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能源经济的总体特征、问题及展望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史丹 时间:2010-06-25
摘要:“十五”以来,我国能源运行表现出与以往不同的特征,能源生产与消费增长速度超过改革开放以来任何一个时期,同时也超过国民经济增长速度,能源消费强度上升,对进口石油的依赖性增大,能源消费进一步向高耗能行业和东部地区集中,煤电油气价格均有不同程度的上涨。除炼油行业之外,其他能源行业的经济效益大增,能源项目尤其是电力项目成为中央与地方建设投资的重点。2006年随着我国加入WTO的承诺逐步兑现,能源市场的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能源的市场化改革也因此会深入。当前能源经济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是能源利用效率低下,生产与消费对环境的影响,能源安全生产与国家石油安全四大问题。我国未来的能源消费增长速度主要取决于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速度的调控,基于能源生产与消费的外部性问题需要采取经济、、行政手段等综合措施。能源价格将会继续上升,加快能源价格机制改革和加强能源的国际合作是我国未来能源经济工作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经济运行,能源需求,能源生产,能源价格,能源投资

  1 近年来我国能源经济运行的总体特征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加快,能源需求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此外,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能源经济的发展格局、制约能源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以及能源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也发生深刻的变化。根据“十五”以及“十一五”开局第一年能源经济运行情况,我国能源经济的总体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1  能源生产与消费增长加快,消费弹性系数和能源消耗强度上升

  “七五”、“八五”、“九五”三个时期,我国能源消费量年均增长速度分别是6.5%,6%、-0.07%,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始终小于1。进入“十五”以后,能源消费速度开始加快,并且逐步超过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平均能源消费增长速度和平均能源消费弹性分别达到10%和1.05。2003年、2004年能源消费弹性系数高达1.53和1.59。2005年能源消费量为22.33亿tce,是2000年的1.6倍,能源消费绝对量增长了8.5亿tce。其中,煤炭消费增长了64%,石油消费增长了45%,电力消费增长了85%。在能源需求的拉动下,能源生产增长也快速增长。2005年我国能源总产量达到20.61亿tce,比2000年增加7.71亿tce。其中,我国的煤炭产量年均增长9.8%,达到22.05亿t,比2000午增长了10亿t;发电量年均增长13%,达到25002.6亿kWh,比2000年增长了11446。6亿kwh;石油产量2005年达到1。81亿t,比2000年增长了1835.3万t,年均增长2.2%。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06年1—10月,我国原油产量达到15338万t,同比增长1.5%;原煤产量167285.2万t,同比增长12.2%。2006年1—8月累计发电量为17832.45亿kwh,同比增长12.7%。

  需要指出的是,受资源限制,我国原油产量一直增幅不大,已连续13年低于消费需求的增长幅度。尽管我国能源生产总量能够随着需求增长而增长,但是需求的结构与生产结构的差异却随着需求的增长而越来越大。如图1所示,我国煤炭生产和消费结构的差与石油生产和消费结构的差如同一把张口的“剪刀”:煤炭在能源消费总量中的比重越来越小于在生产总量中的比重,石油在消费总量中的比重却越来越大于在生产总量中的比重,自给率逐年下降。

  由于能源消耗增长高于经济增长,我国万元GDP能源消耗也结束了改革开放后持续22年的下降趋势,在“十五”中期开始逐步上升,见图2。这一转变使我国到2020年再次实现能源翻一番,GDP翻两番的目标受到严重的挑战。在“十一五”规划中,我国明确提出了到2010年万元GDP能源消耗降低20%的目标,但是,2006年上半年我国万元GDP能源消耗继续上升了0.8%。

  1.2 石油资源不足的矛盾突出,供需平衡进一步转向依赖进口

  在“八五”之前,能源供需矛盾主要体现在能源供需总量上,做到在总量上基本可以满足我国的能源需求。但是,随着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转变,我国对石油的需求不断增长,能源需求结构逐步发生变化。进入“九五”和“十五”以来,虽然我国的能源生产和建设能力大大提高,但是我国的石油资源有限,尤其是主力油田的开采已进入中后期,石油资源不足以支持高速增长的石油需求。能源生产结构难以随着需求结构的转变而转变,由此导致的能源供需结构性矛盾,不得不依靠石油进口加以解决,并且进口的数量随着经济发展越来越大。2005年我国的石油净进口量达到1.43亿t,见图3,占我国石油消费量的43.9%,能源消费量的9.2%,分别比1995年提高了36.3个百分点和7.9个百分点。石油进口额占我国进口总额的8%。

