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新发展、新动向与问题
关键词:日本,对华直接投资,新发展,新动向,问题
一 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新发展及其原因
(一)投资新发展
自2000年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由连续三年下降转为回升以来,2003年后又再次出现了迅速发展的新局面(参见图1)。按中方统计,2000—2004年,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合同额从36.91亿美元增加到91.62亿美元,实际投资额从29.16亿美元增加到54.52亿美元,分别增加了148.2%和87.0%。其中,实际投资额2001年已超过1997年最高的43.26亿美元,合同额2003年也超过了1995年历史最高的79.52亿美元。从总体情况看,2000--2004年,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合同额年均为63.05亿美元,实际投资额年均为43.92亿美元,都明显超过了上次投资高峰1993—1997年年均实际投资额的47.77亿美元和29.02亿美元。2005年1-6月,在中国外商实际投资减少3.2%的情况下,日本对华投资又达32.69亿美元,同比增长20.4%。
按日方统计,2000--2004年,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申请报告额从9.95亿美元增加到46.51亿美元,国际收支流出额(日本银行统计)从9.37亿美元增加到58.68亿美元,分别增加了367.4%和526.3%,其增长幅度大大超过了中方统计。其中,2003年国际收支流出额超过了1995年历史最高的32.11亿美元,2004年申请报告额也超过了1995年历史最高的44.73亿美元。2005年1-5月,按日本政府新的国际收支方式统计,日本对华直接投资为2650亿日元(约为25亿美元),按月平均也超过了2004年的水平。
(二)投资新发展的原因
应该强调的是,日本对华直接投资新发展是在国际直接投资连年大幅度衰退、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徘徊不前的情况下出现的,也是在中日关系冷淡的情况下出现的。从国际直接投资看,自2000年世界各国对内、对外直接投资总额分别达到创记录的14692亿美元和13681亿美元以来一直是处于连年大幅度衰退的局面,2003年已分别下降为5389亿美元和6081亿美元,分别下降了63.7%和55.6%。2004年,国际直接投资虽然有所回升,但远未出现重新活跃的新局面。日本对外直接投资也一样,自2000年申请报告额从1999年的667亿美元减少到485亿美元以来,就一直处于下降和徘徊不前的状态,2001、2002、2003和2004年分别为323亿、369亿、361亿和360亿美元。从中日政治关系看,因小泉首相参拜靖国神社等原因,中日领导人除利用APEC、104-3会议等场合会谈外,已四年没有相互进行国事访问了。从双方民意测验的结果看,两国人民特别是青年人对中日友好、相互亲近的认可程度都明显下降了。在上述背景下,日本对华直接投资之所以出现新发展,乃是由于下述原因。
1.中国开始了新一轮高速增长。亚洲危机前后,在中国增长减速和各种经济、社会矛盾一时增多的情况下,日本国内曾流行“中国崩溃论”,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1998年后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大幅度衰退。然而,以加入世贸组织为契机,中国不仅成功克服了亚洲金融危机,2003年还克服了非典影响,GDP增长率从2002年的8%提高到9.3%,2004年又提高到9.5%,2005年上半年仍为9.5%。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使中国潜在的大市场迅速变为现实的大市场,为外商投资创造了非常有利的市场条件。以汽车为例,2000--2004年,中国汽车生产量由207万辆增加到507万辆,其中小轿车从61万辆增加到232万辆,分别增加了1.45倍和2.80倍。由此,中国迅速成为世界第四汽车生产大国和第三汽车消费大国,2010年还将成为世界第二汽车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
