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人才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人才市场,发展,建议
自1983年初沈阳率先在我国建立第一家人才流动服务机构以来,全国已有30多家国家级区域性人才市场。截至到2004年底,全国共有各类人才中介服务机构5449家,从业人员达36233人,固定人才交流场所2490个,人才市场网站1660多个,每年举办网上人才交流会1780场,网站访问量达到24.6亿人次。从1996年至2004年,通过各级政府人事部门所属人才中介服务机构实现流动的人才累计达到3417多万人,仅2004年成功实现流动的人才就达572万人。 人才市场在快速发展的同时,规范人才市场管理的法规也在不断健全和完善。人事部先后出台了《人才市场管理规定》、《中外合资人才中介机构管理暂行规定》、《人事争议处理暂行规定》等管理规章制度。目前,有20多个省市区和副省级城市制定了有关地方性法规,绝大多数省市制定了相关的政府规章。在人才市场监管方面,还建立了人才市场准入和年审制度,对人才市场中存在的一些不规范行为进行了查处,截止2004年底,全国共成立人才市场执法队伍253个。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全球的一体化,中国经济市场化的程度日益提高,作为生产要素市场之一的人才市场也日趋形成,且初具规模;政府对人才市场关系主体的公共服务职能正在确立;人才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双向选择机制正在形成;契约化的人事关系开始建立;人才市场中介服务日益完善,服务质量和效益都有了显著提高;调节各类人才市场主体行为关系的规章制度不断健全;人才资源的市场化配置程度日益提高(中国人事研究院主编,《中国人才报告——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人才开发》,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一、人才市场的作用及发挥状况评价?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基本形成了以市场化人才配置、社会化人事代理、网络化信息服务为主要内容的人才市场服务体系。人才流动逐渐由以体制变革和所有制差异为主要驱动力的流动转向基于市场人才供求的流动,从盲目的、非理性流动逐渐向理性的、有序的人才流动趋势发展。?
(一)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增强,逐渐优化了人才与职位、工作之间的匹配关系?
我国人才市场建设始终将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作为根本任务,努力做到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紧密结合,以推动人事代理、人才交流为重点,积极发挥市场机制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近年来,人才流动更趋活跃,以2004年为例,全国各类人才中介服务机构共接待流动人员4877万人次,比2003年增长104.9%;登记要求流动人员1314万人次,比2003年增长1.4%;帮助572万人找到了新工作或转换了工作岗位,比2003年增长28.5%。随着人才市场的繁荣和发展,我国干部统包统配和单纯行政调配的人才资源配置管理方式基本被打破,人才资源市场化配置的格局已初步形成。有的大型内部还建立了人才市场。由于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发挥了积极的基础性作用,改变了过去“人为的、被动的、单向的”行政调配人才资源的管理方式,逐渐让位于“合理的、主动的、双向的”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管理方式,人才与工作、人才与职位之间的匹配程度逐渐提高,人事相宜、人适其事、事得其人的理想逐渐得到了体现。正是如此,提高了人才能力发挥及价值实现的可能性,有效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二)推动户籍制度逐渐变革?
中国的户籍制度附加了许多行政的、经济的、福利的功能,人为地造成了城乡和区域间的差异和不公平。这就使传统城乡差别的户籍制度存在着等级性、价值性、固定性、继承性,城乡户口在就业、就学、劳动力流动和社会保障等诸多方面隐含着巨大的差异。但是因为以下几方面的原因,推动着人才市场的建立和不断健全,冲击着传统、僵化的户籍制度,出现了可喜的变革。首先,改革开放初期为了满足一些地区经济高速发展对急需的顶尖人才的需要,国家放宽了对他们的户籍控制政策,出现了以少数精英为代表的跨地域的人才流动,带动了跨地域性人才市场的产生。其次,随着大学生就业分配制度的改革,取消了大学生在省及省会以下城市就业的户口限制,促进了城市人才市场的活跃。最后,随着大批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就业,带动了多方位的劳务市场的蓬勃发展。另外,随着促进城乡劳动力市场、人才市场一体化的就业政策的逐步形成,统筹资源,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加快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步伐,逐步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淡化户籍福利色彩,为户籍制度改革排除了制度性障碍。
(三)人才主体地位逐渐得到强化?