  根据我国的煤炭、原油、天然气、水电、核电、风电等一次能源的资源条件、生产技术和生产的市场化水平,在短期内能够快速增加生产的只有煤炭,而以液体燃料为动力的能源消费需求在短期内还难以大规模地替代。因此,我国的石油进口将继续下去。2006年1—9月,我国的原油进口达到10925.8万t,同比增长15.9%,原油出口427.5万t,同比下降21。8%。根据我国目前石油需求和进口增长的态势,石油进口占我国石油消费总量50%以上的时间可能会比预测时间提前到来。

  为了分散风险和保证能源供应,我国积极开展能源外交,与石油生产国和消费国建立互利共赢的国际关系,努力实现进口来源的多元化。从这一角度来看,我国的能源供需平衡是建立在国际经济、、外交基础之上的。

  1.3 能源消费向高耗能行业和经济发达地区集中

  在能源消费需求快速增长过程中,我国能源消费的部门集中和区域集聚的特点也进一步显现出来。从2000—2005年,能源消费进一步向工业部门集中,工业在我国最终能源消费量中的比重由67.6%提高到69.5%;在新增能源消费量中,工业占73.9%,达到6.26亿tce,相当于1985年全国的能源消费量。

  在工业部门中,能源消费又进一步向制造业以及制造业中的高耗能行业集中。2005年制造业能源消费占全部工业能源消费的80.7%,占全部能源消费的57.2%,分别比1999年增加了2.8和3.8个百分点。制造业中的高耗能行业,如黑色金属冶炼、非金属矿产冶炼、化学原料加工、石油加工、有色金属冶炼、纺织、造纸等行业的能源消费量也进一步增长,在制造业中的比重达到82%,比1999年增加3个百分点,其能源消费量的比重由1999年的42.2%提高到46.9%。

  能源消费向高耗能行业集中,主要原因是我国高耗能行业发展速度较快。我国正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加之国际产业分工深化,加速了制造业向我国的转移,制造业及其重化工业成为引领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受此影响,一些地区为了追求经济增长,盲目发展重化工项目。结果是,“十五”期间,国家宏观经济的实际运行结果和当初规划设想大相径庭,经济增长速度大大超过了预期目标,2003年,钢材、氧化铝、水泥等高耗能产品的消费增长速度均在20%以上,并拉动这些产业迅速扩张,一些行业在2003年就已达到了“十五”计划期的目标。2004年重化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高达67.6%(按当年价格),比1999年提高9.6个百分点。

  就能源利用效率来看,我国工业部门虽然能源消费强度大大高于其他部门,但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幅度最大,高耗能行业的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也高于工业的平均水平,当然这也许与高耗能源产品价格增长幅度高于工业产品平均价格有关。但是就具体产品的能耗来看,高耗能产品的能源消耗有所下降。因此,能源利用效率的改进也是工业及高耗能行业在能源价格不断上涨的情况下能够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但是,与轻工业和服务业相比,重化工业单位工业增加值的能源消耗仍要高出5倍左右。

  除了行业集中外,能源消费的区域集聚表现得也非常明显。2000—2004年,在东中西三大地区中,东部地区能源消费的比重从46%提高到48.1%,增加了2个百分点。若国家统计局新的地区分类,即东部、中部、西部加上东北地区,能源消费向东部地区集中的趋势更加明显。从2000年到2004年,东部地区能源消费量占全国的比重提高了近4个百分点。

  能源消费之所以向东部地区集聚,主要受市场的形响。首先,东部地区的经济规模较大,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的55.6%,其中工业的比重高达59.8%;其次,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快;三是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能源效率高于中西部地区。

