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改革和完善收入分配制度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郭存德 时间:2010-06-25

      摘要:我国目前是世界上收入分配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收入差距的持续扩大,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目前,我国收入分配领域出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分配不公、分配秩序比较混乱、分配格局不合理,造成这种状况的深层原因取决于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选择的主要靠投资拉动增长模式。改革和完善收入分配制度需要关注初次分配的公平,更应该把着力点放在对再分配政策的调整上。
  关键词:收入分配;改革;公平
 

  经过短短二十多年的时间,我国从世界上收入分配最平均的国家变成了世界上收入分配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引发了一系列诸如贫富分化、城乡差距、区域差距和行业差距等问题,进而引发了一些人对改革的质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其中,利益问题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改革和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是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的有效手段,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主要任务和目标。
  
  一、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演变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实行的是高度平均主义的分配制度,这是与当时的高度计划经济体制相匹配的。这种平均主义的分配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损害了经济活动的效率,国民经济和社会长期停滞不前。
  1978年,我国开始了划时代的改革,改革的矛头直指平均主义的分配制度。邓小平同志在当年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提出:“在经济政策上,我认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一部分人生活先好起来,就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力量,影响左邻右舍,带动其他地区的、其他单位的人们向他们学习。这样,就会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地波浪式的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改革首先从开始,在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迅速激活了农村生产力。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接轨,十五大报告中把生产要素列入到收入分配制度中。党的十六大报告中进一步强调“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由此看来,自改革开放至十六大,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是与经济体制的改革紧密相随的,相关政策出台,目的就是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经济的先天性缺陷就是强调效率,强者更强,弱者淘汰。我国在制度设计时,考虑更多的是经济快速发展,而在和社会层面涉及的太少,这种状况给经济带来繁荣的同时也给目前社会带来许多问题。
  十六大以后,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关注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关注民生。2006年5月26日,中央政治局就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问题召开会议。在党的重要会议上专门研究收入分配问题,这在上是没有的。会议强调要“构建合理、公平公正的社会收入分配体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
  
  二、目前我国收入分配领域出现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收入分配领域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为了构建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社会收入分配体系,必须改革和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改革和完善收入分配制度,首先要正视分配领域出现的问题。
  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改革开放以来,收入分配领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一些国有垄断行业的收入水平过高。这些问题是目前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面对的首要问题。
  分配不公。处于垄断性领域的企业,工资分配上的平均主义,造成企业内部的分配不公;而普通岗位的工资收入高于劳动力市场价位,比其他行业同工种职工的收入高出很多,因而在全社会范围内造成分配不公。此外,分配不公在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也很严重,表现为工资分配上的平均主义。
  分配秩序比较混乱。国有单位的分配失控,是造成分配秩序混乱的根源,主要表现为分配规则的混乱、无序,资金渠道过多、过滥。国家垄断经营企业凭借其垄断地位获得的差额利润,并没有上缴国家财政或转为国有资本金,而是直接或变相地转化为职工收入和福利,造成行业间收入差距过大;行政机关把通过财政以外的渠道获得的资金,也转化为职工津贴、补贴等收入项目,造成不同单位之间公务员的收入过分悬殊。
  分配格局不合理。不同人群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正在对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由于收入差距扩大,城乡居民的收入分层很明显,分配格局就像一个“洋葱头”。这样的分配格局对保持社会稳定是极为不利的。应当从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对现有分配格局进行及时调整,逐步形成“纺锤型”的分配格局。

  造成目前我国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深层原因主要取决于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选择的增长方式。这是因为经济增长对收入分配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在以投资为主导的需求拉动型经济增长格局中,收入分配的价值取向就是要有利于资本的形成,从而为投资提供源源不断的资本流。我国这些年的经济增长实际上就是遵循这种方式。这突出表现在:一是在国民收入的分配上,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长期低于经济的增长速度。二是在居民收入分配的结构中,财富迅速地向有利于资本形成的投资者方面集中,出现了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在城乡收入分配上,财富迅速向有利于投资的城市集中,在全部居民储蓄中,80%集中在城市。市场对化的支撑作用被忽视了,这正是我国出现严重产能过剩的根本原因。
  居民收入、特别是农民收入的增长速度长期低于经济的增长速度,以及城乡收入差距、地区收入差距、不同阶层的收入差距的持续扩大,必然使得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份额连续大幅下滑。目前的贡献率只有45%的水平,低于国际平均水平近20个百分点。所以,我们目前提出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温家宝总理在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调整投资与消费的关系,坚持扩大内需方针,重点扩大消费需求。”要完成这一性的转变必须对当前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居民收入。
  目前,收入分配出现的矛盾焦点不在于当前的收入分配制度,而在于腐败、垄断和官商勾结等问题上。一些人通过诚信经营、辛勤劳动获得的收入,大家感到无可厚非。一些官员和政府部门通过权力寻租和公权私用,敛取不义之财,迅速暴富。群众对此反响巨大。再者,一些国有凭借垄断优势获取超额利润,私分巨额利润,造成行业收入的不均衡。这两个方面是目前收入分配领域的矛盾焦点和民愤所在。
  
  三、改革和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的着力点
  
  收入分配状况是国民经济和社会的综合反映。国民经济运行中的矛盾和问题、社会发展中不协调的因素,都会在收入分配中体现出来。特别是目前收入差距和贫富差距的扩大,尽管尚未构成群体性、突发性事件的导火索,但是,一旦差距扩大的趋势得不到有效调节和控制,势必会对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产生不利影响,影响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中央目前多次强调,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使全体人民享受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化建设的成果。要通过改革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进一步理顺分配关系,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
  改革和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应该把着力点放在对分配政策的调整上。分配政策包括初次分配政策和再分配政策。分配政策的调整不仅要对自身不合理的地方加以完善,而且要充分发挥对不合理的分配格局进行调节的功能,尤其要通过再分配政策的导向和措施,化解制度因素和市场因素造成的收入分配中的矛盾,使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分配趋向和谐。因此,政府的再分配政策是解决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途径。具体应在以下几方面加强分配政策对收入差距的调节:
  第一,把逐步增加劳动收入的比重、减少资本收入的比重作为初次分配政策的主要内容。为了走共同富裕道路,我们不宜过分强调按资分配的思想。因为凭借对生产资料或资本的占有,是获取剥削收入的必要条件。可以通过实行最低工资收入制度等措施来提高广大劳动者的收入,从而提高国内消费水平,达到由消费拉动经济良性循环发展的目的。
  第二,把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作为再分配政策的重要内容。当前,社会低收入群体的面比较广、人数比较多,这是造成社会收入差距扩大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且这一状况不能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自发地得到解决,只有通过政府的再分配途径,在政策上给予各种优惠和倾斜,使其能够通过非市场途径获得一部分收入。这一方面体现了政府政策对低收入群体的关心和照顾,同时也缩小了社会范围的收入差距。
  第三,把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作为再分配政策的重中之重。长期以来,农民被排除在再分配政策的范围之外。由于农业始终是处于弱势产业的地位,农民也处在相对弱势的地位,通过市场的作用和力量来改变这种状况,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政府采取减免税收和给予更多财政补贴的双重政策,能够在短时期内收到良好的效果。
  第四,把调节高收入者的收入纳入再分配政策的范畴。通过调节高收入者的收入来缩小社会收入的差距,是各国普遍采用的调节方法。要把对高收入者的收入调节纳入再分配政策的范畴。除了要出台更加合理的个人所得税政策外,还要对一些垄断性行业的收入开征特别税,使高收入者的收入水平经过再分配政策调节以后有较明显的变化。