2.中国投资环境全面改善。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履行入世承诺,在制造业开放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放了服务业市场,并全面修订了相关的法规,转变了政府作风。由此,中国投资环境全面改善,得到了外商的普遍认可。根据上海世贸组织事务中心和上海市国际贸易学会2004年12月14日公布的《入世后上海投资和贸易环境的民意调查》,在100家外资(投资额1000万美元以上的制造业企业和投资额500万美元以上的服务业企业)中,80%以上对中国入世承诺的履行状况表示满意。对今后投资、贸易环境持乐观态度的占30.9%,比较乐观的占56.4%,合计占87.3%。根据日本国际协力银行开发金融研究所2004年初公布的2003年海外直接投资民意调查,从中长期看,93.1%的日本企业认为中国是开展海外事业最理想的场所,大大高于第二位东盟的29.2%、第三位美国的21.6%;在认为中国是最有希望的投资场所的企业中,70.8%的企业已经制定了在中国开展事业活动的具体计划。
3.对华投资收益增加。由于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和投资环境全面改善,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得到了越来越丰厚的回报。根据中国国家税务总局2004年11月25日公布的数据,2003年外资企业缴纳所得税后,盈利企业超过53%,盈利企业的销售额比2002年增加34.5%。根据日本贸易振兴会2004年7月13日公布的《东亚制造业日资企业调查》,在华日资企业的74.4%盈利,高于上次调查的结果。根据日本中小企业金融公库2004年10月公布的《中国投资企业现状调查》,与上年同期相比,80%的日资企业销售额增加,63%的日资企业的经营收益增加明显高于上年调查的44%和50%,并且73%的企业认为经营收益今后将会增加。
4.中国成为世界最有利的投资场所。由于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和投资环境全面改善,在近年来国内外进行的有关民意测验中,各国企业都把中国视为世界最有利的投资场所。根据美国道琼斯公司2004年11月15日关于全球50家主要跨国公司今后发展的调查:三分之一以上的企业认为中国提供优质价廉的产品、有优秀人才和大市场,20%的企业认为国际市场利润来源于中国市场,中国市场与美国市场同等重要。
5.与欧美各国竞争的需要。日本企业对华长期实行扩大贸易的战略,在直接投资方面也以利用中国廉价而丰富的劳动力为主,忽视了占领中国市场的投资,在技术转移和经营当地化方面也不彻底。因此,围绕中国迅速成长的大市场,日本企业在与欧美企业的竞争中已处于明显的劣势,这在汽车工业方面表现得最为明显。上世纪加年代后期,丰田热衷于扩大对华出口的战略,认为对华投资“为时尚早”,而德国大众则捷足先登,率先占领了中国轿车市场。90年代后,美国、法国、意大利的汽车厂商也先后开始了对华投资。这样,90年代后期,在中国汽车工业“三大三小”的战略布局中,日本企业已被排除在外。因此,近年来在中国汽车工业跃进的形势下,丰田、日产、本田等公司不得不加快当地化生产的步伐。尽管2004年中国汽车市场增长速度有所放慢,但面对中国世界第二汽车消费大国的发展趋势,为避免重蹈上世纪90年代前错失投资机会的覆辙,丰田等公司也不得不扩大对华投资。当前,对华汽车工业投资虽然有很大风险,但对日本企业来说,不投资的风险比扩大投资的风险还大。换言之,不扩大投资就占领不了中国市场,甚至会被挤出中国市场,这是日本企业最不愿意再次遭遇的风险。
6.与中国企业竞争的需要。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和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情况下,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迅速提高,使日本企业面临着新的强大的竞争对手。根据日本国际协力银行开发金融研究所2004年3月公布的《关于日本制造业企业海外事业活动的调查报告》,1990--2002年,日本企业在美国市场与中国竞争产品的比例已由3%提高到21%;在日本国内市场中,除纺织品、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外,中国家用电器和高新技术产品的市场份额也在迅速扩大;至于中国市场,日本传统的家用电器产品已无力继续竞争。无论是当地市场还是出口市场,日本企业以中国企业为对手的竞争意识越来越强了,一些企业甚至认为与中国企业竞争比与本国和欧美企业竞争更为重要。因此,在建立海外生产基地方面,日本企业普遍认为应首选中国,必须加大对华投资力度。
