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沈阳经济区进行生态化建设的战略意义和途径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王昆 时间:2010-06-25
[摘要] 生态建设和绩效有着密切的双向关系。本文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分析方法,根据地区生态系统的环境承载能力规划和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化城市群,通过生态化建设实现沈阳经济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生态建设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途径。
  [关键词] 城市群沈阳经济区可持续发展生态化城市
  
  一、引言
  
  城市群体化是当今世界城市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21世纪国际竞争的基本单位既不是也不是国家,而是大城市群。所谓城市群,是一种以其高密度的城市和一定门槛规模的人口,以及巨大的城市体系区别于其他地区和其他城市类型的空间组织。城市群一般由在一定距离内可以频繁往返进行商务活动的若干城市组成,这种城市集群所占的国土面积虽小,却集聚了很高比重的人群和产业群,它们拥有国际竞争所需的产业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源。城市群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条件除了优越的地理区位外,还要有良好的环境。优越的地理区位为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便利的对外条件和广阔的生存腹地。良好的自然环境,包括清洁充足的水资源,适宜的气候和大气质量、肥沃的土壤、丰富的矿产资源、茂密的植被,则为城市群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那么一个城市群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除了经济实力和社会整体素质外,同样也需要一个良好的自然环境。城市群的环境问题,实质是城市群及周围地区人口、经济、资源和环境不协调的产物。当环境压力和资源开发利用强度超过环境承载能力时,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的协调机制就会崩溃。
  
  二、沈阳经济区现状描述
  
  沈阳经济区,是以沈阳为中心,包括鞍山、抚顺、本溪、营口、辽阳、铁岭七城市,辐射百公里半径的辽宁中部城市群。在以沈阳为中心的百公里半径内,汇集了超百万人口的特大城市3座(沈阳、鞍山、抚顺),人口在50万以上的大城市3座(本溪、营口、辽阳),一座中等城市(铁岭),7座县级市,441个小城镇。城镇化水平高达54.2%。沈阳经济区作为一个整体,并非经济区内几个城市间的简单区域经济合作,而是从基础设施起步,首先通过城市间基础设施的互通互惠,资源共享,达到区域间各城市经济、文化、生态等全方位的融合,构筑辐射整个东北地区、在国内外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城市群。沈阳经济区作为经济的第四增长极,要实现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转换老基地,在做好整个区域的发展规划的同时,要重视生态建设,在充分考虑到环境承载能力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建设,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沈阳经济区内的大部分城市,自然资源丰富,开发悠久。由本世纪初开始,帝国主义的掠夺式开发,以及建国后经济发展的需要,使这一地区成为一个以煤炭、钢铁、建材、化工、矿产等资源性产品供应和以初级产品加工为主的,经济结构畸形的重工业基地。高强度的开发和不合理的经济结构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破坏。1988年~1999年,沈阳曾位列“世界十大污染城市”, 截至2000年,该地区的土地利用率已达95%,人均占有土地300平方米~500平方米,为全国人均水平二十八分之一,水资源利用率已达74%,人均水资源量525 立方米,为全国人均水平的五分之一,号称“煤都”的煤炭资源已近枯竭,人均煤炭占有量160吨,为全国人均水平的四分之一。流经辽宁中部城市群的浑河、太子河水质污染严重,枯水期五个河流城市段的水质都超过V类地面水标准。辽宁省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居全国首位,辽宁中部城市群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占全省排放总量的74.5 %。随着汽车数量的逐年增加,汽车尾气污染日趋严重,在城市的主要交通干线上曾发生光化学烟雾现象。来自辽宁西北部的沙尘也对辽宁中部城市群大气环境质量构成严重威胁,沙尘在沈阳市的沉降量高达111t/k—144t/k每年,占沈阳地区TSP实测值的57 %。辽宁中部城市群几个城市的污水处理率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都很低,人均绿地面积只有5.8平方米,环保投入不到GDP的1%。以上情况说明辽宁省中部城市群的环境承载力极其脆弱,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该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三、沈阳经济区进行生态化建设的途径分析
  