  我国能源资源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能源消费继续向东部地区集中,意味着我国北煤南运和西煤东运、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大规模、长距离的能源运输需求会不断的增长。“十五”期间,我国部分地区出现的能源供应不足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能源运输瓶颈所致。因此,能源运输能力是我国能源供需关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能源运输能力的建设与能源生产能力的开发在我国能源供应中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目前,我国能源输送的铁路、管网已初具规模,进一步建设和完善能源输送将会解决因运输瓶颈制约所造成的部分地能源供需失衡,同时也有利于我国的能源资源配置,有利于提高能源效率。

  需指出的是,能源是生产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要素,产品的进出口也会间接带动能源进出口,进而影响能源需求。一般说来,初级产品的含能量低于工业制成品,工业制成品的出口将加大国内的能源需求。图4是我国初级产品与工业制成品进出口的变化趋势。1990年以来,我国工业制成品的进口国转为出口国,初级产品由出口国转为进口国。2000年以后,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大幅度增长,这也是同期能源需求大幅度增长的原因之一。

  1.4 能源价格上涨,但对整个工业利润与居民生活的影响不大

  能源价格水平上涨是我国近期经济运行的一个重要特征。受国内供需关系及国际油价的影响,我国能源价格在“十五”期间普遍上升。煤炭价格在经过“九五”期间的跌落之后,“十五”期间尤其是“十五”后期随着煤炭需求的增长开始较大幅度地攀升,例如,国有重点煤矿平均坑口价2000年为139.69元/t,2004年达到了206.43元/t。2005年发电用煤平均价格212.75元/t,比2004年提高50.24元/t,增长30.9%。石油价格受国际油价的影响,增长的幅度更大。2005年,我国汽油和柴油价格每吨已分别上调了1450和1250元,分别比提价前提高38.7%和37.3%。2006年1—9月,国内成品油累计平均价格比2005年同期上涨23.1%。

  相比之下,电力价格的涨幅不大。但与工业品出厂价格总水平相比,煤炭、石油、电力的出厂价格增长幅度较高。

  “十五”期间,我国能源价格上涨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供需关系的影响,煤电油运的全面紧张,拉动了能源价格的上涨;二是能源价格趋于合理,资源的稀缺性,能源生产与消费的外部成本开始在能源价格中有所反映;三是国际能源价格上涨的影响。

  能源价格上涨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和资源的重新配置。近几年来,能源价格的上涨,使得能源工业的经济效益明显提高。煤炭行业在经历了从1997年下半年到2000年3年多的特殊困难时期以后,2001年开始走出低谷,经济效益开始回升,2005年规模以上煤炭实现利润552亿元,同比增加243亿元,增长78.8%。石油和化工行业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6.9%,销售增长34.8%,利润增长32.3%,分别比全国工业高出10.2、7.8、9.7个百分点。电力工业由于受煤炭价格上涨的影响,利润增幅较小。火电发电企业在销售收入增长19%的情况下,利润只增长2%,并出现亏损企业。2005年电力全行业利润同比增长21.4%。2005年,除石油加工业外,其他能源行业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普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尤其是煤炭开采业和石油天然气开采两大行业利润率更是大幅度上涨。能源工业成为国民经济各行业收益最高的行业,能源工业的利润总额占全部工业利润30.1%,为能源工业的再投资创造了条件。

  能源价格上涨会对企业生产成本和人民生活也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但是根据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的变化趋势来看,能源价格的上涨并没有造成工业部门盈利水平的总体下降。2002年以来,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增长幅度大大低于收入指数的增长。因此,“十五”期间,尽管我国的能源价格有一定幅度的上升,但无论对工业生产还是对居民生活都没有产生明显的负面影响,这也说明我国能源价格还有一定的上涨空间。

  1.5 能源固定资产投资加大,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环境改善

  受需求与价格因素的影响,期间我国城镇能源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加快,2000—2005年投资规模增长了1.68倍,在全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到14.3%,比2000年提高2.1个百分点。在能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中,煤炭和石油加工两个行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幅度最大,分别增长了4.5倍和3.6倍。投资增长幅度最小的是石油天然气开采业,也有0.85倍。电力行业投资增长1.59倍,低于煤炭开采业与石油加工业,但其基数大,在能源工业中仍保持最高的比重。2006年前三个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1942亿元,同比增长27.3%,比上年同期加快1.2个百分点,其中,煤炭开采及洗选业投资增长36.4%,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增长19..3%,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6.1%。