二 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新动向
(一)对各产业投资的新动向
1.制造业投资比重提高。多年来,日本对华直接投资一直以制造业投资为中心而展开,在这次投资新发展中,制造业投资比重又进一步提高了。2000--2004年,在日本对华直接投资中,制造业投资共为11013亿日元,非制造业投资共为2101亿日元,建立分公司投资共为434亿日元,分别占投资总额的81.3%、15.5%和3.2%。与上次投资高峰即1994--1997年相比,制造业投资比重提高了6.3个百分点,非制造业投资比重下降了7.8个百分点。其中,2004年制造业投资为4066亿日元,大大超过非制造业投资的635亿日元,占投资总额的82.8%。从整个情况看,截至2004年末,在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累计额中,制造业投资为25769亿日元,非制造业投资为9868亿日元,建立分公司投资为985亿日元,分别占70.4%、26.9%和2.7%。
2.运输机器工业(主要是汽车工业)投资迅速增加。在日本对华制造业直接投资中,纺织、服装工业投资在上世纪70--80年代曾经是投资主角,而进入90年代以后,电气机器工业投资则成了投资的主角,一般机械工业投资在90年代中期前后也超过了纺织、服装工业投资。2000--2004年运输机器工业投资最多,为3312亿日元,占投资总额的24.4%。以下是机器工业投资2392亿日元、占17.7%,一般机械工业投资1309亿日元、占9.7%,化学工业投资1015亿日元、占7.5%,钢铁和有色金属工业投资956亿日元、占7.1%,纺织和服装工业投资396亿日元、占2.9%,食品工业投资381亿日元、占2.8%,木材和造纸工业投资126亿日元、占0.9%,其他工业投资为1088亿日元、占8.0%。截至2004年末,电气机器工业投资最多,为6175亿日元,占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累计额的16.8%,以下是运输机器工业投资4403亿日元、占12.0%,一般机械工业投资3151亿日元、占8.6%,纺织和服装工业投资2379亿日元、占6.5%,钢铁和有色金属工业投资2205亿日元、占6.0%,化学工业投资2009亿日元、占5.5%,食品工业投资1353亿日元、占3.7%,木材和造纸工业投资369亿日元、占1.0%,其他工业投资为3689亿日元、占10.1%。
3.非制造业三大投资无多大起色。在日本对华非制造业直接投资中,服务业、房地产业和商业的投资是三项最主要的投资。1994--1997年,上述三项投资各为884亿、737亿和675亿日元,分别占投资总额的7.2%、6.0%和5.5%。然而,2000-2004年,在非制造业投资总体继续低迷的情况下,上述三项投资都没有多大起色,投资额各为329亿、46亿和510亿日元,只分别相当于1994-1997年的37.2%、6.2%和75.6%。不过,伴随中国入世后商业和金融、保险业的开放,2004年商业投资已略微超过90年代前期的水平,为273亿日元,金融、保险业投资也增加到前所未有的175亿日元。从整个情况看,截至2004年末,服务业投资依然最多,为3966亿日元,占投资总额的10.8%,以下是房地产业投资2171亿日元、占5.9%,商业投资1779亿日元、占4.8%,运输业投资1047亿日元、占2.9%,建筑业投资612亿日元、占1.7%,金融保险业投资648亿日元、占1.8%,农林水产业投资171亿日元、占0.5%。
(二)大型投资增加的新动向在上述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重点由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过程中,以汽车和家用电器等的当地生产为中心,近两年来出现了大型投资增加的新动向。这不仅标志着日本对华直接投资重点和方向的转变,而且还意味着投资档次和技术转移程度的提高,给投资新赋予了新的内容和含义。
1.占领市场的大型投资增加。面临中国汽车市场迅速扩大和欧美汽车厂商抢先占领中国市场的局面,丰田、日产等日本汽车厂商不甘示弱,都加快了对华投资的步伐。其中,丰田汽车公司自2002年10月与中国第一汽车集团(简称“一汽”)合作在天津开始当地生产后,2003年4月又宣布与一汽合作,投资1000亿日元,生产皇冠等四种高级轿车,2010年形成年产20万--30万辆的生产规模。鉴于提高零部件当地生产比例是占领中国市场的关键,日本汽车厂商便以发动机的当地生产为中心,进行了零部件生产的大型投资。例如,丰田汽车公司2004年2月和3月先后与广州汽车公司和一汽合资建立了发动机工厂,总投资各为22亿元和160亿日元,2005年开始生产,年产规模都为30万台。日产汽车公司与东风汽车公司合资的东风汽车有限公司,2004年12月也宣布建设广州发动机工厂,总投资30亿元,2006年初开工生产,2008年年产30万台。从整个情况看,2010年日本汽车厂商在华生产规模将超过200万辆,其中小轿车将超过100万辆,二者都将占据中国市场的20%以上。
