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东北亚地区经贸合作水平的对策研究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具滋元 时间:2010-06-25

      摘要:建立东北亚经贸合作区域是政府为推动中国与东北亚国家经贸往来和合作而采取的一项积极行动,旨在构建中国与东北亚国家互利共赢、交流合作、竞争开放的长期合作平台。由于东北亚地区各国水平差异较大,开放度和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不同,各国实行的经济改革和发展思路不同,经贸合作水平也不一样。因此,提高东北亚经贸合作水平的主要途径有:建立跨国经贸合作区;积极参与东北亚地区次区域经济合作;加快发展中俄边境贸易;加大我国东北地区全面参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力度等。

  关键词:东北亚;经贸合作;经济圈


  Abstract: The establishment of economy and trade collaborating region is the positive action to promote economy and trade collaboration among China and other Northeast Asia countries. Its aim is to conceive the flat roof of mutual benefit, intercommunion, competition and opening in Northeast Asia. The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diversity, the executable reforming ideas is difference, so this papers deem that we should establish multinational collaborating region, participate in the collaboration of hypo-region actively, quicken the China-Russia border's trade, increase the vigour of economy and trade collaboration.
  Key words: Northeast Asia; economy and trade collaboration; economic circle
  
  由于东北亚地区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开放度和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不同,各国实行的经济改革和发展思路不同,因此,在世界经济科技全球化、区域化、集团化过程中,东北亚区域相对来说较为落后,其重要原因之一在于缺乏区域各方均认同的、适宜的合作模式及高效运行机制。一般认为东北亚合作模式分为:按合作领域可分为能源合作模式、科技合作先导模式、跨国公司主导型;按合作层次可分为双边合作先导型、多边合作主导型。东北亚区域经济技术合作机制应由组织、资金、智力、信息、载体等要素构成,其高效运行应以重大项目合作为纽带,并定期举办由官、产、商、学、研各界参加的高峰会议,加强各国的战略与政策协调等(戚文海等,2006)。这些提法比较新颖,为我们探讨东北亚经贸合作问题提供了很好的文本分析。本文拟专门对提高东北亚经贸合作水平作一粗略研讨,旨在为政府提供一些对策建议。
  
  一、建立跨国经贸合作区
  
  1.为加快图们江开发的步伐,发挥珲春在振兴东北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推进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应该建立中国珲春—俄罗斯哈桑自由路港区。本着双方区域面积对等的原则,中俄珲春—哈桑自由路港区,区域总面积为2 600平方公里,中俄双方各自划出1 300平方公里进行共同开发建设。具体范围是:中方为珲春的敬信镇、珲春市区、珲春边境合作区、英安镇、马川子乡;俄方为克拉斯基诺、扎鲁比诺、斯拉夫扬卡、波谢特地区。近年来,中俄之间关系不断升温,现已建立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特别是2001年7月中俄总理在上海会晤,意在加强两国的经贸联系,两国政府对区域经济合作日益重视。但双方区域经济合作一直很不稳定,总体水平不高、不规范。因此,在新的政治经济形势下,充分认识中俄之间双边合作的巨大潜力,以中俄双边合作为龙头,把今后工作重点放在加强中俄之间的双边区域合作上,以此来带动图们江地区的经济发展。通过几年的基础设施建设,珲春至哈桑的十分便利,这些因素都为珲春一哈桑跨国经济合作区的建立提供了可行性。计划可用十年左右时间加大力度在两地进行、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建设,建成比较成熟的珲春一哈桑跨国经济合作区。
  2.珲春边境经济合作区是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国家级开发区,位于珲春市区南部。行政区划面积73平方公里,规划区面积24平方公里,近期开发面积5平方公里。2000年和2001年,国务院又在珲春边境经济合作区内批准设立了珲春出口加工区和中俄互市贸易区,从而使合作区成为目前全国唯一集边境经济合作区、出口加工区和中俄互市贸易区“三区”一体,具有生产、边境互市、保税仓库、商业服务、居住等多功能综合开发区。罗津、先锋自由经济贸易区是朝鲜开放程度最高的地区,具有良好的港口条件,还修建了比较发达的铁路、公路交通,并相继出台了很多优惠政策,凭借其开放程度和优越的地理位置,它具备与珲春建立跨国经济合作区的条件。
  3.为了落实中、俄、朝、蒙、韩五国签署的《关于建立图们江经济开发区及东北亚开发协商委员会的协定》,中蒙之间应大力发展双边经济合作,而在二连浩特和扎门乌德建立跨国经济合作区是提高中蒙经贸合作层次的重要举措,它对两国经贸合作与国际经济合作以及对两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都将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中国的内蒙古自治区和蒙古国相邻,中国内蒙古自治区的二连浩特和蒙古国的扎门乌德是两国唯一的铁路口岸,近年来,通过加快口岸建设,二连浩特口岸已发展成为涉外机构和联检机构齐备、各项设施和检验手段先进、技术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的国家一类口岸。与二连浩特口岸对应的蒙古国扎门乌德口岸,通过近几年的大力投入和建设,其基础设施和通关能力也大为提高,并且两地的风俗习惯相仿,商品结构也具有互补性,为两地建立跨国经济合作区提供了可能。因此,中蒙两国依托二连浩特和扎门乌德口岸,在边境附近建立跨国经济合作区的基本条件已具备(王胜今等,2003)。通过双边合作推动多边合作,在中俄、中朝、中蒙建立双边及多边跨国经济合作区的基础之上,逐步发展成为“中、俄、朝、日、韩、蒙组织合作体”,从而实现东北亚国家间的整体合作。
  
