用,技术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的作用日趋重要,科技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促进创意灵感、支撑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北京科技经费充足,科研成果丰富,是我国科技创新能力最高的区域之一。2004年北京经费支出达到332.6亿元,占全国经费支出的18%;专利申请量达18402件,授权量达9005件,居全国各省市前列。以软件业为例,2004年北京软件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产品超过6000个,占全国的22%,全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产品中70%是在北京研发完成的。强劲的科技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北京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优势之一。
5.旺盛的国内消费需求和强大的市场辐射
北京有1500多万常住人口,人均已突破5000美元,居民文化需求不断增强,2004年文化消费占人均消费性支出的比例达到17.3%,已经成为居民消费性支出中仅次于食品的第二大消费项目,文化消费向多元化、多样性和自主选择性方向发展的趋势也日益明显。
不但如此,北京作为文化中心和对外交往中心,对于全国甚至世界各地的文化消费群体也具有较强吸引力,北京的文化消费市场具有很强的示范性和辐射带动作用,往往引导着全国文化消费观念的转变和文化消费潮流的革新。因此,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具有十分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巨大的发展空间。
三、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策略
基于以上对优势要素资源的分析,从参与国际竞争和打造文化创意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上思考,笔者认为北京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可以实施以下五个步骤:
1.文化创意环境的培育
从基础的层面来说,一个城市的精神环境、创意环境是创意产业发展的基本条件,这是创意人才与创意消费市场的基础。北京的历史名城文化与现代国际都市文化结合为一体,将成为北京在国际文化中的绝对优势。此阶段可以2008年奥运会为契机,发挥北京文化资源优势,重视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创意文化环境的培养。同时开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基础研究,营造良好的政策舆论环境。
这里需要重点强调的是北京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从早期开始,包括中小学,直到大学的各级教育体系,都应该重视对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北京拥有全国最多的高等院校,这些高等院校可以利用中外合作办学方式,学习典型国家的经验;高校应加强与城市的联系,整合各种社会和资源,成为创意产业发展与研究的重要摇篮。据调查,目前很多高校的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接轨的能力还有待加强,真正开设了创意思维培养的相关课程的高校很少,在这方面的投入还很欠缺。笔者认为有条件的高校应该结合市场需求,开设创意产业院系与相关的公共课程,系统规范地培养创意人才。除了城市自身的创意人才的培育,还应该大力引进海外或外地具有创造力的企业家和人才,认真解决其诸如出入境服务、子女入托教育等具体问题,从各方面努力为他们提供释放创造力的空间。
2.创意的生成和创投实业
此阶段强调创意的产生和应用。政府相应的措施可采取设立创业引导基金,文化创意孵化园区,建立知识产权保护机制等。
在融资方面,由政府以基金的形式支持或者给予贴息帮助,融资机构与社会集资有偿借贷,可以解决目前创意企业资金急需的难题。比较典型的如2006年海淀区创投引导基金的成立,共投资5亿元,引导扶持境内外投资者在海淀区域内设立创业投资企业,增加对海淀区中小创意企业的投资;吸纳机构或其他社会资金注资,实现引导基金的放大效应。通过规范的市场运作,该创投基金充分发挥了杠杆效应,极大地推动了创意实业化的进行。
创意企业的发展,也需要政府在政策、场租方面予以支持,建立文化创意孵化园区无疑是有助于企业较快成长的合理做法,如中关村的创意先导基地,在近一年的实践中,探索出“孵化器+基金池”的模式,取得了相当的效果。文化创意活动的核心内容是创新活动,其实质体现在对创新产权的收益上,因此,政府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是营造创意产业发展环境的关键,尤其需要在工业设计、出版产权、网络游戏、动漫、软件设计、影视制作等几个行业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并建立符合国际通行规则、门类齐全的法规和政策体系,为文化产业的国际化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3.创意产业化和集群化
让创意得到大规模的应用,从而使其产业化、集群化,便是此阶段的特点。政府需要把在创投实业的阶段实施的无形资产保护力度进一步加大,释放文化体制改革资源,培养市场主体。在全市大力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化的进程中,一个合理的构想是政府可以设立创新基金税反哺创意,更好地促进该产业的发展。作为新兴的文化创意产业,其较强的产业融合性决定了其发展过程中需要整合各种资源,集群化发展趋势非常明显。当然,要强调的是,集群化并不是仅仅让创意企业汇集到一起就算完成了,政府应引导群内企业建立起相关合作机制,支持并监督其向健康方向发展。
北京应着力发展重点行业,打造创意产业的特色基地。因文化创意产业涉及机服务业、软件业、影视业、出版业等多个领域,各个行业在北京发展的基础不同,竞争优势不同。目前北京市各县区都提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已经出现了某些区县创意产业定位雷同、争夺资源的现象。如何形成差异定位,突出各自的特点,已经是一个需要思考的战略问题。北京发展创意产业必须紧密结合城市特点和现有产业基础,积极推动、扶持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艺演出、动漫和网络游戏、文化会展、古玩艺术品交易等重点行业的发展,培育一批规模较大、实力较强的品牌企业集团,增强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应注意整合区县资源,在突出优势、具备一定产业基础的地区设立创意产业基地,形成具有较强影响力的产业集群,促进该产业链条的形成。
4.创意产业走向国际化
当一个城市的创意产业成为有力的经济增长点,形成了相当的产业集群时,就更需要追求品牌与规模效应,逐步走上国际化阶段。政府可采取的措施包括建立国际化的博览会、等咨询交流与推广机制,健全政府采购、后期赎买等一站式后期扶持政策,寻找与国际创意中心城市的合作与共赢等。随着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为了鼓励创意产业的国际化发展和减小投资风险,政府可以设立相应的国外创投陪同基金与出口引导基金,如近期为鼓励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中国商务部正在研究设立相关基金,以政府基金方式引导大陆的优良企业走向国际市场。
在中国,有条件参与创意产业之国际分工与合作的城市并不多。北京是中国的心脏,国际化程度是较高的。在全球创意产业的格局中,北京要积极加入国际文化产业分工体系,寻找与纽约、伦敦、东京等创意城市的合作与共赢的机遇,不断提高北京文化产业的国际化水平。2006年5月10日,“中欧国际创意产业园联合办公室”已在北京CBD财富中心正式成立,“中欧国际创意产业园”建成后,将成为英、法、意等国家知名度高、实力强的创意企业在北京投资发展的大本营。2008年奥运会更将会为北京带来空前的国际化机遇,这给国际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
[1]褚劲风.世界创意产业的兴起、特征与发展趋势[J].世界地理研究,2005(4).
[2]金元浦. 创意产业的全球勃兴[J]. 社会观察, 2005(2).
[3]符韶英,徐碧祥. 创意产业集群化初探[J].科技管理研究,2006(5).
[4]江蓝生,谢绳武. 文化蓝皮书——2006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R]. 北京:社会文献出版社. 2006.
[5]周莉华.试论新的经济增长点——创意产业[J].南方经济,2005(1).
[6]厉无畏,王如忠.创意产业——城市发展的新引擎[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11.
[7]霍金斯,李璞良译.创意经济[M].台北:典藏艺术家庭出版社.2003,323-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