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EC经济增长收敛性的经验分析(下)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李坤望 陈雷 时间:2010-06-25
三 经验检验与分析

  (一)APEC成立前后亚太地区σ—收敛状况比较


  我们首先根据σ—收敛概念,通过比较APEC成立前后亚太地区人均收入离散程度的变化,直观判断APEC成员间是否存在增长收敛迹象。对亚太地区除文莱、越南以外的19个国家1950-2000年的人均实际收入水平取对数,并对所得的截面数据标准差,得到标准差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亚太各国从1950-2000年,一共出现了2次比较显著的σ—收敛过程。第一次是从1950—1960年,这段时间各国正处于战后重建过程中,资本存量受到大量破坏的国家得益于较高的资本报酬率,迅速积累资本并进行大规模的技术引进和模仿,部分国家增长速度迅速,区域内人均收入水平的离散程度在10年内有较明显的下降。此后,从1960-1989年,人均收入的离散程度一直处于比较稳定的水平,标准差在0.90的水平上有小幅的波动。而从1989年之后,人均收入的标准差再次出现了显著的下降。虽然由于1997年亚洲危机的不平衡影响,收入差距有小幅的反弹,但是总的来看,人均收入的标准差从1989年的0.92下降到2000年的0.84,呈现出显著的σ—收敛趋势。


  可见,APEC成立这一外在环境的改变,或者称之为外生因素的出现,使得亚太各国的口—收敛状况出现了较大的改善。即使将越南的数据包括在内,1989年之后,APEC各国人均收入的离散程度也将出现类似的收敛趋势。从σ—收敛过程来看,APEC的建立促进了亚太各国人均收入的收敛。


  (二)APEC成立前后亚太地区绝对β—收敛趋势比较


  从上一部分的检验结果,我们发现APEC成立的时间恰好与亚太各国开始出现显著的口—收敛趋势的时间相吻合,这在很大程度上说明,APEC成立之后亚太各国呈现出显著的σ—收敛。根据Barro(1995)的证明,绝对β—收敛是σ—收敛的必要条件,即呈σ—收敛趋势的国家间一定存在着人均收入的绝对—收敛。通过绝对β—收敛检验,应当能更好地验证APEC对区域内人均收入收敛趋势的影响。


  在方程(1)中,如果回归系数b显著为负数,那么我们可以断定各国经济增长率与其初始人均收入水平负相关,亚太地区人均收入在考察时间段内呈现出显著的绝对β—收敛趋势。另一方面,根据估计的回归系数,可以计算出收敛速度β的值。本文分别就1950—2000年的整个时间段,以及APEC成立前后的两个大的子时间段——即1950-1989年和1990—2000年进行上述的回归检验。检验结果见表1。


  根据表1中的回归结果,1950—2000年,亚太各国人均收入呈现出显著的绝对"—收敛趋势,各子时间段初始人均收入水平的系数为负数,并且在5%的检验水平上是显著的。将所得的估计系数代入方程(3),得出收敛速度为0.0051,即以年均0.5%的速度收敛。



  而在APEC成立之前,即1950—1989年,虽然回归系数仍然是负的,但是一方面,回归系数的显著程度较低——仅在20%的检验水平上显著;另一方面,回归系数的绝对值低于回归1的结果,这意味着收敛速度低于1950-2000年整个时间段的水平。如表1所示,根据估计系数,1950—1989年的收敛速度为0.36%。


  APEC成立之后的情况如表1中的回归3所示。第一,回归系数显著为负数,且显著程度有很大的提高。在1%的检验水平上,可以认为APEC各国人均收入水平在1990—2000年之间呈现绝对β—收敛趋势。第二,与回归1和回归2相比,估计系数的绝对值均有很大程度的提高,所计算出的收敛速度β也有大幅的提高。


  根据如上结果,我们可以看出APEC成立之后,亚太各国人均收入水平的绝对β—收敛趋势更为显著,收敛速度有大幅度的提高,APEC的建立大大促进了亚太各国人均收入的收敛进程。