为了避免用人信息的不对称,人才作为人才市场的供给方,必须确立其主体地位并得到有效加强。另外,人才主体必须借助于人才市场这个载体,才能有效实现人才主体和用人单位之间的匹配。2004年,全国各类人才中介服务机构共为35万个单位提供了人事档案管理、人才招聘、人才规划咨询、社会保险等方面的代理服务,代理各类人才4890045人。管理流动人员人事档案695万份。为26.5万人提供了专业技术职称评定申报工作。2004年举办各类培训班22525次,培训各类人才2066187人次。为442696人次提供了人才测评服务。为6784家用人单位提供了人才派遣服务,派遣各类人员372998人,收集整理登记要求派遣人员12.6万人次。举办各类人才交流会27402场,参会人员3451万人次,参会单位134万家次,达成流动意向897万人次。组织举办各类技术项目交流5866次,促成技术项目交流3378项。另外,随着人才市场监管政策法规的不断完善,并加大对一些不规范行为的查处力度,中国人才市场得到了蓬勃发展,市场化人才配置格局为人尽其才进一步创造了制度条件和社会环境,致使人才主体逐渐摒弃“外在主导型”的人职匹配方式,尝试“自我主导型”的人职匹配方式,寻求适合自己发展的平台,极大地提高了自我价值实现的主体地位。
二、当前人才市场的主要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尽管人才市场自改革开放,特别是自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人才市场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依然存在人才市场运行机制不够健全、管理体制没有完全理顺、人才市场的服务功能不够完善、人才市场的法制化程度不高等问题。具体说来,主要存在以下特点和问题。 ?
(一)人才市场类别分化现象逐渐明显?
尽管人才市场供需主体还没有完全到位,供求、价格、竞争机制对人才资源配置的调节作用发挥得还不够,但是随着不同人才群体的逐渐出现,人才市场类别分化现象也渐趋明朗。如全国各地为满足本地产业发展对人才的不同需求,经常举办特别针对农民工、技能人才、大学毕业生、高级经营管理人才等不同人才群体的人才招聘会。尽管此类针对不同人才群体的招聘会具有局限一地,而非全国;层次较低,有待规范等特点,但毕竟一定程度上有力地推动了中国人才市场的分化,有利于提升人才市场的服务功能,促进人才的有效配置。?
(二)人才市场条块分割现象依然严重?
长期以来,我国人才市场以政府行为为主导,人才中介服务机构多为“官办”的垄断型实体,主要凭借垄断性的“人才档案”管理获取业务收入,而为人才流动提供专业化服务的业务收入所占的比重很小。人才中介服务市场市场化程度低。由于人才市场的进入门槛较低,其附属的收益性又较大,任何相关或不太相关的机构都尝试进入人才市场,致使各种各样的人才市场不断出现,人才市场条块分割现象依然较为严重。另外,由于政事、政企不分,影响了人才市场的公平竞争。全国统一开放的人才市场难以形成,影响了市场机制在人才资源配置中基础性作用的发挥。?
(三)人才市场低水平运做持续强化?
人才中介服务产品单一、同质化,不能满足客户差异化的要求。目前我国人才市场的服务内容和方式单一,大多只能提供人才招聘和求职信息发布、代管人事档案等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服务产品,作为“主导产品”的各类人才交流大会仍然处于“古罗马大集市”的水平,成交率低。高级猎头、人才培训系统解决方案、人力资源外包、人才测评、人才个性化服务、市场人才价格报价系统等适应人才市场需要的服务方式、服务手段非常缺乏。因此,众多人才中介只能在低端市场恶性竞争,无法进入高端服务市场,也无法获得高收益,制约了它们自身的发展。目前的人才市场不能很好地满足各层次人才配置的需要,特别是针对高层次人才特点的服务功能不强。主要是因为目前人才中介机构之间的竞争不够充分,致使提高服务水平的动力不足。人才市场的整体信息化服务水平不高,影响到人才市场配置效率的提高。?
(四)人才市场对产业发展敏感度较低?
人才市场的政事、政企不分,必然降低人才市场的竞争程度,影响人才市场的市场化运做水平及规范化程度,人才市场服务提供者不愿或没有能力主动捕捉用人主体对人才的需求动态,难以对产业发展趋势作出敏锐的市场反应。
(五)人才配置的市场化程度稳步提高与人际关系影响相互交织?
据调查,目前我国人才在寻找工作的过程中有近40%的人才是通过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找到工作的。这主要与人才市场信用建设不健全及人才供求信息不对称有关。这种人际关系的影响,会极大地破坏市场在人才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降低人才的配置效率。?
