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化·城市化·政府选择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周华东 吴静 时间:2010-06-25
内容提要:长期以来,一方面“赶超战略”使得我国产业结构严重畸形,另一方面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和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又使得我国城市化水平严重滞后,带来了一系列严重的社会后果,亟待我国政府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本文通过实证分析证实了我国城市化和化的脱节,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工业化 农业化 政府


1.    畸形的产业结构?


根据国际社会的共同经验和经典理论,城市化、工业化和农业化应该是同步推进,良性互动的。美国经济学家Jane Jacobs有一个著名观点,就是先有城市的发展,然后才有的发展。这是因为只有当城市工业的发展为农业提供高效的农业机械、便利的和通讯手段、化肥和农药、食品保鲜设备、优良的种子等之后,才会有真正的农业革命,农业生产效率才会有本质的提高。而农业的充分发展又为城市和工业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资源,从而为城市和工业的扩张提供了驱动力。这样,城市化、工业化、农业发展和劳动力流动诸要素之间便出现了良性互动。从世界各国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轨迹可以清楚地看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工业化、城市化之间的同步性。?


建国以来,由于我国采取赶超战略,我国的工业化经历了一个超常规高速发展的阶段,到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工业化就达到了相当的水平。从1978年到2001年,我国工业总产值增长了24倍,年均增长率高达15.2%。我国工业的高速增长与发达国家工业的低增长形成了鲜明对比,1990~2000年,美国工业增长45%,加拿大增长35%,日本只增长0.6%,而我国增长641.6%。同时,我国工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也逐年上升,到1990年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便已达到?41.6%?,此后的十余年来在此基础上继续攀升,到2002年该比重已突破50%。与此相对应的是第一产业所占比重逐年下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停滞不前,形成了中国产业结构的畸形特征(见表1)。


表1 国内生产总值结构 (单位:%)

年份

国内生产总值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1990

100

27.1

41.6

31.3

2002

100

15.4

51.1

33.5


资料来源:中经专网


如果我们将GDP产业结构作一番国际比较,中国的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不仅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而且与印度等同类发展中国家相比也是偏大的,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不仅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而且与印度等同类发展中国家相比也是偏小的,与发达国家相比,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也过高(见表2)。?


表2 2000年GDP产业结构的国际比较  (单位:%)?

国  家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美  国

1.7

26.2

72.0

日  本

1.0

32.0

66.0

德  国

1.2

28.3

66.2

印  度

22.0

24.8

44.0

印度尼西亚

16.7

43.5

39.8

巴基斯坦

24.1

22.9

45.9

中  国

15.9

50.9

33.2

资料来源: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Management Development,The World Competitiveness Yearbook 2000?


2.    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脱节?


发展经济学权威阿瑟·刘易斯认为城市化的主要动力是城乡实际收入差距,传统农业部门中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且工资低,而现代工业部门工资高,于是产生了劳动力从农村流向城市的倾向。而且只要工业部门扩张,就可以按现行的工资标准雇佣到任何数量的劳动力,而源源不断的劳动力供应使工业部门的工资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因此工业部门可以获得较高的利润,将其用于投资,扩大生产规模,从而产生对劳动力的进一步需求,又促使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这样往复循环,一直进行到农村剩余劳动力完全被工业部门吸收为止。此时,农业部门实现了现代化,二元经济变成了一元经济,发展中国家也实现了工业化。刘易斯的理论模型源于西方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实践,其有效性主要建立在两个假设的基础上:一是农村有剩余劳动力而城市不存在失业;二是在完全吸收剩余劳动力之前,工资率不变。这些条件显然与我国当前实际情况不相吻合。?


中国长期以来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推行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致使我国上城市化水平不仅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甚至也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不仅如此,由于我国目前城镇的高失业率和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等客观条件,短期内亦无法将我国城市化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台阶。由于我国目前并不具备大规模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充分条件,短期内亦无法将城市化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台阶。


? 表3  城乡人口分布   (单位:万人)

年份

年底总人口

城镇总人口

乡村总人口

城市人口比重

1990

114333

30195

84138

26.41%

2002

128453

50212

78241

39.09%

资料来源:中经专网


如果我们将城市化水平做一番国际比较,可以看到,以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比重衡量的中国城市化水平不仅远远落后于美国等发达国家,而且也大大低于同期世界平均水平,甚至和中国国情较为接近的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相比也是偏低的(见表4)。?


表4  城市人口比重的国际比较   (单位:%)?

国  家

1990年

2000年

美  国

72.5

77.2

日  本

77.4

78.8

德  国

85.3

87.5

印  度

25.5

28.4

印度尼西亚

30.6

40.9

巴基斯坦

31.9

37.0

中  国

26.4

36.2

世  界

43.4

47.0

资料来源:中经专网


? 3.对化和城市化关系的回归分析?