  二、积极参与东北亚地区次区域经济合作
  
  为了赶上区域经济合作一体化的大潮,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北亚地区次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却像雨后春笋一样快速建立起来。中国也以积极的姿态参与和推动次区域经济合作组织的建立及快速发展。迄今为止,中国已经参与积极推动的次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具有机制性的;第二类是具有性质的;第三类是其他正在进行的,如东北亚区域合作次区域合作。参与和推动这些不同性质的次区域经济合作,就是中国应对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领跑东北亚区域合作的重大举措。
  1.推动中国与环日本海经济圈区域经济共同发展。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战略,应以京津联合为中心,特别是要把天津建设成为我国北方和东北亚地区的国际化港口城市。因此,以京津为龙头,以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为两翼,加快环渤海地区的开发、开放和建设,使之在经济上成为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鼎足之势”的一极,然后共同向内地辐射,带动全国经济腾飞(邱敦红,1994)。放眼未来十年东北亚经济发展前景,环日本海经济圈的实质性运作,必将伴随中日之间国际分工的实质变化而增强。目前,中日两国的经济技术合作,正从过去的垂直分工开始走向某种程度的水平分工,更确切地说是一种市场对接与利益互补的新型分工模式。这种分工模式的转变,主要是通过产业互动和扩大贸易的途径来实现的。中日两国的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已为双方在更高层次、更广阔领域实现国际分工提供了保证。只要中日双边经济关系持续、稳定的发展,两国之间的国际分工格局也将出现更大乃至实质性的变化,从而为东北区域共同发展战略提供更为广阔的国际空间,进一步创造出融入世界市场的有利外部条件。
  2.促进中国与“泛黄海经济圈”共同发展。在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进程中,韩国早已具体提出了“环黄海经济圈”的构想。中国、日本、韩国三个经济体之间日趋紧密的经济合作,使泛黄海经济圈成为亚洲经济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由于地缘邻近,产业结构与市场需求互补性强,是中日韩三方的合作优势。从世界经济布局看,日本九州岛拥有生产制造业的高水平技术,半导体、生物技术、环境及回收利用方面技术活跃;韩国的环黄海地区则积聚大量半导体、汽车生产技术和人才,尤其是与信息产业相关的技术储备丰富;中国的泛黄海地区在家用电器、钢铁等方面成为全球性生产基地,软件等高新技术也在快速发展。
  

  三、加快中俄边境贸易
  21世纪初,我国面临着复苏和发展的中心任务,又肩负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任,因此,推动中俄两国包括能源在内的经贸合作、特别是具有战略意义的石油、天然气合作,对于巩固和发展中俄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维护地区稳定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中央政府应该站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高度,谋划和推进中俄边境贸易。经济全球化是由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而来的,而相邻两国特别是边境地区的经济贸易合作是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基础和前提。因此,我方应该做好预研工作,争取通过俄罗斯加入WTO的谈判,要求俄罗斯增加经贸政策的透明度,为和产品进入俄罗斯市场提供平等待遇。另外,中国应该根据WTO规则,修订现有的边境贸易政策,改变针对边境小额贸易企业的优惠政策,以特殊经济区为背景实行优惠政策,边境贸易在WTO的规则和框架内运行,双方可以获得扩大贸易额的均等机会;边贸主体得到优化,有实力、业绩好的企业将脱颖而出;贸易政策放宽,透明度加大有助于杜绝“暗箱”操作;出现贸易纠纷也可以援引WTO条款处理。
  2.改善中俄边境贸易环境,拓宽经贸合作渠道。近几年来,由于两国高层领导的高度重视及所作的巨大努力,中俄两国的经贸合作有了长足的发展,这既体现在贸易量的大幅度增加,又体现在合作领域的不断开阔。但仍有不尽人意之处,主要是两国的贸易结构是以边境贸易这种低级原始的方式为主贸易环境,需要进一步完善。总之,必须把中俄经贸合作提到战略高度,从长计议,抓住当前俄罗斯政局稳定、经济形势好转、建设趋于完善且在当前与其合作成本较低的机会,调动各方积极性,开拓进取,不断提高中俄经济合作水平。
  3.利用俄罗斯远东地区的油气资源,为振兴我国注入新的活力。20世纪80年代以后,俄罗斯制定并实施《东部经济计划》,同时实施“油气东向战略”,开始了第三次油气开发中心在地域上的东向转移。这对于发展中的中国工业是一个有利时机。俄罗斯的A.拉齐金早在20世纪90年代的文章中提出,中俄双边贸易以外,应该寻找新的技术经济合作形式。首先,中国东北的工业企业的改造和化,可以借助于俄罗斯远东地区丰富的油气资源。其次,俄罗斯早已建议由伊尔库次克州经赤塔州和布利亚特向中国出口多余的电力。另外,航空运输和飞机制造业的合作是非常有前景的合作。最后,中国在俄罗斯的投资可以创办农产品加工企业,也可以利用中国在轻工、食品、纺织部门的经验和成就进行投资。无论如何,中俄双方的各方面合作为双方开辟了真正深入东北亚以至整个亚太地区一体化诸过程的现实机会。
  真正的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全面展开尚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我们可以预测,曾经而且正在创造“经济奇迹”的东北亚国家拥有足够的勇气和智慧,一定能找到解决和现实问题的有效方法,以越来越紧密的区域经济一体化造福于东北亚各国和世界人民。
  