(六)人才市场信用度提高,但破坏市场信用的各种苗头有所抬头?
人才在人才市场被骗或受到不公正待遇的事件时有报道,并且经常可以看见有些人利用大学毕业生就业紧张的现实行骗,这说明人才市场信用建设还有待加强。主要应强化人才市场法规体系和监管体系建设,提高政府对人才市场管理的效率和质量,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自律和协调作用。的人才市场至今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全国性的人才中介服务和品牌,与客户的关系往往是一次性交易关系,因此在提供人才交流服务时没有品牌拉力,信誉不佳,只能依靠终端推力,靠现场交流会、打人海战术,依靠规模效益获得收益,处于低水平重复运行阶段。?
(七)区域人才供需矛盾更为突出?
中国区域的不平衡及巨大差异性,以及各地人才高地战略的推进,使区域人才供需矛盾更为突出。主要表现在:(1)地域壁垒下条块分割的区域市场与人才全方位自由流动的矛盾。(2)区域人才需求和人才吸纳能力的矛盾更为突出,国内人才竞争的区域化特征更为明显。应该从国家总体发展战略的高度来认识宏观人力资源的配置与流动问题,国家主要应该通过宏观产业结构调整政策、重大投资政策等方面对人才的流动和配置进行牵引。欠发达或落后地区要通过加速经济的发展及体制的变革来牵引人才,要通过宽松的创业环境和良好的发展机遇来吸引人才,而不是简单的效仿经济发达地区的薪酬待遇来参与区域人才竞争。同时要注意集中资源,力争在某一领域或方向上营造出一个局部具有相对优势的人才生态环境,切忌全面开花,使“人才高地”不高,甚至使人才高地变成人才孤地,这样就很难有效提高人才吸引力。
三、中国人才市场的发展方向及基本矛盾分析?
人才市场作为连接政府和用人单位的平台,其建设应该坚持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的方向,当前应改变各自为战、条块分割的人才市场现状,建立信息共享、能提供人才供需信息与预测预案服务的全国统一人才市场与人才库(林泽炎主编,《中国人力资源发展报告:中国企业人才优先开发——政策评价与战略思路》,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6年8月版。)。逐步实现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比较完善的人才市场管理体制;遵循市场发展,健全与其他要素市场相贯通的人才市场运行机制;健全与政府公共服务相互配套的人才市场服务体系;逐步实现人才市场的职业化、专业化、信息化、国际化、制度化运做。?
中国人才市场的规范发展,离不开解决中国人才市场的基本矛盾。所有的人才市场都存在着两方面的矛盾(彭剑锋,聚集中国人才市场:基本问题与矛盾,《中国人才》,2003年第4期。):(1)用人单位与人才主体之间的矛盾;(2)用人单位、人才主体与人才市场渠道之间的矛盾。就当前中国人才市场而言,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人才供需的结构性失衡。中国人才市场的供需矛盾主要是人才供需的结构性失衡。这也是我国长期没有得到解决的基本问题。它的直接后果是人才的大量短缺与人才闲置和浪费并存。二是人才市场的渠道矛盾。用人单位、人才与人才市场渠道之间的矛盾往往易被忽视,但它却是制约中国人才市场的运行效率,加剧人才结构性失衡的内在原因。三是人才价值、信用认可与人才市场评价机制缺失的矛盾。人才价值需要在人才市场上得到客观的显现与界定,他的道德与信用水平的积累更需要获得验证。但在我国,人才市场上没有形成人才价格与价值的指示器,信息的不对称使得对人才信用价值的考证也无从着手。四是用人单位与人才之间信息不对称的矛盾。我国人才市场上缺乏用人单位与人才之间进行有效沟通的渠道,不能及时提供反映及预测人才供需数量、结构的状况和趋势的确切信息。 ?
四、确保人才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措施?
解决人才市场矛盾,确保人才市场持续健康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既涉及政府职能的转变,也涉及人才中介服务机构自身业务的转型及能力的升级换代。当前要确保人才市场的持续健康发展,关键在于:(1)强化人才市场政策法规建设,鼓励竞争,规范人才市场运做;(2)强化人才市场工作人员培训[ST],提高其服务水平,着手打造一支专业化、职业化人才服务人才队伍。?