对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以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来衡量)和三个产业占GDP的比重在1990年至2002年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下:?

   Y=-0.6618 +1.1199X2+1.3631X3?

   SE=(0.1801)(0.1924)(0.4513)?

t=(-0.6743)(5.8202)(3.0202)?

R2=0.8001  R2=0.7601  F=20.0127?

其中,Y为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X2为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X3为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方程的t值和F值通过显著性检验,由此可见城市化水平与第二、三产业的具有强烈的正相关关系。它表明,城市化取决于第二、三产业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发展。根据国际上的相关经验和理论,我国的第二产业已经过度发展,还寄望于工业化来促进城市化是不可行的了,正确的选择是通过发展第三产业,使剩余人口流向第三产业来促进城市化。不仅如此,还应当努力开拓渠道使第二产业富余人员向第三产业转移,我们的实证研究支持了这“两个转移”的可行——X3项的系数高出X2项的系数22%。如果我们对该回归方程作进一步的分析就会发现方程截距项与现实存在较大出入——当第二、三产业占GDP比重都为0,即全体人员都从事农业生产时城市化水平应为0,而方程给出的是-0.6618。这一偏差的出现其实并不奇怪,它反映了在发展过程中制度因素(即中国长期以来的计划经济制度和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的制约,由于我们在该简单回归方程中没有引入制度变量,因而该变量的影响体现在截距上,使得截距下移。可以预料,随着我国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迈进和户籍制度的解封等一系列制度变革,该截距项将逐渐上移,最终趋向原点。而且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第三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相对于第二产业而言将进一步上升,这也有利于我国劳动力从第一、二产业退出,进入第三产业,最终完成产业结构的科学调整和从业人员的合理分布。?


按世界各国的普遍,是城市化水平高于工业化水平,但直到今天,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仍大大低于工业化水平。这就形成了中国社会发展特有的悖论——过度工业化和城市化严重滞后。从世界各国的看,城市化是个而然的形成过程,是市场选择的产物。结构偏差的调整意味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方向,要加速城市化的进程,有必要纠正这些以往非市场因素造成的偏差。


? 4.城市化进程中的政府选择?


理查德·马斯格雷夫在其经典著作《公共财政理论》中把政府的经济行为分为三种:保持稳定,改善资源配置,实现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我国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的失调在这三方面积累了大量社会问题,亟待政府采取有力措施及时加以解决。?

4.1 从体制上扫除城市化的障碍。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的城乡隔离的就业、、医疗、社会保障等制度是城市化的根本障碍。这些制度不仅本身就是不公平的,将农民作为次等居民看待有违现代社会的公平要义,而且,它们客观上增加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成本,妨碍了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不仅要承担名目繁多的各种货币成本,还要承担工作不稳定、社会地位低下、待遇不公正等心理成本。因而,政府应打破这些制度的坚冰,积极创造有利于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的制度安排。首先,废除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传统城乡分割制度,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城乡户籍管理制度。应规定为当地经济做出贡献的长期居留人士即可取得常住户口,和当地的永久性居民一样,享有完全等同的权利与义务。这种弹性管理体制一方面有利于城乡之间、城市(镇)之间人员的合理流动,为他们进城或在不同城市(镇)就业、生活创造必要的条件;另一方面有利于调动进城农民工和易地就业人员的积极性,增强他们的进取心和对流入地的认同感,保障城乡社会的稳定,促进城乡经济的共同繁荣。其次,全面推进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构建和完善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体制。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大量的农业用地变成非农用地,一大批农民变成失地农民。然而,由于我国产业结构的畸形以及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低效率运作,使一大批失地农民的就业无法得到有效解决,成为失地又失业的弱势群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土地已不仅是单纯的农民集体所有的生产资料,它已成为绝大多数农民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土地对于农民而言至少包含以下内容:家庭财富、就业岗位、生活保障、致富资本。如果我们一方面剥夺了农民赖以生存发展的土地,把他们推到无依无靠的境地,另一方面却不给他们以任何援助,甚至连起码的生活保障也没有,这根本上有悖于人道主义的基本原则,而且也埋下了社会动荡的隐患。?