  四、加大我国东北地区全面参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力度
  
  1.黑龙江省应大力发挥地缘优势,努力发展对俄经贸。黑龙江省与俄罗斯远东地区在地理上有3 045公里的边境线,这种地理位置决定了黑龙江省参与东北亚经济合作的重点在于俄罗斯远东地区。首先,发挥地缘优势,努力发展对俄经贸合作。黑龙江省对俄罗斯经贸合作一度出现下滑的趋势,但目前该省的对俄经贸方式已转入按照国际惯例运作的规范化轨道,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近年来,黑龙江省利用其对俄贸易口岸众多的优势,已构成水陆空俱全和客货兼有的口岸群体。其中,黑河和绥芬河市作为国务院批准的边境开放城市,享有多项优惠政策,正在为辟建跨国自由贸易区创造条件。其次,发展横向经济合作,增强本省对外经济合作的实力。黑龙江省主要是利用森林矿产资源丰富和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的优势,与国内沿海、内陆的29个省、市、自治区的500多个地、市、州、县建立经济技术协作关系,特别是吸收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先进技术、资金、管理和人才,促进本省的资源开发,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以推进本省的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最后,进一步加强全方位开放,积极探索黑龙江流域的合作开发,拓展黑龙江与东北亚各国的合作交流。这一设想是对“北开”战略的发展,即将黑龙江省的对外开放深度和广度拓展到整个黑龙江流域乃至东北亚地区。通过我国沿黑龙江流域诸省区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将与毗邻国家和地区的日本、韩国、朝鲜、俄罗斯远东及蒙古的经济发展相呼应,互为作用、互为影响,推动本省与东北亚经济的发展。
  2.吉林省以珲春开发区为前沿,加强与沿海区域的经贸合作。吉林省提出了实施“面向两海,构筑两带,产业升级,整体升位”的对外发展战略。首先,以珲春开发区为前沿,开边通海,发展与东北亚各国的经济合作。自联合国UNDP把图们江地区定为重点开发项目以来,我国提出了“通关、通海、引资、培训”作为当前实施先导阶段的主要目标。吉林省以珲春为重点,以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为直接腹地,按照基本建设、通关、引资为重点的原则,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了图们江地区的开发建设,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其次,发挥吉林省与渤海临近的地缘优势,通过渤海地区加强与东南沿海地区的联系,进而走向亚太(赵传君,2006)。因此,缩短吉林省与环渤海地区的时空距离,加快经济对接,也成为其实施开放战略的一个特点。
  3.辽宁省应以大连为龙头,发展丹东与朝鲜的合作。辽宁省提出了以环渤海为重点,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外向发展战略,即以大连为龙头,营口、丹东为两翼,以沈阳中部城市群为腹地,以锦州为窗口的辽西地区的开放,逐步形成“三点一面”的外向型经济新格局,牵动全省经济发展。首先,以大连为龙头再造“北方香港”,推动辽东半岛的对外开放。利用20年的时间,把大连建设成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基础的工业基地、商贸、、、信息发达的国际化城市,使之成为东北亚地区重要的枢纽。其次,发挥地缘优势和经济互补优势,发展丹东与朝鲜的经济合作,进一步推进辽宁省的对外开放。
  4.内蒙古应利用本区特有的优势,实施“全方位、宽领域、高层次”的对外开放战略。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我国与周边国家经贸关系的日益加强,内蒙古自治区提出了“以开放驱动全局”的对外开放战略,其基本思路是充分利用本区特有的优势,实施“全方位、宽领域、高层次”的对外开放战略,外引内联,双向推进,利用国内和国际两种资金,面向两个市场,积极参与区域分工,将内蒙古经济发展纳入国际经济和国内经济的双向循环之中,实现内蒙古经济的快速发展。内蒙古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滞后地区之一,其对外开放战略按地域划分为两部分——向国内其他省区开放和向国外、海外开放。其中,向国内发展与东北三省开展经济技术合作,参与环渤海区域经济合作,是内蒙古参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
  [1] 戚文海,等.东北亚经贸合作全方位研究[M].北京:社会文献出版社,2006.
  [2] 王胜今,王风玲.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新构想[J].东北亚,2003(1).
  [3] 邱敦红.东北亚经济圈与环渤海地区的发展战略[J].社会科学辑刊,1994(6).
  [4] 赵传君.东北经济振兴与东北亚经贸合作[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