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市GDP动态发展规律之比较研究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卢利红 时间:2010-06-25

  摘 要: 通过对全国、陕西省和商洛市1952-2006年国民生产总值动态的研究,分析了商洛与陕西其他地市的差距及区域经济总量小、产业结构不合理等原因。提出实现商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要把重点放在促进GDP结构的合理增长,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做大经济总量,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 ,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等方面。围绕重大项目建设、特色产业培育、农业经济发展、投资环境优化阐述了促进商洛经济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国民生产总值;速度;规律;比较研究

  商洛地处陕西东南,位于秦岭腹地东段南麓和鄂、豫、陕三省交界处,面积1.93万平方公里,人口242.74万人,为典型的“八山一水一分田”,人均耕地面积仅0.8亩,已处在世界粮农组织确定的粮食安全警戒线。商洛地质结构脆弱,灾害频发,对经济发展影响严重。由于秦岭阻隔,滞后,地理区位差异的影响越来越明显,致使商洛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省内其他地市。本文主要以国民生产总值(GDP)指标来分析全国、陕西省和商洛市经济发展速度的动态规律,并通过商洛与陕西省其他地市的比较研究,探讨今后商洛经济的发展方向。
  
  一、商洛市GDP的动态规律研究
  
  从1952-2006年全国、陕西省和商洛市GDP的数据分析来看,均符合指数增长规律,其规律为:X=aer(t-t0),其中:X为GDP(单位:亿元),r为相对增长速度,t为年份,t0为初始年份,a是t=t0时的预报GDP,e是自然数2.718,R2 为拟合优度。[1]全国、陕西省和商洛市1952-2006的指数增长率为:
  
  从宏观上看,全国较快,陕西次之,商洛最慢,总体平均每六年翻一番,步调基本一致。延伸到陕西省其他地市经济发展,也基本符合指数规律,发展速率同全国基本保持一致,其差异在于基数不同。
  
  二、陕西省各地市GDP发展不平衡的比较研究
  
  我们以陕西省各地市1952、1978、2006三年GDP值与商洛同年份GDP值的比值m作为指标,来研究陕西省各地市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进而明确商洛与陕西省的经济差距(见表1)。同时,用m可算出商洛GDP落后或超前各地市的年数tm,tm=1nm/0.1047,其结果如下:
  从这些比值可以看出:
  1.商洛与西安、咸阳、宝鸡、渭南的差距越来越大。1978年以前,商洛与这四个地市的差距还不算太大,倍数m在2.2-7.0之间,落后7.5-18.6年。到2006年,这种差距明显加大,倍数m在3.1-12.7之间,所需年数tm在10.8-24.3年之间,如商洛GDP达到西安市2006年水平以目前的速度需?24.3年。
  
  2.原先经济发展不如商洛的榆林和延安,经济发展突飞猛进。1978年榆林、延安经济仅为商洛的0.9倍,而到2006年已经是商洛的4倍左右。也就是说,商洛要达到延安2006年GDP水平,还需要13.2年。
  3.地处陕南山区的汉中和安康,虽然比商洛经济稍强,发展速度同商洛基本一致,但商洛要赶上汉中、安康至少需要3年。
  4.铜川经济发展迅猛,与商洛的经济差距日益缩小。
  

  三、结论与建议
  
  尽管陕西速率与全国基本保持一致,但全省各地市之间的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特别是商洛与西安、咸阳、宝鸡、榆林、延安的经济差距仍在不断加大。造成差距的原因有、科技、条件等多方面,但最主要是经济总量小、产业结构不合理。近年来,西安、咸阳、宝鸡等关中区依靠优越的地理位置、发达的、雄厚的工业基础、强势的高科技产业,得以快速发展;榆林、延安随着石油、天然气、煤炭等资源的大量开采和深加工,就业量猛增,带动了各相关产业的迅猛发展,实现了GDP值的迅速攀升。而商洛经济从一、二、三产业占GDP的比例来看,虽然第三产业占到40%左右,与全国、陕西省相当,但多为传统的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和服务业,且基础薄弱、规模小、产业层次偏低,对GDP增速影响有限;拉动GDP的主导产业-农业和工业的所占比例、发展速度与全省相差较大,化程度太低,农业占GDP的比重偏高,且明显受制于自然条件,增长速度很有限;[2]工业多为资源类的产业,建筑业资质等级低,对GDP的增长贡献不足。
  
  因此,要实现商洛社会经济总量的扩张,就必须促进GDP结构的合理增长,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做大经济总量,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3]具体应做到:
  (一)强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
  坚持项目带动,以大项目带动大产业,以大产业促进大发展,集中力量建设柞水大西沟铁矿、商洛火电厂、山阳中村钒矿等一大批对商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推动作用的工业项目,以重点突破激活全局。坚持发挥优势,把推进大项目作为加快发展的重点,以增强经济发展后劲。[4]
  (二)着力培育壮大特色产业
  坚持稳步发展“一产”,做大做强“二产”,培育提升“三产”,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发展层次;推进矿业资源深度开发,提升现代中药产业水平,加大绿色食品开发力度,加快生态旅游业发展;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加强公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工业园区建设,以促进特色产业的快速发展。
  (三)积极推进农业经济发展
  坚持以扶贫开发总揽工作全局,积极实施整体推进、区域扳块扶贫战略,加强扶贫资源整合,稳定解决好贫困人口温饱问题;通过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防灾减灾水平,确保粮食安全;积极实施“一村一品”产业发展,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技能培训,建立健全劳务输出服务体系,大力发展订单劳务,提升劳务输出的规模和效益,增强农民现金收入;制定完善县、乡、村新农村建设规划,落实新农村建设配套政策,整合、捆绑各类涉农项目和资金,加大试点村建设力度,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城镇规划、建设和管理,拉大城镇柜架,完善城镇功能,集聚城镇人口,增强城镇建设辐射带动能力,促进城乡协调发展。[5]
  (四)优化投资环境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充分展示商洛山青水秀、生态良好、环境优美的对外形象;大力发展非国有制经济,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发展全民全员招商,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的投资者来商投资兴业,为商洛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
  [1]袁志发,周静芋.试验设计与分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 武小欣.产业结构调整面临的形势和问题[J].经济纵横,2007(2):28-29.
  [3] 杨治.产业政策与结构优化[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
  [4] 伍海华,金志国,胡燕京,等.产业发展论[M].北京:经济出版社,2004.
  [5] 陶晓燕.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思考[J].商业研究,2004(2):3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