  “十五”期间,能源投资增长速度加快与中央与地方政府均重视能源建设有着直接的关系。2005年,在中央项目新增的能源固定资产中,能源项目的投资接近50%;全社会新增能源固定资产中地方项目占50%以上。按行业来看,除了石油天然气开采业外,其他能源行业的新增固定资产投资均以地方项目为主,其中,煤炭行业的地方项目投资占93%。

  “十五”时期是我国电力供需关系较为紧张的一个时期,对经济发展尤其是对一些能源资源匮乏、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的经济发展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例如,2003年华东电网全年拉闸限电损失电量达到42.6亿kWh,上海电网缺口约为200万kW,江苏错峰让电达到389万kW。江苏省特别是苏州和无锡已出现全年性、持续性缺电。浙江是全国缺电最为严重的省份,拉限电达到35.85万条次,损失电量34.09亿kWh,在错峰让电140万kW的情况下,电力缺口仍然较大。其他地区缺电虽然没有华东地区那么严重,但是也出现拉闸限电的现象。如华中电网(含川渝)拉闸7.14万条次,限电5.93亿kwh。

  电力短缺或者说快速增长的市场需求,极大地刺激了电力建设投资,电力项目一时成为中央与地方投资的热点。地方项目中,有75.1%的资金投向电力行业,中央项目的资金有55.7%投向电力行业。中央与地方项目合计,电力行业的项目投资占全部能源项目投资的66%。2001、2002、2003年国家分别批准开工电站项目2140万kW、2337万kW和3111万kW。2004年已经批准开工电站项目6110万kW,而实际开工的发电厂装机却达到了1.8亿kW,违规开工达

1.2亿kW,是批准开工的2倍。致使“十五”期间的电力规划与实际执行结果发生较大的偏差。2003年以后,每年新增装机5000万kW以上。“十五”期末,我国电力装机容量超过5亿kW。

  我国的增长主要依靠出口与投资拉动,但能源固定资产投资与我国的经济增长互为因果关系:持续、高速的经济增长拉动了能源需求的增长,进而拉动了能源投资;反过来,能源投资的增长又推动了经济增长。在能源固定资产投资中,对经济增长速度和供需关系比较敏感的是电力行业的投资,这也是中央与地方项目在近几年更多地集中在电力行业的原因。

  需要提出的是,2005年我国可再生能源投资规模达到世界之最。不含大水电,在可再生能源方面的投资为60亿美元,占世界可再生能源投资量的15.8%。我国可再生能源投资快速增长主要源于市场和政策的共同作用。国际油价的高涨使可再生能源作为化石能源清洁高效的替代选择成为世界投资领域的新热点,也推动了我国可再生能源的投资建设。我国《可再生能源法》颁布实施后,相关的价格、税收、强制性市场配额和并网接入等鼓励扶持政策也相继出台,为可再生能源获得较大的发展机遇和空间。2005年中国可再生能源领域的60亿美元投资大多数为小水电和太阳能热水器,其中约6亿美元投向了风电领域。不包括大水电,目前中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为3700万kW,居世界首位。其中,小水电装机为3400万kW,位居世界第一。风电装机为80万kW,列居世界第8位。根据中国的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到2010年,中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将占总装机容量的10%,2020年为20%。2010年不含大水电在内的可再生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将达到5%,这一比例在2020年将达到10%。能源-[飞诺网FENO.CN]

 2 我国能源经济运行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2.1 能源效率低、资源耗费大的问题

  从改革开放到“九五”期末,我国的能源效率随着经济增长开始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但是仍低于发达国家甚至一些发展中国家。更值得注意的是,“十五”期间,我国能源利用率由过去的持续上升转为下降,能源效率低下问题有进一步加重的趋势。我国在“十一五”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中提出了单位GDP能源消费降低20%的目标。然而,2006年上半年的实际情况是:GDP增长10.9%的同时,煤、电同比分别增长了12.8%和12%,能源消耗增长仍然快于经济增长,全国单位GDP能耗同比上升0.8%,若2006年全年单位GDP能源消耗高于2005年,意味着“十一五”期间单位GDP降低20%的目标必须在4年内完成,每年要降低5.4%。