4.2 合理“助推”和“助拉”,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发展经济学家早就注意到,在一般的城市化过程中,城市的吸引力与乡村的排斥力或称推力与拉力是构成城市化持续推进的动力机制。所谓推力就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增加使得农业劳动生产率和收入水平难以提高,低水平收入使农村人口迁入城市寻求新工作的机会成本较低,成为促使农民进城的推动力。所谓拉力是指城市较高的收入水平和优裕的生活条件是吸引农村人口流向城市的主要原因。政府的“助推”表现在通过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变农业用地为非农用地,进一步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助拉”则体现在通过科学的城市化建设,增加城市生活的吸引力,并降低农民进城成本。然而,这“推”、“拉”之间,要注意用力均衡、适度,要充分考虑政策的后果,做好补救措施。首先,做好日益增加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和生活安置工作。这就要求我们的城市化不是一个单纯的城市建设和扩张,而是一个以促进就业、提高生活质量为基础的功能性建设。同时,面对日益加重的就业压力,最根本的解决之道,一是大力发展具有较大就业弹性的第三产业,二是大力发展农村各类基础教育和职业培训。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素质普遍偏低,不能满足非农产业对高素质劳动力的要求,制约了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其次,降低城市成本,避免过度追求豪华。现在一提城市化,很多人想到的是建花园城市、建贵族城市,地方政府也倾向于在原有基础上改建,把城市弄得越来越豪华。这里面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没有增加城市对人口的容纳能力;二是提高了城市成本,相应地也就抬高了入城门槛。?


4.3 坚持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道路。国际经验表明,大城市在各个方面都占优势,综合效益最好。发达国家在农村劳动力转移高峰时期基本上都是向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转移。国民经济研究所曾经做过一个研究,把中国所有的各类城市,十万人的城镇一直到特大型的城市,综合性的进行分析和比较,把各种指标都放进去,包括就业、环境、、整个社会的发展、文化的进步等等这些综合指标,算下来中国大概是二百万到三百万人口的城市,综合效益是最好的。另外,从大工业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看,大城市的发展壮大也是起着最为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城市化的核心在于发展大城市,加强农村劳动力向大城市的集中。同时,由于我国地域宽广,各地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单一的以大城市发展来促进城市化是行不通的。根据国外经验和我国国情,我们加快城市化进程,应当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道路,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分工、互相配合的城镇体系。目前,我国的大城市和小城市(镇)在发展方面严重失衡,大城市在投入方面得到政府太多的政策和资金倾斜,以致大城市不惜斥巨资搞各种形象工程,越建越豪华;而大部分中小城市(镇)很少获得上级政府的投资,不要说是大发展,就是维持现状都困难,难以正常发挥城市的聚集效应。?


4.4 合理规划城市,注重可持续发展。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是一个长期的、系统性的工程,必须注意合理规划,避免重复建设。在美国,每个城市都要求有自己的详细发展规划。规划必须通过专家的论证和市民的审议,一经确定,规划就具有效力,不得随意更改。而且,城市不仅包括建筑及基础设施,还包括社会关系和自然环境。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城市既会对周围的地区产生积极影响,也会在某些方面造成消极影响,使得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出现失调现象,如人口、就业、交通、住房、治安和环境保护等一系列有碍于可持续发展的城市问题,其影响是极为深远复杂的。因此,在城市化进程中,除了要科学制订城市经济发展战略外,还要重视城市建设的科学规划,并将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融于各项规划之中。城市可持续发展包括城市经济、社会、资源、科技、文化、建设、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有关专家指出,城市环境是一个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在城市化快速发展进程中的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城市能否长久发展与延续,环境问题始终是重要的中心问题。城市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城市建设的发展都依赖于城市环境,有良好的生存环境和充满绿色的生态环境,才能保证发展的潜力和持续性。


4.5 深入挖掘农村内部发展潜力,缓减当前城市化压力。由于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失调,积压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除了加快城市化进程,我们还可以通过深化农业内部就业缓减城市化压力。首先,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推动农业产业化建设。随着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大家对消费品的质量和档次的要求加强。我国农业在对初级农产品的精加工方面做得还很不够,很多高档次农业消费品从国外进口。我们可以通过加强农业投入,在技术、品质上下功夫,努力发展优质、高效的农产品,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乡镇企业,不仅有利于扩大就业,增加农民收入,而且可以带动中小城市(镇)的发展,使我国进入工业化、城市化、农业产业化的良性循环。其次,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这不仅有利于改善农民生活福利、带动农民就业,而且有利于拉动当前疲软的内需,促进经济的良性增长。Zhao Rong、 Yang Yao等人的研究结果表明,电力、电视信号台、自来水等公共基础设施在农村存在极强的边际效应。根据他们的测算,如果在那些尚无这些设施的农村通电、安装电视信号台和自来水、或是降低电力价格,会极大地增加农村居民对彩电、洗衣机、冰箱等大宗日用品的需求。这样就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扩大就业,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加速我国的城市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