  (三)APEC条件β—收敛检验


  无论是σ—收敛,还是绝对β—收敛,都只能说明APEC成员人均收入间的差异在不断缩小,在经济增长过程中,贫穷国家与富裕国家之间存在所谓的“赶超”效应(catching-up),但经济增长究竟是收敛于一个共同的稳定状态,还是收敛于相近但并不相同的稳定状态,并不能确定。为了更好理解亚太地区经济增长的差异性和人均收入的收敛性,这里我们根据方程(2),对加进控制变量后的APEC内部收敛性重新进行检验。考虑到解释变量所存在的横截面样本异方差与时间序列自相关问题,这里只考虑整个时间段的条件β—收敛,不再分不同时段进行条件β—收敛检验。回归结果见表2。


  从表2中的结果不难发现,投资率、人力资本以及人口增长率,这些在研究增长问题的中经常出现的决定稳定均衡状态收入水平的主要因素的回归系数,在统计意义上都比较显著。而且估计值的符号与理论预测完全相符,人口增长率的系数为负,投资率和人力资本的系数为正,这说明人口增长速度较低、投资率与人力资本水平较高的APEC成员,其长期增长将趋向于一条收入水平更高的均衡路径。


  引人增长各项主要决定因素之后,初始人均收入水平的估计系数显著为负,并且该估计值比绝对β—收敛检验中的系数要大得多,这说明APEC内部存在显著的绝对β—收敛,平均收敛速度为2.5%。也就是说,在考虑了各种经济增长决定因素之后,我们发现APEC的经济增长收敛性表现得更加明显。



  四 结论性评述


  综合以上的检验结果,我们发现亚太地区的经济增长存在着收敛迹象,无论是σ—收敛检验,还是绝对σ—收敛检验以及条件σ—收敛检验,都证实了收敛性的存在,而且这种收敛性与APEC所倡导的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与经济技术合作有着密切的关系,APEC成立后,其成员人均收入的收敛趋势明显加强,收敛速度显著提高。已有的研究大都证实经济增长收敛性只存在于相似程度较高的发达国家

(OECD)内部,而在更广泛的国家范围内难以发现经济增长呈收敛性迹象,可以说发达国家形成了一个“收敛俱乐部”。本文则证实,APEC作为一个内部经济差别悬殊的区域合作集团,不光存在着经济增长收敛性,而且随着区域内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以及经济技术合作的进程,收敛趋势在不断加强。对APEC的经验分析表明区域一体化的发展完全有可能缩小地区内贫富差距,实现共同繁荣。

 

    文献:


    薛敬孝、李坤望、宫占奎(1999):(APEC研究:方式、运行、效果),山西经济出版社。


    Baldwin,Richard."The Growth Effects of 1992."Economic Policy 9,1989,pp.247-281.


    Barco,Robert J.;Mankiw,N.Gregory and Sale-i-Martin,Xavier"Capital Mobility in Neoclassical Models of Growth."NBER Working Pa-per,No.4206,1992。


    Barro,Robert J.and Sala-i-Martin,Xavier.Economic Growth.McGraw-Hill.Inc.,1995."Technologieal Diffusion,Convergence,and Growth."NBER Working Paper,No.5151,1995.


    Banmol,W.“Productivity Growth,Convergence and Welfare:What the Long-Run Data Show.”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76,December1986,pp.1072-1085.


    Ben-David,Dan."Convergence Club and Subsistence Economies."NBER Working Paper No.6267,1997.


    Levine,R.and Renelt,D."A Sensitivity Analysis of Cross-Country Growth Regressions." American Econom/c Review 82,1992,pp.942-963.


    Mankiw,N.Gregory;Romer,David and Weil,David N."A Contribution to the Empirics of E,eonomie Growth."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07,May 1992,pp.407-437.


    Mounfford,Andrew."Trade,Convergence and Overtaking."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46,1998,pp.167-182.


    Murat,M.and Pigliaru,F.“International Trade and Uneven Growth:A Model with Intersector Spillovers of Knowledge."The Journal of Trad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7,1998,pp.221-236.


    Venables,Anthony J."Regional Integxation Agreements:A Force for Convergence or Divergence?"Paper prepared for the Annual Bank Confer-enceon Development Economies in Paris in June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