  是我国能源消费的主要部门,其能源消费量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70%左右。2006年上半年,工业部门的能源利用效率没有明显的改进,一些高耗能行业的能源效率甚至持续下降。例如,煤炭行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上升5.5%,石油石化行业上升8.7%,有色金属行业上升0.4%,电力行业上升0.8%。

  综合地看来,2006年上半年我国能源效率不升反降的主要原因如下:一是结构调整在短时间内不可能见到成效,由于经济运行的惯性,一些高耗能行业发展速度可能需要一定时间才能减缓下来;二是经济调节的手段与力度不够,一些还没有采用新的节能生产技术或者进行节能技术改造的动力;三是节能管理工作和宣传工作有待加强。

  从2006年上半年的情况来看,能源工业本身的能源利用效率下降的问题非常突出,这反映了能源工业的生产技术水平、管理水平没有与规模扩张同步增长,基本上属于低技术水平的粗放型的规模扩张。能源工业本身在节能降耗、提高能源效率方面就存在很大的问题。在许多发达国家,能源工业既是为社会提供能源产品的生产部门,也是实施节能工程、推广节能技术的实施部门。在我国,能源部门本身不注意节能降耗,一方面是能源价格的上涨使能源部门本身缺乏节能降耗的动力,另一方面,能源工业发展的速度过快,一些高耗能企业和能源生产技术也获得了机会。目前我国有2万多家煤矿,中小煤矿占了97%,由于近期煤炭价格的上升,许多小煤矿受利益驱动,用低廉的价格购买了已经淘汰的旧式采煤设备,这些旧设备吨煤的耗电量是新设备的吨煤电耗的3—4。此外,小煤矿的资源回收率只有15%左右。我国的供电煤耗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每千瓦要高出58g,相当于1年多消耗煤炭1.17亿t。输电线损比国际先进水平高2到3个百分点,相当于1年损失电量450亿kwh。相当于我国中部地区一个省1年的用电量。

  2.2 能源生产与消费的环境影响问题

  环境问题是我国今后能源生产与消费所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2005年我国的烟尘排放量达到1182.5万t,比2002年增长19.7%,二氧化硫排放达到2549万t,比2000年增长27.8%,均超过了“十五”环保计划。2006年上半年污染物排放问题仍然十分突出。其主要原因是能源消耗总量持续增长;近期投产的火电装机容量大多配套建设了脱硫设施,但投运率不高;前几年建设的工业项目陆续建成投产,而部分污染防治设施未同步建成或同步运行;城市化进程加快,污永排放量增加,一部分城市污水集中处理厂及配套管网未能按计划建设或投入运行。

  2.3 能源安全生产问题

  能源行业属于特殊行业,其生产运输具有一定危险性。研究表明,我国目前处于安全生产事故多发阶段。据估计,由于连续多年超能力生产,我国煤炭企业安全投入欠账累计有500多亿元。尤其是一些个体小煤矿,安全投入微乎其微。若不控制和制止频繁的特大事故,其影响可能会超过安全生产的范围,引起一些社会问题。

  2.4 石油安全问题

  石油安全问题与安全生产不是一个层次上的安全问题。前者是指由于对进口石油的依赖可能对国家经济安全产生的不良影响。随着我国石油需求对外依赖度的提高,国际石油价格变化和进口石油供应的中断对我国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近年来国际油价上涨,虽然使得我国石油工业获得较高的利润,但是我国也为此支付较高的费用。

  3 我国能源经济发展趋势展望

  3.1 能源消费的增长速度取决于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速度的调控

  “十一五”期间,若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合理的范围,高耗能产业的过度发展得到扼制,能源需求的增长速度可能会有所下降。我国过去的结构调整较多关注于某些产业成长性与收益性,忽略了其发展的负面性;强调增收,忽视节支,没有充分考虑能源资源与环境的约束。为了实现“十一五”期间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20%的目标,必须把能源与资源耗费作为经济增长的约束条件,提高能源与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作为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标准。只有增加资源与环境的约束条件,才会有效地控制我国固定资产的投资方向,避免再度出现钢铁、水泥、电解铝等高耗能产业的过度发展与盲目扩张,才会降低能源消费的增长速度,引导经济走向可持续发展之路。“十一五”期间,需要认真落实节能目标责任制,大力推进结构调整,着力抓好重点领域节能及十大节能工程,抓好重点耗能企业的节能管理。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能源需求结构的变化,我国“十一五”期间能源需求增长速度的下降只会使电力与煤炭的供需关系得到缓解,甚至有可能出现供大于需的短期现象,但石油、天然气的需求则会继续保持增长的态势。