(一)进一步深化政企、政事分离工作?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人才市场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迫切要求政府所属人才中介机构转变机制,增强活力,壮大实力。过去那种与人才市场形成和发展的初级阶段相适应的政事不分、管办合一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人才市场进一步深化发展的需要。要理顺政府与所属人才中介服务机构的职责关系,推动人才市场管办分离,实现政事、政企分开,明确政府与所属人才中介服务机构的职责、权利和义务,形成与其它要素市场相贯通的新型人才市场管理体制。对政府人才中介服务机构改制要坚持分类指导,分步实施。有条件、发展较快的地方,尽早拿出方案,抓紧实施,市场机制不够成熟的地方,要着重抓好发展,壮大自身实力,为体制改革创造条件,打好基础。市场的事让市场去管,当前首先要实行政事分开,在合理划分政府人事部门与所属人才流动服务机构职责,建立健全人才流动服务机构自我约束机制的基础上,扩大人才中介机构的用人自主权,引入竞争激励机制,搞活内部管理制度,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
(二)继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
现在应该将户籍制度改革关注的重心由过去主要考虑专业技术人员,转到解决农民转变成城镇居民这一更困难和更迫切的问题上来。伴随着居民身份证、暂住证的实行和粮油关系的废除以及住房商品化和就业市场化,户籍制度附属的含金量正在降低,其对于专业技术人员的约束力正在急剧减弱,但对民工这一弱势群体,户籍制度仍然是一道迈不过去的坎。目前,户籍制度改革积极关注者和推动者,主要是政府部门、农民工、企业用人单位和作为第三方的知识界、新闻界。因而在与现行户籍制度的既得利益者的博弈过程中,寻求户籍制度改革的动力基础,形成改革的推动群体,是户籍制度改革成败的关键因素。?
(三)引导人才市场根据人才类别继续深入分化,政府应强化公益性人才市场建设?
人才市场要一分为二,一块是公益性的劳动力市场,主要为弱势劳动者提供无偿服务,这类机构由政府主导,具有非盈利、非竞争性质;另一块是纯市场化的人力资源市场,完全是按市场规则参与公平竞争。这是未来中国人才市场的主流。?
(四)引导人才市场并购,逐渐整合建立一批全国性人才大市场,创新人才市场制度,提高市场化运做水平?
从技术层面上看,人才市场管理手段和方法的落后,缺乏对人才价值的甄别和评价机制。信息机制失灵,供需双方人才信息不对称,有信用的人实事求是,反而不如那些任意夸大自己的价值的“假人才”更能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此外,我国人才市场没有建立起对人才信用的反馈与验证机制,对员工丧失信用、损害单位利益的行为缺乏曝光机制和舆论约束,使缺乏道德的人才无“后顾之忧”,用人单位面对人才的道德缺失行为,束手无策。?
(五)加大不良运做惩治力度,强化人才市场信用及法制化程度?
人才市场上的诚信可以有效的提高交易速度、减少交易成本,实现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但在我国人才市场上,人才的信用与道德问题一直是困扰人才市场成熟与发展的内在问题。比如,(1)“假人才、假档案、假履历、假鉴定、注水文凭、注水人才”事件在各地频频曝光,轰轰烈烈的人才打假运动凸示中国人才市场的尴尬。(2)人才在流动中由于缺乏道德与自律意识,由此引起各类劳动争议及知识产权纠纷,此外,经理人利用信息不对称损害委托人利益,流动之中窃取机密、带走客户等行为,都折射出中国人才市场缺乏诚信的现状。(3)用人单位与人才双方互不信任,缺乏承诺,对契约关系如同儿戏。为了应对人才泡沫,企业对人才也进行“海口承诺”,许以不切实际的待遇和机会,到最后根本难以兑现,人才只好跳槽报复。人才信用体系是人才市场的必要组成部分。从根本上讲,信用问题不仅仅涉及道德层面,更是制度建设与社会文明建设的问题。其内核是信用的观念、信用文化、信用价值的社会预期,而实现手段则是信用的制度建设。要实现人才信用与价值的内在统一,理念进步的同时更要提高维护信用的手段与技术,完善法制与信息系统,提高中国人才及人才市场诚信的价值。?
(六)提高人才市场从业人员的职业化、专业化水平?
为人才服务的人更需要实现职业化,从业人员的队伍建设是中国人才市场健康发展的关键。人才市场的服务机构要加大对员工培训和开发的投入,培养员工的核心专长与技能,塑造他们的职业精神与职业道德,尽快实现人才市场中介服务人员的职业化、专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