2.扩大销售的大型投资增加。三菱汽车公司为实现2007年在中国销售30万台发动机、占领中国市场5%、销售汽车90%的生产目标,2003年6月制定了“扩大在华销售网点战略”,在把沈阳和哈尔滨的两个发动机工厂的生产能力提高一倍、形成年产30万台生产规模的基础上,计划四年内在中国增设300个销售店。铃木汽车公司2005年1月在宣布扩建现有工厂、把重庆长安铃木汽车公司和江西昌河铃木汽车公司的生产能力由现在的20万辆提高到2010年50万辆的同时,还将在两年内把现有的660家汽车销售代理店全部改造为专卖店,以开展更为周到细致的销售后服务。在汽车厂商采取扩大销售战略的同时,日本汽车连锁巨头也开始登陆中国市场。2003年10月我国对外资开放零售业市场后,日本最知名的汽车服务用品连锁黄帽子和澳德巴克斯(AUTO—BACS)公司先后在广州和上海建立了营业公司,其中黄帽子计划通过直营及特许经营加盟店两种形式,于2008年前在中国建立50家连锁店,2015年再增加到500家,销售额超过日本国内的营业规模。
3.跨国并购的大型投资增加。跨国并购是当前国际直接投资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方式,在中国政府鼓励外商参与国有企业战略改组的政策下,日本企业也开始采取这种投资方式进行大型投资。例如,日产汽车公司为尽快改变其对华投资落后的局面,2003年6月对东风汽车公司参股10。32亿美元,建立了“东风汽车有限公司”,并与东风汽车公司共同投资167亿元,在改造和利用现有的生产设施的基础上,生产六种型号高级轿车,2004年秋已开始生产,2007年将实现年产X万辆的生产规模。从整个情况看,2002年和2003年,日本企业对中国企业的并购各为28项和50项,呈迅速增加的趋势。
4.集中生产的大型投资增加。以与一汽、东风、广州汽车公司等中国大型汽车厂商的合作为中心,日本对华汽车投资出现了向广州、长春、天津、武汉、杭州、重庆等中心城市集中的趋势。特别是在经济发达、汽车市场成长很快的广州,日本三大汽车公司丰田、日产、本田都先后与广州汽车集团合资,从发动机等关键零部件到整车组装以及新产品、新工艺研究开发,已初步形成了一个汽车产业集群,2008年前将形成年产发动机60万台、轿车40万辆左右的生产能力。在电气机器工业方面,松下公司面临中国市场的激烈竞争,为适应家电行业经营战略由“高质量、高价格”转向“高质量、低价格”的新形势,也采取了集中生产的投资方式,2004年10月建立了松下电器杭州工业园。该工业园将分三期建设,其中一期工程总投资19亿元。这不仅是松下公司在中国最大的投资项目,也是其在中国集中生产的大型投资,其目标是形成1000万台以上各种家用电器的综合生产能力。
5.高新技术产业大型投资增加。面临中国市场的激烈竞争,不仅丰田等汽车厂商竞相在中国投资和生产最新型号的轿车,电气机器厂商为抢得先机,也开始在中国生产高附加价值产品,力争以独特的产品优势确立竞争优势。例如,在机方面,索尼和东芝公司2001年已开始了笔记本电脑的当地组装生产和销售;2003年4月,东芝公司又新建东芝信息机器(杭州)公司,开始进行中高档笔记本电脑的当地组装生产和销售。NEC公司和上海广电集团有限公司2003年11月宣布合资建立“上海广电NEC液晶显示器公司”,全面策划、开发、生产和销售用于液晶显示器以及笔记本电脑、电视液晶显示模块等高新技术产品。该投资注册资本500亿日元,总投资850亿日元,2004年10月已建成使用大型玻璃基板的第五代生产线,月产量4.5万张。
6.向中国转移生产的大型投资增加。在日本传统家电产品已丧失中国市场竞争力的情况下,松下公司2002年12月决定关闭大阪工厂的电视机生产线,把大屏幕显像管电视机生产全部转移到山东松下信息产业有限公司,国内只留下研发和实验部门。在计算机方面,东芝公司面临IBM、戴尔公司等海外计算机巨头的竞争,2003年出现了487亿日元的经营赤字。为重整经营萧条的计算机事业,东芝公司2004年12月决定把上海和菲律宾两个工厂的生产全部交由杭州工厂,通过集中生产来削减成本。这样,从2005年开始,杭州将成为东芝公司最大的海外生产基地,年产量将从2003年的150万台增加到300万台。