  由于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部门在经济增长中将仍起主导作用。工业部门能源与资源利用效率的改进要依靠技术进步和产品结构调整。“十一五”期间,工业部门对低能耗技术的需求会很大的提高,以发展循环经济的目标的产业组织与生产布局的调整也会成为一些地区工业发展的特点。市场准入的环境标准与技术标准也会适度提高。

  由于能源生产与消费具有一定的外部性,能源经济中存在着市场失灵的问题,完全依靠市场机制和经济手段不能有效地解决能源生产的安全与环境污染等问题,必须要采用一些手段和行政手段。要制止一些企业为了节能,停开污染处理系统的做法。要运用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加强能源监管,对于一些滥采乱挖、破坏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生产企业、以及不按照国家环境保护条例和能源效率标准进行生产的能源消费企业要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进行严惩。

  3.2 对外开放与市场竞争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2006年是我国加入WTO的第五年,根据协议,2006年12月11日以后,外商不仅可以从事成品油的零售业务,而且也可以从事成品油和原油批发业务。按照入世承诺,在过去5年中,我国已对大部分石油石化品进口关税税率进行减让,其中油品,烃类气体、部分合成树脂、大部分合纤原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化肥等已按要求如期全部减让到位。在非关税措施方面,目前我国对石油石化产品的进口除保留原油、成品油和化肥的非国营贸易配额外,其他非关税措施在2004年均已取消。有关煤炭行业与电力行业的入世承诺也全面兑现。就能源工业来讲,2006年以后,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对外开放的深入也将提高市场竞争程度。就石油工业来看,2006年以后的市场竞争将在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以及外资企业之间激烈展开。我国加入WTO以来,以欧美大石油石化公司为主,日、韩、中东等国家地区的企业紧跟,加快了全面进入我国石油石化行业和关联行业的步伐,投资规模和力度明显加大,涉及业务领域不断拓宽,产业链和经营组织涵盖上中下游各方面。目前,位列世界500强的国外大型石油石化公司、世界著名的专业化工公司、日韩等国的主要石油石化公司都已在华进行了投资布局。在外资加大对我国石油行业投资力度的同时,我国民营石油企业有了很大发展,突出表现在润滑油调和销售、石油沥青、成品油销售、燃气开发利用等领域,此外,民营企业还向上游拓展。目前,国内民营成品油批发企业约200家,占全国批发企业总数的8%,占全国成品油批发量的5%;民营企业在全国拥有加油站4万多座,占总数的43%,占全国成品油零售市场份额的13%。截至2005年底,共有48家民营企业获得非国营贸易企业成品油进口经营权。与加入WTO之前相比,石油工业已逐步形成的多元化的竞争格局。

  市场多元化的竞争,将促进我国石油工业的市场化改革,加速成油品、天然气定价机制的改革步伐。此外,国企、外资和民营企业为了应对市场竞争将会进行股权多元化的企业重组,民营企业与外资企业合资合作可能会不断增加。电力工业的体制将在企业市场主体建设,电力市场体系建设,市场监管体系建设三个方面推进改革的步伐。

  “十五”期间,我国能源工业在“引进来”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尤其是依托三峡、燃气轮机、核电、西电东送、西气东输等重点工程项目,能源行业引进了大量国外先进技术。据商务部统计,2001至2005年,我国电力生产和供应、煤炭选采及石油天然气开采等行业共引进技术1700余项,合同金额93。4亿美元,占同期全行业技术引进合同金额的12.9%。引进和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促进了我国能源工业的发展,有效缓解了能源不足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但是,我国能源工业缺乏原创性的技术创新能力,缺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国际领先的核心技术和专有技术,应用基础研究和前瞻性技术研究还较薄弱。

