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孙劭方 孙严冬 时间:2010-06-25

【摘要】本文首先指出区域协调是一个重要热点,继而从三方面分析了党的十七大关于区域协调发展的指示和精神,即:我党对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性作出新定位;对区域协调发展的现状作出新判断;对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举措作出新部署。

  【关键词】十七大 区域协调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指引下,我国各地区都有很大发展。但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的发展差距日益扩大,引起了广泛关注。区域协调发展是党的十七大讨论的一大热点,十七大报告全文至少有六处谈到区域问题。总体上看,十七大关于区域协调发展的指示和精神可概括为三方面:我党对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性作出新定位;对区域协调发展的现状作出新判断;对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举措作出新部署。
  
  一、对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性作出新定位
  
  1、从宏观即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角度,区域发展是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大关系之一
   从经验看,举凡大国在一定时期内各区域在发展速度、发展规模及发展质量上存在一定的差距,既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必要的。但问题在于近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过大,存在两极分化的危险。地区差距问题已成为影响中国未来经济发展、变革和社会稳定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使中国的化发展进程面临着极为严峻的挑战。
  正因如此,十七大报告把区域发展定位为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大关系之一。在谈到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时,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十七大从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发展的高度,对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性进行了论述,显示出我党对区域协调发展问题的高度重视。
  2、从微观即单纯的经济发展角度,区域协调发展是影响我国经济发展进程的八个主要方面之一
   十七大报告指出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仍然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主题,并提出要推动经济领域内八大重点的改革和发展,其中一大重点就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国土开发格局。可见区域协调发展问题不容忽视,因为它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体系的健康发展。就我国而言,东中西包括东北地区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加快区域协调发展不仅有利于中西部经济发展,也有利于东部经济发展,从而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
  3、从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角度,区域协调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任务之一
   十七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五大新要求,其中之一是增强发展协调性,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体而言,有四个方面的协调需要在实际中重点落实,而这经济发展的四个协调之一就是推动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机制以及主体功能区的基本形成。由此可见,区域协调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任务之一。所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是某一个地方实现小康,而是全国都要实现小康;不仅东部要实现小康,中部地区、西部地区都要实现小康。要完成这一重大战略任务,重点和难点不是在东部地区,而是在中西部地区、欠发达地区,这就要求大力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二、对区域协调发展的现状作出新判断
  
  十七大报告的第一部分“过去五年的工作”中,一方面肯定了过去取得的成绩,明确指出我国“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另一方面也告诫全党要清醒地看到党的工作与人民的期待还有不小差距,明确指出了前进中面临的七大突出难题,其中一大难题就是“城乡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仍然不平衡”。同时,在报告的第三部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谈到科学发展观提出的依据是新世纪、新阶段上八大新的阶段性特征时,特别强调的其中一大特征就是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
  由此可见,我党对当前区域发展的现状有着极为清醒的认识,既看到了五年来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方面取得的明显进展,又看到当前的区域发展还远不能适应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我党对区域发展现状的准确把握与定位,给进一步制定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提供了科学合理的战略基点。
  
  三、对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举措作出新部署
  
  十七大从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高度特别强调了新世纪新阶段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五大战略举措。
   1、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必须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
   十七大报告指出,应当在科学把握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区域发展和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坚持在市场经济框架内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并尤其注重以下两方面。一是“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立足于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把政府对区域发展差距的干预集中于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缩小地区差距的导向主要不是缩小地区间经济总量的差距,而是缩小地区间人民享有的公共服务和生活水平的差距。即要使不同地区的群众都能享受到同等的义务、公共卫生及公共安全,最终使不同地区的人民能够逐渐具有同等的生活水平。二是“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就是要通过发挥市场在区域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来促进各地要素价格和收入的均等化。

  2、要继续实施区域总体战略,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制定的“十一五”规划从全局的高度,第一次提出了促进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总体战略。即“要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十七大报告再次强调要坚持这一基本国策。
  四大区域各自的政策着力点是不同的。东部区域政策的着力点应放在全面提升区域产业结构和总体竞争力上,通过更为严格的土地政策和产业政策促使产业结构加快升级,实现转型,增强东部地区的带动和辐射作用。中部区域政策的着力点应该放在优化总体发展环境上,抓紧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有关政策,进一步提升接受东部产业转移和外来投资的能力。西部区域政策的着力点应该放在稳步提高自我发展能力上,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公共服务和人才队伍建设力度,积极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东北区域政策的着力点应该放在区域创新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的恢复上,积极促进资源性城市可持续发展,抓好振兴装备制造业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当前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虽然“没有倾斜”,但并不等于没有区域政策,而是意味着我国总体区域政策从以资源分配为目标的传统范式向以增强各区域竞争力为目标的新范式的重大转变。
  3、建立健全主体功能区制度
   十七大在我国国土规划经验、借鉴国外国土规划和空间成长管制做法的基础上,从协调人与空间矛盾的高度,第一次在我党重要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强国土规划,按照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要求,完善区域政策,调整经济布局。”主体功能区将是区域发展的一个新思路和新亮点。
  主体功能区的表述最早见于“十一五”规划纲要中的“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主体功能区的核心思想是:根据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现有国土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确定哪些区域适宜优化开发和重点开发,哪些区域应当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确定各自的主体功能定位,并按照功能定位调整和完善区域政策和绩效评价,规范空间开发秩序,形成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十一五”规划划分的四大主体功能区采取的区域政策也各有不同。
  4、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
   形成区域间相互促进、优势互补的互动发展机制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即实现一种互动的机制,使一个地区的发展能够带动其他地区的发展,而不能以牺牲其他地区为代价。“十一五”规划已明确指出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机制主要有四个机制:市场机制、合作机制、互助机制和扶持机制。十七大在把握我国现阶段区域协调互动机制现状与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进一步健全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机制的新思路。
  (1)在健全全国统一市场机制方面,要遵循市场经济,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形成若干带动力强、联系紧密的经济圈和经济带。国家发改委发布的一份经济形势分析报告显示,以长三角、京津冀和珠三角为核心的三大都市经济圈正带动区域合作向纵深发展,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今后应进一步在全国范围内构建经济联系紧密、带动力强的经济圈。
  (2)在完善区域合作机制、互助机制方面,要鼓励东部地区带动和帮助中西部地区发展。
  (3)在加强中央扶持机制方面,要统筹推进落后地区发展、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的战略需要。一方面,进一步明确重大项目布局时要充分考虑支持中西部发展,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发展的扶持力度,帮助资源枯竭地区实现经济转型。另一方面,要更好地发挥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在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中的重要作用。
  5、走特色城镇化道路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区域发展竞争表现为城市群和城市带之间的竞争,不能靠单个城市比拼。面对新世纪新阶段大都市化、城市群化趋势,十七大报告在总结国内外城市化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了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原则是“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目标是“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且“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主体形态是“城市群”。
  
  【】
  [1] 陈栋生:中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EB/OL].http://news.xinhuanet.com/video/2005-12/16/content_393059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