7.建立研发中心和地区总部的大型投资增加。为充分利用中国的人力资源,开发适合中国市场需要的新产品并降低成本,日本知名跨国公司近年来纷纷在中国建立研发中心或设计中心。例如,索尼公司2002年以来先后在无锡、上海、大连建立了生产设计中心、软件开发部、信息系统研究开发部等,2004年6月又决定年内追加两亿美元投资,在品牌、设计和生产各领域与中国企业开展全面合作。中日最大的合资汽车公司东风汽车有限公司2004年3月也宣布出资3.3亿元,在广州建立汽车研发中心,2005年末正式开业。随着对华投资的增加,为统一管辖中国和周边国家的事业,丰田、日立公司2004年10月20日宣布将在北京建立地区总部。在此之前,佳能、欧姆龙、松下、索尼公司已在北京建立了地区总部。另外,NEC公司等在上海和广州等经济中心城市也各自建立了地区总部。
(三)继续进行投资的动向
今年春季,受日方在等一系列问题上不断采取伤害中华民族感情的错误行为而引发的中国一些地区部分群众和学生涉日游行示威的影响,一些日本企业的对华直接投资计划有所推迟或放弃了。根据日本民间调查公司帝国数据库2005年4月20-30日的调查,在6906家日本企业中,回答上述事件“对实际业务产生影响”的占18.3%;对投资风险“非常担心”的占13.5%,“多少有些担心”的占66.0%,两者合计占79.5%;在848家已制定对华投资计划的企业中,回答延期执行计划的为275家,占32.4%,回答终止计划的为七家,占0.8%。尽管如此,由于中国市场的魅力,日本企业的投资欲望并没有受到多大影响。今年1-5月的月均投资额,中方和日方统计都超过了去年的水平,也从实际上证实了这一点。在事件过后,经过冷静的思考,大多数日本企业仍有扩大对华投资的意向。据读卖新闻社2005年6月对日本100家主要企业的调查,其中回答“继续保持投资”和“继续扩大投资”的企业各为36家和21家,而回答“今后将缩小投资”的企业则为零。
三 日本在对华直接投资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对华直接投资相对落后
多年以来,日本一直是中国最大的贸易对象国和进口来源国。2004年,在中国对外贸易总额中,对日贸易占14.5%,其中从日本进口占进口总额的16.8%;在日本对外贸易总额中,对华贸易占16.5%,其中对华出口占出口总额的13.1%。相比之下,尽管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出现了新发展,但日本对华直接投资不仅落后于中日贸易的发展,而且其地位也没有多大提高。
1.日本在中国对内直接投资中的地位没有多大提高。自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除个别年份外,中国一直是世界第二对内直接投资大国,2003年又超过美国,首次成为世界第一对内直接投资大国。在这一过程中,由于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对华直接投资都出现了更为迅速增加的局面,日本在中国对内直接投资中的地位并没有多大提高。2000--2003年,在中国对内直接投资合同总额和实际投资总额中,日本只分别占6.8%和8.5%,居中国香港、英属维尔京群岛和美国之后,是中国第四位的投资来源国。2004年,日本对华直接投资虽创造了历史新高,但上述比重分别为6.0%和9.0%,其中实际投资比重虽有所提高并超过了美国,但却落在了韩国的后面,仍居第四位。从整个情况看,截至2004年末,日本实际投资额累计为469亿美元,只占世界各国和地区对华实际投资累计总额的8.3%,居中国香港和美国之后,列第三位。
2.中国在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对象国中的地位没有多大提高。按日本财务省申请报告额统计,2000-2004年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只占同期日本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6.2%。其中,2000年仅占2.0%,2004年才提高到12.8%,分别在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对象国中列第六、第三位。从整个情况看,2004年末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资产余额为202亿美元,只占日本对外直接投资资产总额的6.0%,居对美国(1430亿美元、38.5%)、荷兰(365亿美元、9.8%)和英国(268亿美元、7.2%)的投资之后,在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对象国中列第四位。
(二)日本垄断性产业的投资落后