  3.3 能源价格将继续上升,需要进一步推进能源价格体制改革

  我国能源价格目前处于上升时期,能源价格总水平将持续上涨,并有可能继续超过工业品的平均上涨幅度。就具体能源品种来看,在今后一、二年内,煤炭价格可能还要继续上涨20%,其中电煤价格将与其他煤炭价格趋向一致;电煤价格的上涨会推动火电成本的上涨,但是电力企业自已要消化一定的成本,此外,随着成本较低的水电供给的增长,电力平均价格的上涨幅度要小于煤炭价格的上涨幅度。由于电力产品不能储存,电力价格的上涨有时还不能完全取决于成本。电力需求的减缓对电力价格上涨也会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是,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入,电力价格交叉补贴的问题会逐步得到解决,居民用电价格上涨的幅度可能要高于大宗工业用电价格的上涨。石油价格的涨跌主要受国际油价的影响,而国际油价又受世界经济发展态势,尤其是一些发达国家和主要产油国的经济发展速度与社会经济稳定性的影响。综合地看,世界原油价格在经过数年的高价位的盘整之后,若没有其他意外因素的影响,将在65美元/桶的价位上波动,但波动的平均幅度可能会要大于过去几十年。原油价格是成品油价格的基础,由于我国对成品油的价格实行从紧控制,虽然数次调高成品油价格,但调高的幅度远远低于原油价格上涨的幅度,大致仅相当于原油价格上涨幅度的一半左右。受价格因素的影响,我国炼油企业亏损问题比较突出,进一步改革成品油定价机制已提到有关部门的议事日程。我国天然气的产量与需求近期都有较大的增长,但天然气的价格仍然很低,由于天然气与煤炭、石油和液化石油气具有较大的替代性,我国天然气的定价方式采用与原油、煤炭、液化石油气价格5年移动平均加权的方法,因此,预计天然气价格的涨幅是所有能源产品中最高的。

  为了减少价格上涨对生产和生活产生不利的影响,我国政府对能源价格始终保持一定力度的调控。随着对外开放度的提高和我国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政府对能源价格的控制会逐步放松,因为无论是从我国能源供需状况、提高能源效率的角度,还是从反应能源资源稀缺程度与能源生产与消费的全部成本的角度,我国的能源价格还需要进一步调整、提高。尽管在过去几年中我国能源价格有一定幅度的上涨,但是还未达到合理的水平。合理的能源价格不仅要反应能源商品的供需关系,资源的稀缺程度,而且还要合理地体现能源产品之间的替代性和互补性。近年来,我国能源价格改革力度虽然有所加大,但是由于较少考虑能源产品之间的相互关联,能源资源的稀缺性没有在税收与消费价格中充分体现出来。完善我国的能源价格体制,就是要在价格中体现能源产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使具有同样使用价值和能源产品价值的具有相近价格,另一方面,因资源的稀缺性而形成的价格收入就属于国家所有,而不应归生产者所有,以避免能源生产部门由于利润过高失去节能降耗的动力;对于能源消费多的消费者也要征收过度消费税,以体现社会公平原则。

  3.4 加强能源的国际合作是保证我国能源安全重要措施

  我国能源需求尤其是石油需求的快速增长,加强了我国与世界其他产油国和进口国之间的关系,也促进了我国石油工业“走出去”。但是,无论是从国际贸易,还是国际投资的角度来看,我国与世界其他产油国及消费国都应该建立互利共羸的关系,而不是相互竞争、有我无他的关系。中国能源安全要实行两条腿走路,一是我国要通过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友好合作,解决中国与世界的能源供应问题。否则,就可能因为能源问题引起各种争端,影响世界和平发展,从而也使我国失去良好的发展环境。二是建立能源安全预警与风险防范机制,通过石油战略储备等手段保障能源安全,降低风险损失。其中,良好的能源国际合作将极大地降低我国为防止能源风险所进行的战略投资,提高我国的经济福祉。加强能源的国际合作是解决我国能源供需结构矛盾,提高能源安全保障的重要措施,也是我国在“十一五”期间需要大力开展的外交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