  树立发展观,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重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可持续发展,不断改善生态环境,美化生活环境,形成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格局。为达到这一目标,沈阳市协同周边城市作了大量的城市规划和建设工作。2001年沈阳提出了“创模”目标。在三年历经“绿化年”、“项目年”和“环境年”活动后,沈阳相继突破了结构调整、城市基础设施改造与环境建设几大难关,2004年实现了“创模”的目标,成为第六个全国卫生模范城市。沈阳逐渐摆脱了城市面貌陈旧、工业污染严重的旧模样,初步转变为环境整洁、空气清新、水质明显改善、有着良好人居环境和投资环境的活力城市。2004年沈阳市大气优良天数已达到300天;全市污水处理达90万吨/日,污水处理率达到近70%;浑河由一条发黑发臭的排污河变为碧波荡漾、景色宜人的城市内河;城市道路完好率由70%上升到95%;北部大辛、南部老虎冲两座生活垃圾处理场正常启动,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解决造成环境空气污染的本质问题,通过城市整体布局调整,提升环境容量;通过产业结构调整,降低能耗和排污总量;通过实施大气污染综合治理,直接控制排放源的排污状况等措施,使沈阳环境有效空间扩大了90多平方公里,净化环境能力大为提高。新增绿地面积达1613万平方米,使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由2003年的35.1%提高到38.12%。
  生态城市这一概念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这一崭新的城市概念和模式一提出,就受到全球的广泛关注,其内涵也不断得到发展。原苏联生态学家扬诺斯基(O.Yanitsky,1984)认为生态城市是一种理想城模式,其中技术与充分融合,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而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生态良性循环。美国生态学家Richard Register(1987)则认为生态城市即生态健康的城市(ecologically healthy city),是紧凑、充满活力、节能并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聚居地。黄光宇教授(1989)则认为生态城市是根据生态学原理,综合研究城市生态系统中人与“住所”的关系,并应用生态工程、环境工程、系统工程等与技术手段协调现代城市系统与生物的关系,保护与合理利用一切自然资源与能源,提高资源的再生和综合利用水平,提高人类对城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修复、维持和发展的能力,使人、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互惠共生。
  沈阳市要用五年或者更长的时间,力争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前五名进入国家生态城市。《沈阳市生态城市建设规划》的编制工作已经启动,并初步形成了规划编制大纲。同时沈阳市城市发展规划包括《沈阳市发展战略规划》、《沈阳市城市空间发展形态规划》、《沈阳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沈阳市城市水系规划》、《沈阳市道路规划》和《沈阳市特色街区规划》六大规划。根据规划,在未来的生态城市,城市污水和固体排放物全部实现无害化处理,大气优良天数保持在300天以上,中心城区水面积率为10%以上,市民出门500米即可看到一处1000平方米的绿地。规划未来沈阳市将实现八大跨越战略,达到东北亚枢纽、辽宁中部城市群的核心地位。届时,南北金廊、区域中枢,形成南北中央都市走廊,形成以保险、商贸流通、信息文化于一体的、南北贯通的区域性中心。在建成区外围将设立新区,优化城市生活品质。在城市南部将三环南移,把城市的浑河变成城市的中心河,进一步做强做大浑南,提升凝聚力。从生态环境上讲,则形成东部青山西部绿水的生态景观。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沈阳提出建设森林城市的战略,形成“外围森林环抱,内部绿化成网”的景观格局,实现“林在城中,城在林中”的目标。最终经过发展,沈阳市城市外围要有相当于建成区总面积的森林面积。最终形成“一山一带两环五楔”的格局。一山指棋盘山风景区,一带以浑河为轴形成的绿化景观带,两环包括环城水系和三环绿化隔离局,五楔是从浑河5个不同的方向楔入到城市内部的绿化带。《城市水系规划》中,沈阳市是北方水网比较丰富的城市,将形成“一轴二环四城九湖”的水系系统,形成“城林相依、山水相映”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到2005年,三环以内水面率将达到3.75%,到2010年则增加到4.6%。充分发挥城市水体在城市排水、防洪、农业灌溉、净化空气、保护环境、防治水土流失方面所起到的作用,并结合沈阳文化底蕴,将沈阳建成新型的北方亲水城市。到2010年,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0%以上,为建设生态型城市打下良好基础。到2020年,污水处理率达到100%,实现生态城市目标。2010年,建成沈阳至阜新、沈阳至康法高速公路,开工建设沈阳四环高速公路及大沈阳外环高速公路。2020年,实现沈阳到达省辖市3小时,到达辽宁中部城市群2小时,达到郊县1小时,到达郊区半小时。到2010年用10年左右时间建设地铁东西一号线、南北二号线和环线三号线三条线路的城区段。初步建设一环、一纵、一横总长69.6公里的轨道交通基本骨架。此外,以300年一遇的标准建设防洪工程;到2010年新建、扩建3座热电厂,使全市集中供热率达90%以上;在太原街、方家栏、七二四、下坎子等地区新建排污、雨水管道,使沈阳雨后再无积水;按照小康标准使沈阳城市日供水能力达到328万立方米。当这些规划逐一得以实现的时候,沈阳经济区势必已经实现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第四极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