如前所述,包括汽车、家用电器和计算机、手机等部分高新技术产业在内,凡是日本与欧美各国激烈竞争的领域,日本企业都迅速扩大了对华投资。然而,在日本高度垄断国际市场和中国市场的领域,日本企业仍继续实行扩大出口的战略,在当地生产方面几乎没有什么进展,其典型是数码家电产业。根据中国IT市场信息中心2004年8月31日公布的统计报告,在中国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市场,日本品牌的比重超过90%,其中索尼、尼康、佳能、富士等占绝对优势。为扩大中国市场,索尼公司2004年5月、7月和10月先后在上海和北京举行了三次新产品发布会,大张旗鼓地进军中国市场。5月在上海举行的新产品发布会上宣布向中国市场投放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四个系列17种最新产品;10月在北京召开的新产品发布会上宣布向中国市场投放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五个系列十种最新产品。这样,索尼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的最新产品已全部在中国上市,分别垄断了中国数码相机市场的30%和数码摄像机市场的50%,2004年销售额预计比2003年增加80%。相比之下,索尼公司虽然也在中国建立了索尼电子(无锡)公司,全年数码相机生产能力已提高到200万台,但无论投资力度还是当地生产规模和产品档次,都不能与全力扩大销售的态势相比。而且,在投资方面除独资生产外,既没有与中国企业合资的举动,也没有向中国转移技术的意向。由于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技术进步迅速、产品更新换代很快,再加上中国履行入世承诺又大幅度削减了关税,因此,在日本企业大举进军中国市场的情况下,中国企业已无力染指该领域的生产,少数介入的企业也正在准备退出竞争。这样,如不及时采取有效的对策,中国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市场就会长期成为索尼等日本企业的一统天下。
(三)投资仍高度集中于沿海地区
自中国实施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以来,日本企业对我国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投资虽然有所增加,但投资高度集中于沿海地区的状态并没有什么变化。特别是以汽车工业和电气机器工业为中心的大型投资,几乎都集中于沿海地区的经济中心城市。据日本三菱综合研究所2004年7月的统计,日本对华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其次是广东、北京、大连和青岛。2003年末,在华日资企业的42.8%集中在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日本贸易振兴会北京事务所江原规由所长2004年10月20日所做的题为《日本企业在北京的发展》的报告也指出,日本企业对华投资的首选地区是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近年来,山东对日本企业的吸引力迅速提高,而北京的独特优势也开始引起日本企业的重视。21303年北京引进日本直接投资的合同额比上年增长110%,2004年1-8月,日本在北京新建企业110家,投资合同额达14.7亿美元。
(四)日资企业经营当地化落后
尽管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出现了新发展,但与欧美企业相比,日本企业的声望却有所下降。据中国英才网2003年对中国大学生就业意向的民意调查,在大学生就业优先选择的50家企业中,外资企业虽然多达33家,但其中日资企业只有索尼、松下和丰田三家,分别排第17位、第32位和第46位。在外资企业中,声望最高的是IBM、微软、P&G、GE、摩托罗拉等欧美企业,它们排在中国知名企业海尔之后,分列第二位、第三位、第五位、第六位和第七位,韩国三星公司也排在日本企业前面,列第14位。2004年,中国英才网又进行了同一民意调查,结果是IBM、P&G、微软、GE、西门子等欧美企业继续保持了很高的声望,韩国三星公司也上升到了第11位。相比之下,日本企业不仅减少为两家,而且排名也后退了,索尼公司后退到第26位,松下公司后退到第46位。日资企业所以声望不高,一个重要原因是经营当地化落后,大学生在日资企业就业后很难晋升经营管理职务。因此,许多人感到与欧美企业比较,在日资企业就职没有发展前途。由于声望下降,日资企业在招聘优秀人才方面已受到欧美企业的严峻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